在俄羅斯吃了三天大列巴,我在腦科和普京比誰更頭鐵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大列巴(liě ba),俄語是хлеб,列巴就是俄語面包一詞的音譯。
只不過俄國人的這種面包做得又大又硬,咱們根據(jù)這一外形特點,就給它冠以“大”字,叫成了大列巴。
面包是俄國人的主食,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
前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1918 》中瓦西里說:
“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strong>
至今,這句話仍然讓很多人記憶猶新。
可俄羅斯的面包種類繁多,為什么只有大列巴被我們記住了呢?
實在因為大列巴是其中「最奇葩」的那個。
大列巴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很硬。
這種硬不是普通面包的硬,而是能與磚頭battle的那種硬。
如果說普通的面包像羽絨枕頭一樣柔軟,那么全麥面包大概是個大號鵝卵石。
俄羅斯的軍隊小伙,曾經(jīng)拿大列巴做過幾個挑戰(zhàn)。
第一項挑戰(zhàn),大列巴VS磚頭:
只見大列巴毫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磚頭給打爆:
第二項挑戰(zhàn):大列巴VS核桃:
大列巴依然是輕松獲勝,一擊斃命。
圖源微博:一只學(xué)屌
我以為是天上下雨了,沒想到是大列巴給我整無語了。
這真的人碳基生物能吃的食物嗎?紅豆泥??
這還沒完,接下來毛子的操作更是小刀捅了我屁股,開了眼了:
他直接拿大列巴來敲釘子,還真的把釘子給鑿到樹干里了…
正是因為大列巴太硬了,軍隊在野外駐訓(xùn)時,都是用鋸子鋸開再吃的。
最吊詭的地方是,即使是經(jīng)過精細(xì)的切片,大列巴的口感依然無比粗糙,甚至讓人開始懷疑它的真實用途。
由于大列巴的“硬”實在是舉世聞名,在去年我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中甚至誕生了「大列巴文學(xué)」。
這類文學(xué)更是將大列巴戲謔到了極致,讓人完全蚌埠?。?br/>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
為什么俄羅斯大列巴要做得這么硬?目的是什么?
這是因為舊時候的俄國村莊,很多的村子就只有一個面包爐,每家每戶需要排隊烤面包。
為了省時省力方便儲存,就發(fā)展出加大號、質(zhì)地堅硬的面包。
另外,咱們對待面包的觀念,和歐洲人不太一樣。
咱們的面包軟軟的,有甜有咸,拿來做點心可好吃了。
但對歐洲人來說,面包就是主食,很多面包的原料就只有水、面粉、酵母、鹽四樣。
味道基本沒有,他們需要的話就切幾塊下來烤著吃。
因此歐洲的法棍、大列巴,雖然個頂個的硬,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提前加工好的主食,一來方便保存,不易變質(zhì),二來也容易食用,即烤即食。
而在俄羅斯,大列巴可以蘸著羅宋湯吃,面包充分吸收湯汁后變得柔軟有風(fēng)味,更易入口。
也可以把列巴中間掏空當(dāng)“容器”裝上海鮮奶油湯。
一邊吃,熱騰騰的湯汁一邊慢慢浸潤著大列巴堅硬的外殼。
吃到最后大列巴也泡軟了,可以連湯帶碗一起下肚。
大列巴配海鮮湯
大列巴在二戰(zhàn)中,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納粹德軍入侵以后,蘇軍伙食的質(zhì)量大幅度下降,士兵們一般就喝一碗小麥湯,啃著像磚塊一樣硬的黑列巴。
為了節(jié)約開支,蘇軍的炊事班后來便把一些鋸末或者稻殼,摻和在黑列巴里。
這就導(dǎo)致原本就很難下咽的黑面包,變得更加難吃了。
另外,傳聞蘇軍在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時,有德軍肉搏時被這玩意兒砸死。
一個傳說,不一定對。
但大列巴的硬,那想必是毛子的“傳統(tǒng)藝能”了。
時至今日,俄羅斯大列巴早已走出國門,在許多國家都有售賣。
在哈爾濱,大列巴和格瓦斯、紅腸一起,成為了外省旅行團的最愛。
他們背著幾個鍋一樣的大列巴,行走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也算是當(dāng)?shù)氐囊坏?strong>景觀。
哈爾濱的大列巴一般都會配個專門的布袋。
但由于種種原因,最后堅持吃完列巴的人寥寥無幾,所以大部分人買完大列巴,真正留下的紀(jì)念品只有這個袋子。
這可能就是新時代的買櫝還珠吧。
在新疆伊犁,有俄羅斯族的店主改良了大列巴的配方。
黑麥粉換成精制小麥粉,用牛奶和面。
糖、雞蛋、黃油也不能缺,里面還包裹上許多的蜂蜜、葡萄干和果仁等等。
雖然和傳統(tǒng)的大列巴關(guān)系不大,但卻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當(dāng)然了,俄羅斯也并非全是像大列巴這種“硬茬”,松軟好吃的面包也是有不少的。
克拉斯諾謝利斯基面包,這種面包的皮非常薄而脆,咬開就能聞到意想不到的香味。
斯塔羅杜布斯基面包,呈橢圓形,適合搭配茶飲。
但給大家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硬邦邦的大列巴。
我想它能被大家喜歡,不僅是因為硬,更因為象征著某種已逝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