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國家
牛頓117、國、家、國家
?
亞里士多德(百度百科):…
?
成就
教育
…教、育、教育:見《牛頓85》…
?
亞里士多德認(rèn)為理性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yīng)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fā)展。
…理、性、理性:見《歐幾里得19》…
(…《歐幾里得》:小說名…)
…發(fā)、展、發(fā)展:見《伽利略21》…
…目、的、目的:見《歐幾里得195》…


…國(百度百科):“國”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上圖1-5、下圖A是周代中期金文,就是較早的“國”。字本義是“邦國”“封邑(yì)”。字的構(gòu)形,有土地(“一”),有保衛(wèi)城池土地的武力“戈”。
右圖2中,“囗”的四方都有一橫,這四橫可能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后來這四筆,簡化成一筆。
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上圖5;下圖B),“或”因借用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個“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圍,讀guó。
(…范、圍、范圍:見《歐幾里得39》…)
秦代的小篆(zhuàn)(下圖C)繼承了晚周金文的形體,后隸變?yōu)橄聢DD和楷化為圖E。便把“國”變成定型的方塊字了。
?
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后,具有濃郁帝土思想的他也在“國”字上用了一番心思。
(…思、想、思想:見《歐幾里得154》…)
在他看來,他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應(yīng)與一個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意的“或”字諧音,要樹立自己的絕對權(quán)威就得將“國”字改一下。于是在1853年,詔(zhào)令將“國”字中的“或”字改為“王”字,即下圖F的字形,這樣才與他自稱的“天王”二字相符,同時也與他一心要代替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相吻合。
洪秀全將“國”字改為“囯”后,使之成為自己國家政權(quán)的專用字,立即頒(bān)詔天下,遵照執(zhí)行,并規(guī)定凡是其他國名、地名不得用“國”字,只能用“郭”字替代。不過洪秀全頒行的這個“囯”也只用了十多年。
?
魏晉六朝時代,在鏡銘刻文里又出現(xiàn)了下圖G的“囗”里從“民”的“囻”字??赡苡小皣悦駷楸尽敝狻7从沉舜呵飼r代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并且與“國”字形成強烈的對比。
(…反、映、反映:見《歐幾里得22》…)
?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代中期對漢字進行規(guī)范簡化。
據(jù)統(tǒng)計,“國”的異體有40多種,除上述形體外,還有“囗”中加“氏”、加“戈”、加“方”、加“主”字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
在選擇規(guī)范字時,起了爭議。
“囯”歷史悠久,容易書寫,太平天國時期曾廣泛使用,但是新中國人民當(dāng)家作主,“囯”并不符合時代潮流;“囻”符合當(dāng)時現(xiàn)狀,也曾使用于民國時期,但因為過于生僻,沒有廣泛使用。
“囗”也曾被用來做“國”的簡化字,但極易與“口”混淆,最終也沒有被采用。
時任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副主任的郭沫若提議,“囯”里面再加一個點,成為“國(下圖H)”,既便于書寫,又有“祖國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體通過。
有資料顯示,在宋元時代的話本、唱詞等民間文學(xué)作品里,也出現(xiàn)了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字。
(…方、案、方案:見《伽利略22》…)
?
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邑(yì),《說文》曰:“邑,國也。”邑就是國,而“國”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統(tǒng)治的區(qū)域。
《周禮·大司馬》注:“國渭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p>
春秋時期,人們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如《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傳:“言人君當(dāng)固民以安國。”(現(xiàn)代漢語還習(xí)稱友好國家為友邦,鄰國為鄰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正式外交關(guān)系稱邦交)。
西漢以后,因為避劉邦諱(huì)才漸用“國”的。《說文解字》曰:“邦,國也。從邑,豐聲?!?/p>
邦亦是古代諸侯封地之稱,在這一點上,與“國”同義,但有大小之分?!吨芏Y·太宰》:“以佐王治邦國。”
鄭玄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焙蟆鞍顕焙戏Q,亦多指代國家。
先秦時稱“國”,除了表示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統(tǒng)治的區(qū)域,較多還用來指國都。如《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p>
后亦指某個地域,猶如“方”?!吨芏Y·地官·掌節(jié)》:“山國用虎節(jié),土國用人節(jié),澤國用龍節(jié)?!?/p>
又有指代家鄉(xiāng)。如唐盧僎(zhuàn)《南樓》詩:“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離開都城到遙遠偏僻的三巴地方來,現(xiàn)在登樓遠望,只見萬里春光)”。
?
始見于商代。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后來寫作“域”。
引申指地區(qū),區(qū)域。
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
后泛指國家。
也指國都…
?
…國(百度漢語)2:1.國家:~內(nèi)。祖~。外~。保家衛(wèi)~。
2.代表或象征國家的:~徽?!??!ā?/p>
3.在一國內(nèi)最好的:~手。~色。
4.指本國的,特指我國的:~產(chǎn)。~術(shù)。~畫?!帯?/p>
?
…家:見《歐幾里得92》…
?
…國家(百度百科):政治地理學(xué)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領(lǐng)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范圍內(nèi)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政、治、政治:見《牛頓86》…
…形、式、形式:見《歐幾里得13》…)
?
…國家(百度漢語)2:1.一個國家政權(quán)所領(lǐng)有的區(qū)域:我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
2.統(tǒng)治的工具。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人群為維護本人群的利益、鞏固統(tǒng)治,對被統(tǒng)治人群施用暴力的機器。由立法機關(guān)、行政機關(guān)、檢察機關(guān)、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組成…
?
詳細(xì)釋義
統(tǒng)治者實行壓迫和統(tǒng)治的組織。
(…組、織、組織:見《伽利略19、20》…)
古代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也以國家為國的通稱…
?
“人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請看下集《牛頓118、亞里士多德重視練習(xí)與實踐的作用,人、人性》”
?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guān)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