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吳增定】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診斷與克服

2021-12-30 21:23 作者:心田安詳  | 我要投稿

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診斷與克服

主講人:吳增定

?

一.尼采的核心問題:虛無主義

1.????? 什么是虛無主義?

(1)???? 基本含義:曾經(jīng)堅信不疑的神圣、絕對和永恒的意義、價值或真理現(xiàn)在變得無效了

(2)???? “上帝死了”:上帝或最高價值的“自行廢黜”

Nihilism 屠格涅夫的小說主人公,傳統(tǒng)的價值破碎,西方的價值也不愿接受,處于一種無所信從的狀態(tài)。曾經(jīng)堅信的價值體系變得無效,尼采:上帝死了。這并不僅僅是基督教價值體系,而是包括一切傳統(tǒng)的意義、價值和真理都無效了。尼采活在19世紀中后頁,西方文明的最高光時刻,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和進步,尼采在這種太平盛世中看到危險的苗頭。傳統(tǒng)的價值和意義體系面臨崩盤的危險。尼采概括為最高價值的自行廢黜。

the goal is lacking; an answer to the “WHY” is lucking; What does nihilism mean? That the highest values are devaluated.

五四新文化運動,同樣面臨傳統(tǒng)儒家價值觀的崩潰,中國面臨的價值危機。

2.????? 問題的由來:人為什么需要意義、價值、真理?

(1)???? 人與動物的共同點和區(qū)別

共同點: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時間性、一次性,偶然性);

區(qū)別:人有意識,能反思和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記憶,認識或理智)

因此人不可能獲得動物的幸福(happiness)動物可以遺忘,沒有時間性意識和自我反思的意識,因此快樂。人有意識會產(chǎn)生巨大焦慮感,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有限性,渺小,死亡…人要活著就要對這些焦慮感進行克服,因此就需要遺忘。如何遺忘?

(2)???? 人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某種意義、價值或真理:意義、價值或真理是一種超時間或永恒的境域(horizon);意義、價值或真理是生命的保護層,以對抗生命的有限性或時間性

后期的權(quán)力意志(will to power)思想:權(quán)力意志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價值或真理;視角主義(perspective)與反人類中心主義

尼采認為人的認知(cognition)和理智給人帶來巨大痛苦。人類不能把自己的理智當優(yōu)越感,其理智的驕傲在壓倒性的力量前馬上泯滅。人有理智是進化失敗的標志,因為動物本能和生存需要完全吻合,而人發(fā)展出和自己生存需要完全沒用的東西——認知。這種東西是人產(chǎn)生痛苦的根源。要克服和擺脫這種焦慮和痛苦,還要源于人的認知能力,創(chuàng)造意義、價值或說真理。但這種本來克服焦慮的意義創(chuàng)造被人類忘記這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反而將其當做客觀的、超時間的和永恒的境域。這種虛假的意義和價值體系是生命的保護層。吳增定:這就是人類的文明,創(chuàng)造意義和價值體系的人,就是圣人,尼采的話說就是超人。他給了普通人歸屬感和意義感。肉體消失,意義留存。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他需要對抗事實上的無價值感。權(quán)力意志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價值和真理。權(quán)力意志表現(xiàn)在萬事萬物的存在方式中,而對于人,其權(quán)力意志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和價值,至于是否客觀,是否為其他物擁有則是個偽問題。其他事物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價值,哪怕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德勒茲對尼采的解讀:Nietzsche’s most general projec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s of sense and value into philosophy. Deleuze,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p1

(3)???? 價值的顛倒:有限的生命變成虛假的,要被否定,而被創(chuàng)造(虛構(gòu))出來的超時間的境域反而變成了真的;生命從力量的主動性(activity)變成了被動性(passivity)或“頹廢”;怨恨、內(nèi)疚和禁欲主義

這種意義價值創(chuàng)造的麻煩在于,我們忘記其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認為其是永恒絕對的真理。從而,認為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真的,人類自己的生命要以那種“客觀”價值衡量自己。本來,價值來自生命自身的創(chuàng)造,但久而久之,價值似乎變成獨立客觀的東西,生命反而需要依靠價值來理解自己。這便是價值的顛倒。這意味著人個體的生命從力量的主動性變成被動性。這種被動性會反過來規(guī)訓自身,構(gòu)成自我否定?!墩摰赖碌淖V系》三種被動性現(xiàn)象:怨恨;內(nèi)疚;禁欲主義。這種價值顛倒進一步推進就是虛無主義。

(4)???? 幻覺的破滅與虛無主義

人認識到一切意義、價值或真理都是人的創(chuàng)造(虛構(gòu));現(xiàn)代科學的理性啟蒙(哥白尼、伽利略、達爾文等)摧毀了人的自我中心的優(yōu)越感;人不能接受自身存在的無意義: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it prefers to will nothingness rather than not will(《論道德的譜系》)哪怕追求虛構(gòu)的目標,也不能沒有追求。

人有意識,總有一天會清醒過來,意識到價值的人類虛構(gòu),從此無法再相信其永恒和客觀性。這就是價值危機。促進這種虛無主義的就是現(xiàn)代科學,哥白尼將人驅(qū)逐出宇宙中心;伽利略認為人存在于機械系統(tǒng),沒有意義,只有力的運動,沒有最終目標;達爾文直接否認掉人的高貴起源。

二、尼采對于西方傳統(tǒng)價值的“重估”

《偶像的黃昏》:關(guān)于一個“錯誤”的歷史

1.????? 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希臘人對生命和世界的悲劇性認識:生命的時間性或有限性

克服方式:藝術(shù)創(chuàng)造,尤其是悲?。喝丈窬瘢ˋpollo):夢;酒神精神(Dionysus):醉

結(jié)論: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仍然是有意義的,是值得肯定的

不足:“藝術(shù)家的形而上學”(artiste’s metaphysics)。希臘悲劇創(chuàng)造了一個幻覺(夢和醉)的世界,使得人遺忘了生命的時間性或有限性,由此生命才能得到辯護和肯定。

希臘人明白人生之苦,他們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造出一個意義價值世界,在其中人類遺忘掉自己的有限性?!皦簟弊屓颂_這個世界,把世界當成面紗,像在夢中;“醉”是人類完全融入世界,與世界一體,融于原初一致。這兩種意志依賴制衡,構(gòu)成希臘悲劇世界。兩種意志的共同點是遺忘,人類在其中忘掉個體的生命,悲劇營造出遺忘的意義世界,反過來讓人感覺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侗瘎〉恼Q生》受到叔本華思想影響,日神精神就是叔本華的表象,酒神精神就是叔本華的意志世界。藝術(shù)獲得人生解脫也是叔本華藝術(shù)哲學的核心思想。尼采后來認為,希臘人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肯定,因為希臘悲劇代表一種藝術(shù)家的形而上學,創(chuàng)造出一個幻覺的世界,希臘人還是會意識到生命的毀滅。因此他們對于生命的積極性肯定仍然不夠。盡管如此,這與后來蘇格拉底和基督教等品質(zhì)完全不同。

2.????? 一個“錯誤”(指柏拉圖主義)的歷史

“錯誤”的歷史,代表尼采對整個西方的宏大理解,與之前的荷爾德林、謝林和之后的海德格爾的理解非常類似。尼采認為西方文明的開端是最高光的時刻,這就是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希臘悲劇時代哲學)。尼采把蘇格拉底看作傳統(tǒng)西方價值的轉(zhuǎn)折點。

(1)???? 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蘇格拉底)代表了希臘價值觀和西方價值觀的轉(zhuǎn)折;不是肯定有限的生命,而是建構(gòu)了一個永恒的理念世界(真理或真實世界)尼采認為,柏拉圖創(chuàng)造的理念世界同樣是個意義和價值系統(tǒng),是他權(quán)力意志的體現(xiàn),是柏拉圖的個體生命創(chuàng)造的。但柏拉圖將這個前提隱藏,使理念世界看起來像是客觀普遍世界。

柏拉圖讓變化無常的個體生命認為是虛假的,真實的世界是永恒的理念世界。尼采認為這就是錯誤的開始。他們不是肯定有限的生命,而是認為理念世界才是真實世界。

(2)???? 基督教:“民眾的柏拉圖主義”

善惡道德、內(nèi)疚、禁欲理想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少數(shù)智慧者能進入的,基督教則是民眾的柏拉圖主義,將理念世界改造為終極善惡道德,承認個體的有罪性達到禁欲主義的理想。它不需要柏拉圖理智的個體智慧,相應(yīng)的,基督教的世界比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更加遙遠,更加超越。

(3)???? 新教和現(xiàn)代平等主義:道德的柏拉圖主義

盧梭、康德的現(xiàn)代平等主義

基督教上帝被道德化,成了道德假設(shè)

現(xiàn)代性的本質(zhì)在尼采看來是基督教新教的代表,即盧梭和康德,這兩人的平等主義。將他們看作道德的柏拉圖主義。他們承認人人生而平等,但不同于傳統(tǒng)基督教,新教中,上帝變得更加超越,隱秘的上帝,新教革命的后果。人與上帝一方面直接溝通,一方面更加遙遠。基督教的上帝被道德化了,成為到的假設(shè)??档抡軐W的《實踐理性批判》提出三個道德公設(shè):1)自由意志;2)靈魂不朽;3)上帝存在。他認為上帝不可知,但道德上必須承認,如若不假定上帝,人類道德就沒有根基。上帝變成不可知的物自體。這種極限就是實證主義。

(4)???? 實證主義:柏拉圖主義的顛倒

只承認感覺世界的真實性,否定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完全否認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認為感覺世界才是真實世界。尼采認為,承認感覺世界的真實性需要預(yù)設(shè)一個真實性的標準。這個意義上,實證主義仍然在真與假的二元對立的柏拉圖框架中。尼采認為需要一種新視角克服柏拉圖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后果。

(5)???? 查拉圖斯特拉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虛無主義的因果都源自柏拉圖主義的思想

How the true world finally became a fable

三、虛無主義的克服

1.????? 新的思想視角:權(quán)力意志(will to power)

(1)???? 權(quán)力意志的含義:權(quán)力意志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sense)、價值(value)或真理(truth),評價(valuation);權(quán)力意志的形式:主動(統(tǒng)治)與被動(服從),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價值的接受;生命作為權(quán)力意志就是不斷地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任何被創(chuàng)造的意義、價值或真理都會被新的意義、價值或真理所覆蓋、征服、否定。權(quán)力意志的顛倒或扭曲:把意義、價值或真理同意志割裂開來,將它看成是一種客觀、永恒或絕對的東西(柏拉圖主義);the world seen from inside, the world determined and described with respect to its intelligible character- would be just this will to power and nothing else. Beyond good and Evil, P36;wherever I found the living, there I found the will to power; and even in the will of the serving I found the will to be master. The weaker is persuaded by its own will to serve the stronger, because it wants to be master over what is still weaker: this is the only pleasure it is incapable of renouncing. And as the smaller gives way to the greater, in order for it to have its pleasure and power over the smallest, so too the greatest gives way, and for the sake of power it risks- life itself.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On Self-Overcoming, P89

海德格爾對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大家發(fā)揮,認為其中有形而上學沖動,正好理解反。堅持尼采哲學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的人有海德格爾弟子洛維特以及二戰(zhàn)后的列奧·施特勞斯及其弟子。第二種看法是以德里達、??潞偷吕掌潪榇淼暮蟋F(xiàn)代主義者,德勒茲揭示了尼采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尼采與柏拉圖主義》,第7頁)。生命就是權(quán)力意志,就是創(chuàng)造出意義的系統(tǒng),理解自己所規(guī)定的世界。其他個體也有意義的價值系統(tǒng)與自己的會發(fā)生根本性沖突,結(jié)果就是有的系統(tǒng)變成從屬性的,有的變成主導(dǎo)性的。這和身體和物理的強大無關(guān)。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針對萬事萬物,樹在森林里認為雨水陽光重要,瘋狂吸收資源,其他的植物就會變成圍繞他系統(tǒng)的附屬物。動物同樣如此。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觀,也是這個道理。這種權(quán)力意志的形式因此具有主動(統(tǒng)治)和被動(服從)之分。價值系統(tǒng)之間籠罩和被籠罩,從屬與被從屬。權(quán)力意志本身就是價值創(chuàng)造和接受,用現(xiàn)象學術(shù)語就是交互主體,各種充滿差異性的權(quán)力意志流動碰撞。生命作為權(quán)力意志就是不斷地自我克服。任何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體系都會被其他的覆蓋,沒有完全超越的超時間的,不然會反過來否定自身的價值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尼采認為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把權(quán)力意志顛倒和扭曲,把意義、價值和真理同意志活動本身割裂開來了,把自己的價值創(chuàng)造或相信的價值意義看成了客觀、永恒和絕對的東西。從世界的可理解特征來看,最合適的理解的方式就是權(quán)力意志。換言之,權(quán)力意志的哲學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哲學實驗(尼采本人也把自己的哲學看成一種“實驗”[Versuch],《尼采與柏拉圖主義》,第7頁,第131頁)。海德格爾則將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看作傳統(tǒng)的柏拉圖式的形而上學,認為世界本體是權(quán)力意志,它的存在方式是不斷自我重復(fù)、永恒輪回。這完全不符合尼采的意思。權(quán)力意志是說,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價值系統(tǒng)強加給世界,認為這不是自己一個人應(yīng)該認可的,也是世界應(yīng)該認可的。而且這種情況不僅是主動性的,也是被動性發(fā)生的。弱的意義系統(tǒng)被強的意義系統(tǒng)所涵蓋,而弱的意義系統(tǒng)又會想涵蓋比之更弱的。

(2)???? 哲學作為一種追求真理的意志是哲學家的權(quán)力意志的創(chuàng)造

“Will to truth” you call that which drives you and makes you lustful, you wisest ones? Will to thinkability of all being, that’s what I call your will!

You first want to make all being thinkable, because you doubt, with proper suspicion, whether it is even thinkable.

That is your entire will, you wisest ones, as a will to power; and even when you speak of good and evil and of valuations.

The unwise, to be sure, the people- they are like a river on which a skiff floats; valuations are seated in the skiff, solemn and cloaked.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On Self-Overcoming, P89

哲人的權(quán)力意志與一般人不同,一個將軍的權(quán)力意志是獲得戰(zhàn)爭勝利,成為指揮官讓人聽命于他。哲學家的野心更大,他要創(chuàng)造意義系統(tǒng)讓整個世界按照這個方式理解。尼采將哲學的權(quán)力意志看作最暴政的意志。讓所有存在物都在哲人意志中進行運轉(zhuǎn),這就是哲人的權(quán)力意志。一般的人就沒有規(guī)定性的質(zhì)料,智慧者和一般人就是能否創(chuàng)造讓人生活于其中的意義系統(tǒng)。

(3)????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把真理或價值同權(quán)力意志割裂開來,變成一種客觀、永恒和絕對的真理或價值——善本身(the Good in itself),否定生命的視角性,從而否定有限的生命本身。Talking about spirit and the Good like Plato did meant standing truth on its head and disowning even perspectivism,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all life. Beyond Good and Evil, p4

視角主義被后來濫用,在尼采這里,perspectivism是一個高度的褒義詞,從視角主義才能表明個體的生命是健康的,你會把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東西肯定,對有害的,不理解的不健康的排除掉。而柏拉圖把這種視角主義給否定掉,認為真理是絕對的。

2.????? 永恒輪回(eternal return)

(1)???? “永恒輪回”是權(quán)力意志思想的價值創(chuàng)造

“熱愛命運”(amour fati):如果你相信生命是權(quán)力意志的不斷創(chuàng)造,那么你一定會接受、肯定和熱愛生命的有限性(時間性、一次性、偶然性)。

你對自身有限生命的愛或肯定到了這種程度,以至于你想要它“再來一次”(once again),想要它的“永恒輪回”。

“永恒輪回”是生命(作為權(quán)力意志)對自身的最高肯定或愛。

(2)???? 對永恒輪回的兩種解釋

“同一者的永恒輪回”(海德格爾);“差異性的重復(fù)”(德勒茲)

永恒輪回的思想最早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認為整個宇宙是不斷生成和毀滅,是永遠燃燒的火。斯多亞也提出類似思想。早期基督教代表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批評的重要靶子就是永恒輪回,永恒輪回是對人類最大的懲罰,這是人類的罪行?!恫槔瓐D斯特拉》中提到永恒輪回,以一種負面評價的方式進行。第二卷,查拉圖斯特拉晚上做夢聽到侏儒對他說,生命會無意義重復(fù)。那么永恒輪回就成為無意義的永恒輪回。尼采在后來筆記中說,他與朋友在意大利散步,突然明白永恒輪回的思想,讓權(quán)力意志有了落腳點。

如果認為生命是唯一的一次,權(quán)力意志會熱愛自身。當對自身有限生命的愛想要它再來一次,先要它永恒輪回,那就是對生命最大的愛。因為尼采自己的解釋非常少,因此產(chǎn)生兩種類型解釋。海德格爾把尼采柏拉圖化的解釋,把權(quán)力意志看作尼采的本體論,認為世界本質(zhì)是權(quán)力意志,其存在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不斷輪回重復(fù)。這就把尼采赫拉克利特化了。永恒輪回在尼采那里不是一個世界本質(zhì)的說明。德勒茲的解釋為,差異性的重復(fù)。生命的每一次重復(fù)都是新的開端。

?

3.????? 超人(Overman)

(1)???? 超人的含義:塵世的意義

超人是相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柏拉圖主義)對于人的理解而言。人作為有限的生命必須通過一種永恒和絕對的意義、價值或真理(善本身或上帝)才能得到理解、規(guī)定和肯定?!俺恕眲t意味著人無需要這種永恒和絕對的價值來理解和肯定自身。

超人就是人或有限生命(作為權(quán)力意志)無限地肯定自身的“永恒輪回”。

(2)???? 超人與希臘悲劇精神的對比

希臘悲?。喝说纳怯幸饬x的,盡管它是有限的。

超人: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是有限的。

Over,超越和克服的意思。權(quán)力意志的不斷自我克服,超出既有狀態(tài),否則就是頹廢。超人相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柏拉圖主義的價值觀,認為人作為有限生命需要高處自身的意義和真理來規(guī)定和肯定自己,否則人將是無意義的。超人意味著人無需一種永恒絕對的真理,而是通過權(quán)力意志不斷肯定自己,對有限生命的最高肯定,就是肯定生命的永恒輪回。希臘悲劇世界在他看來還是不夠,超人講究人的生命有意義恰恰因為其有限性。人的生命如若不朽,反而毫無意義。人珍惜生命正是因為有遺憾,這種遺憾之所以有意義恰恰因為生命的有限性。

波伏娃:人若不死,生命就是毫無意義的重復(fù)。

?

永恒輪回是一種意義和價值觀的表述,而不是描述一種事實。

?

?


《尼采與柏拉圖主義》

(因為吳增定老師的講座是通識講座,講座內(nèi)容讓我想起他十幾年前的小書《尼采與柏拉圖主義》,故重讀,補充了些幫助自己理解的筆記)

施特勞斯派的尼采和后現(xiàn)代的尼采。(14)

吳增定的反駁施特勞斯學派的闡釋。既便我們承認柏拉圖主義只是柏拉圖政治哲學的“顯白說教”,而不是柏拉圖的本意,但這個“高貴的謊言”對他的政治哲學可謂至關(guān)重要,沒有它,《理想國》中所謂“最佳政體”或完美秩序就喪失了根據(jù)。但那慈愛恰恰以為,這套所謂“高貴的謊言”絲毫沒有什么“高貴”之處,因為它在根本上不過是一套“民眾偏見”的產(chǎn)物。(16)施特勞斯學派看到尼采哲學中包含的“顯白”與“隱微”修辭,但似乎沒有注意到一個根本事實:這種修辭的基礎(chǔ)并不是“高貴的謊言”,而是“理智的誠實”。因為在尼采看來,“顯白”與“隱微”首先不是外在(謊言)與內(nèi)在(真理)之分,而是智慧的高低之別:同樣的事物,高者從來都是自上而下地俯視,故而是“隱微”;而低者都是自下而上仰視,故而“顯白”。作為最高的智慧者,哲學家必須時刻保持“理智的誠實”或“求真意志”,高高在上地俯視民主并為他們立法,而不是迎合遷就他們的偏見。因此,尼采強調(diào)“未來哲學家”的首要美德就是“理智的誠實”,而不是“高貴的謊言”。(17)【問題是,施特勞斯學派說尼采和柏拉圖都不是柏拉圖主義,而是柏拉圖式的政治哲人,只是,尼采過于誠實和理智真誠了。因此,施特勞斯說尼采加劇了現(xiàn)代性,意思是尼采沒有真正克服歷史主義?或許部分因為他的誠實?!?/p>

永恒輪回。尼采之所以要解構(gòu)兩千多年的柏拉圖主義神話,否定它所宣稱的“真實世界”,恰恰是為了最終肯定并且建構(gòu)自己的神話:永恒輪回。但與柏拉圖主義絕對不同的是,“永恒輪回”的神話絕對不是一種迎合民眾偏見的“謊言”,而是來自于尼采作為哲學家的“求真意志”或“理智的誠實”,來自于哲學家對“生命就是權(quán)力意志”這一真理的深刻領(lǐng)悟。在這個意義上說,“權(quán)力意志”思想構(gòu)成了尼采的未來哲學,而“永恒輪回”思想構(gòu)成了他的未來宗教。(28)

真理是人類的發(fā)明,是謊言,隱喻,神話。所謂真理不過是一種信以為真的信念,一種“人性、太人性”的幻覺。只不過是人置身于其中渾然不知其為幻覺而已。所謂的絕對真理只不過是一種群體迷信或民眾偏見:出于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民眾把自己的這種意愿強加到事物身上,由此虛構(gòu)了一個關(guān)于“絕對真理”的世界,以此判斷善惡、好壞和是非。(37-38)

尼采批評蘇格拉底和歷史主義。“蘇格拉底主義”的最大錯誤在于不對盲目的知識沖動加以限制,從而“不顧一切地說出真理”,最終摧毀了希臘悲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而一旦喪失了這個保護層,那么希臘人就必將喪失生活的動力和目標。(38)他在《歷史對生命的用途和濫用》在指出,摧毀悲劇的現(xiàn)代代表是德國學界的歷史主義思潮。這個思潮的源頭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而它的真正體現(xiàn)則是以蘭克為代表的實證史學或歷史科學。歷史科學主張以一種實證和判斷的精神“客觀地”研究歷史。但尼采發(fā)現(xiàn),這種科學的真正動機不是為了服務(wù)于生命,而是純粹地為了追求知識;一旦對歷史知識的追求超過了生命的接受限度,那么它就必將損害生命,因為它破壞了使生命得以健康沉重的條件,這種條件恰恰是一種“非歷史”的意識。比如,動物能健康活著就是因為永遠活在當下瞬間,這種“遺忘”的不能恰恰保證了它健康生活。人一旦被歷史意識主宰,他將為虛無感所左右,徹底喪失生活的動力和目標。為此,人必須擁有某種程度的“遺傳”能力或“非歷史”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必須活在一個“視野”(Horizont)之中,并把這個視野當成絕對真理,以此抵抗“歷史”意識的侵蝕。(39)

尼采為何放棄謊言。他放棄了柏拉圖主義的謊言,是因為他從反面看到,謊言雖然一開始能夠保護生命,但最終更加徹底地摧毀了生命。因為總有一天,生命的求知沖動或求真意志會發(fā)現(xiàn),它一直信賴的絕對真理只不過是自己編造的謊言。尼采在《人性、太人性的》中揭示了柏拉圖主義的命運:這種神話之所以注定要成為過去,是因為它的前提——所謂的自然秩序——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科學的“理智良心”或“理智誠實”所摧毀。這種情況下,假如還堅持相信這種神話是絕對真理,那就只能墮入卑劣的自我欺騙。當然,尼采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另一面:假如堅持真理或“理智的誠實”,如何避免冷漠的虛無主義和自我厭倦?直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才明確給出答案:作為生命的最高權(quán)力意志,真理恰恰是對生命的肯定,因為它是要求生命永恒輪回的意志。(48)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是一個藝術(shù)人物,一個被借用歷史人物的名字,園內(nèi)因是根據(jù)尼采認為,這位瑣羅亞斯德是第一位從歷史角度進行思考的哲人。他在兩千多年后重返人世,是為了清算自己過去犯下的重大錯誤,徹底否定支配了西方兩千年歷史的柏拉圖主義謊言,并且饋贈給西方一個新的禮物——“永恒輪回”的教誨,這個教誨是對生成世界或塵世生活的絕對肯定,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可定形式”。(53)

查拉圖斯特拉悟到權(quán)力意志。在這一智慧的指引下,他發(fā)現(xiàn),超人也不過是一個權(quán)力意志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謊言,一種與柏拉圖主義類似的謊言,盡管這是一種“顛倒的柏拉圖主義”。在這何種情況下,他擔心門徒把超人學說誤解為一種寶路途中一的變形,就順理成章了。于是他絕定再次下山,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權(quán)力意志”的新智慧饋贈給門徒,并把門徒從柏拉圖主義的陰影中解放出來。(70)

放棄眾人,轉(zhuǎn)向自我教育的查拉圖斯特拉。在查拉圖斯特拉看來,任何“解救”首先是“自我解救”,相應(yīng)地任何教育也都首先意味著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通過真理獲得“自我解救”。具體來說,一個人要想獲得自我教育或自我解救,他首先必須深刻地領(lǐng)悟“生命就是權(quán)力意志”的真理,從而擺脫對其生命的時間或“過去”的復(fù)仇,最終把這種領(lǐng)悟或“求真意志”變成對生命的無限肯定。假如我們把超人理解為生命的自我肯定,那么查拉圖斯特拉就非但沒有否定超人,反而把超人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F(xiàn)在起,超人不再是純粹的“言辭”,而是變成了他的實踐行動。他的使命不再是充當超人的教導(dǎo)者或先行者,而是要成為超人本身。先把自己教育成超人。這一點看,門徒注定不能成為超人,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只是被動地追隨和信仰自己的老師,從而把超人理解為一種柏拉圖主義式的解救之道。(88)

從《查》到《超善惡》。《超》可以看成是《查》這部戲劇的最后彎沉:如果說在《查》中,尼采通過對“生命就是權(quán)力意志”這一真理的深刻洞察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輪回”,那么在《超善惡》中,尼采進一步把“權(quán)力意志”的教誨明確地看作“未來哲學”的起點,并相應(yīng)地把“永恒輪回”的教誨作為他心目中的“未來宗教”。通過這種轉(zhuǎn)換,尼采希望重新確立哲學對宗教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并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一個符合生命之自然等級秩序的未來“新民族”,亦如《查》中所說的“第一千零一個民族”,這一點既是《超》的根本意圖,也是尼采哲學的最后旨歸。(116)

哲人對待“民主偏見”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有助于認識尼采對柏拉圖的態(tài)度。(127)N.B.

尼采的哲學實驗。“權(quán)力意志”學說并非如海德格爾等論者說的那樣構(gòu)成了尼采哲學的“本體論”——因為尼采對柏拉圖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批判,已經(jīng)徹底否定了任何“本體論”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毋寧說,它是尼采的一個哲學“實驗”。這個實驗最初來自于尼采關(guān)于“文本”(Text)和“解釋”(Intepretation)的區(qū)分。尼采人呢我,物理學家既沒有“發(fā)現(xiàn)”,也沒有說明作為“文本”的“自然”,而是僅僅把自己的“權(quán)力意志”強加到“自然”上,錯把“解釋”當成了“文本”。事實上,但物理學家驕傲宣布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人人平等時,他們僅僅表達了一種現(xiàn)代靈魂的民主本能。如果人們反問尼采,“權(quán)力意志”難道不也是一個解釋嗎?尼采會說,一切“文本”都是“解釋”,都是“權(quán)力意志”的創(chuàng)造;這樣一來,“權(quán)力意志”就既是“文本”,又是關(guān)于“文本”的“解釋”。通過這種實驗,尼采首先拋棄了柏拉圖主義關(guān)于超驗與塵世的區(qū)分,然后否定了現(xiàn)代哲學關(guān)于“真實世界”(物自體)與“表象世界”(現(xiàn)象)的區(qū)分,最終取消了文本與解釋的區(qū)分。尼采用“權(quán)力意志”學說消除并取代了所有這些區(qū)分。如此,“權(quán)力意志”學說雖然不是一個柏拉圖主義式的本體論,但卻必然成為高于并且包容所有其他視角的“整全”視角。世界正是“權(quán)力意志,別無其他?!笔澜鐩]有一個超越自身之外的理解視角,世界以及對世界的理解本身都屬于同一個“權(quán)力意志”。(132)

敵基督。基督教的“虔誠”恰恰出于一種對“真理”和“求真意志”的恐懼。在尼采看來,基督教的“宗教人”無法忍受這樣一個“致命的真理”: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和毀滅的過程,并不存在超越生命之上的“永恒意義”。為了抵抗根深蒂固的掩卷和虛無感,克服這種“不可救藥的悲觀主義”,他們犧牲了理智和誠實,轉(zhuǎn)而信仰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或超驗上帝,并以此否定了有限的塵世生命。(137)

哲學對宗教的克服。真正的決定性分歧在于,等級制的根據(jù)究竟是“必要的謊言”,還是“理智的誠實”?這一問題之所以關(guān)鍵,是因為它涉及到我們應(yīng)如何理解哲學與宗教的關(guān)系:究竟是哲學統(tǒng)治宗教,還是宗教統(tǒng)治哲學?事實上,柏拉圖主義最大錯誤就是顛倒了二者的關(guān)系,使哲學屈從于宗教的統(tǒng)治。那尼采認為這一現(xiàn)象的闡釋絕非偶然,而是哲學長期以來一“禁欲主義”的形式“自我偽裝”的必然結(jié)果?!墩摰赖碌淖V系》中,尼采指出一個與此相關(guān)的歷史事實:“哲學精神的出現(xiàn)總是先喬裝打扮為以前業(yè)已確定的靜思默想人們的模樣,粉飾為牧師、巫師、預(yù)言家,而且只要有一絲可能,就盡力裝扮為宗教人。”(143)……因為宗教假如不是由哲學來統(tǒng)治,那么它就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真正價值;這樣一來,它就必然會顛倒生命的最高等級(最富精神性的權(quán)力意志哲學)與最低等級(生命的基本意志的民眾偏見)之間的關(guān)系,否定或顛覆生命的等級秩序。在尼采眼里,基督教的實質(zhì)就是這樣一種“價值的顛覆”,因為它把受苦、貧窮、孱弱、病態(tài)、愚昧等敗壞的東西抬高為最高價值,甚至美化為“善”或“上帝”,卻反過來把快樂、富足、強化、健康、智慧等美好的東西貶低為“惡”或“魔鬼”。(144)現(xiàn)代的“民主啟蒙”雖然否定了基督教的人格上帝,但完全繼承了后者的平等觀念,甚至把“價值的顛覆”推向了極端。正如科熱夫所說,基督教至少承認人是上帝的仆人或奴隸,所以保留了最后一絲等級意識——上帝對人的統(tǒng)治。但現(xiàn)代人卻進一步拋棄了他們最后一位主任,宣稱每個人都應(yīng)該“自己統(tǒng)治、自己服從”,都應(yīng)該“自律”、“自我立法”的平等自由人。尼采認為,他們不過是一個萎縮、基金可笑的物種,一種畜群動物,某種心滿意足病態(tài)和平庸的東西。

施特勞斯的尼采。尼采對未來哲學之政治維度的強調(diào),使自己再次卷入與柏拉圖的糾葛之中。正如施特勞斯說的,“在《超善惡》這部尼采本人生前親自出版的唯一著作中,尼采雖然在當時的前言里以柏拉圖的敵對者之面目出現(xiàn),但就‘形式’而言卻最為柏拉圖化?!睋Q句話說,尼采在《超善惡》中雖然一如既往反對柏拉圖,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體現(xiàn)了一位“柏拉圖式政治哲學家”的形象:如果說柏拉圖的“哲學王”之理想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城邦的等級秩序,另一方面是為了論證哲學作為最高生活方式的正當性,那么尼采也同樣希望確立生命的等級秩序,并捍衛(wèi)哲學作為“最富精神性的權(quán)力意志”的地位、(147)

尼采曾把哲學家比作“文化的醫(yī)師”。丹豪瑟說,“他的哲學既是對其同時代即19世紀的疾病和危機的診斷,也是對治療方法的探索?!蹦岵梢簧恼軐W思考都是一種“醫(yī)師”式的實踐。不過他的診斷和治療范圍決不僅僅局限于“19世紀的病癥或危機”,因為他看來,19世紀的虛無主義危機——“上帝死了”——并不單純是一個19世紀的現(xiàn)象,而是體現(xiàn)了兩千多年西方文明本身的總體危機。…尼采對柏拉圖主義歷史的病理學診斷,必然包含了他對西方文明的整體理解。當蘇格拉度“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西塞羅語),當柏拉圖緊接著發(fā)明了一套柏拉圖主義的神話時,西方文明的危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此后漫長的兩千多年歷史,不過是一個西方文明不斷地自我顛覆和自我毀滅的“錯誤歷史”。(157)

德勒茲的尼采。??抡f,尼采同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道顛覆了西方傳統(tǒng)的、尤其是16世紀以來形成的解釋技藝,從而使得尋找“主體”、“本質(zhì)”或“真理”的解釋學努力變得再也不可能,因為“沒什么絕對的解釋項有待解釋,因為實際上,一切都已經(jīng)是解釋,每個符號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需要解釋的事物,二還是其他符號的解釋”。德勒茲進一步指出,尼采的革命要比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更為激進,“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或許真的代表我們現(xiàn)代文化的開端,但尼采不同,他代表反文化的開端。”德勒茲認為,尼采之前的戲份思想家在對傳統(tǒng)思想進行顛覆或“解碼”后,總是無法擺脫“再編碼”的形而上學誘惑,重新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符碼(code)系統(tǒng);但是,“尼采是唯一無意再編碼的思想家”,作為一個永恒的“游牧者”,他聽任欲望或“力”無限地漂流和遷徙,但卻永遠不會成為重新編碼的定居者。但是,進過后現(xiàn)代主義過濾,尼采思想中的所有肯定或建構(gòu)要素都消失殆盡,只剩下無窮無盡的否定、“解構(gòu)”或“價值重估”。譬如,尼采不再是等級秩序的捍衛(wèi)者,而是成為肯定一切“邊緣”或“差異性”的左翼思想家,不再是西方文明的重建者,而是包括西方文明在內(nèi)的一切文明的顛覆者;甚至不再是追求真理的哲學家,而是一位風格奇特的文學探險家。正因如此,后現(xiàn)代主義的尼采揭示遭到施特勞斯學派的強烈挑戰(zhàn)。不僅如此,他們還試圖進一步把尼采從海德格爾的影響中解放出來,恢復(fù)他作為一位“柏拉圖式政治哲學家”的真正面目。但施特勞斯學派的所有努力目標只有一個,亦即無非是要最終把柏拉圖從尼采、海德格爾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中“拯救”出來。施特勞斯當然同意尼采與海德格爾甚至包括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對西方形而上學的批判,但他進一步認為,他們所批判的形而上學或柏拉圖主義與柏拉圖本人毫不相干,而是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神學家的創(chuàng)造;事實上,柏拉圖并不是一位形而上學家,而是一位“哲學家-立法者”,或者用施特勞斯本人的話,一位“政治性的哲學家”。因此,施特勞斯在反對尼采對柏拉圖批評的同時,也為他進行某種程度辯護:尼采不是海德格爾說的“形而上學家”,而是一位柏拉圖式的“哲學家-立法者”。

施特勞斯回歸古典政治哲學與尼采。他為了克服現(xiàn)代性危機,所以要返回古代,他也明白,在尼采對形而上學的毀滅性批判后,以形而上學的方式返回古典傳統(tǒng)變得完全不可能。經(jīng)過漫長而艱難的探索,施特勞斯終于從阿爾法拉比、邁蒙尼德、阿威羅伊等伊斯蘭和猶太教哲學家那里發(fā)現(xiàn)另一個“隱微”傳統(tǒng),這就是“柏拉圖式的政治哲學”。施特勞斯據(jù)此回應(yīng)了尼采和海德格爾對柏拉圖的批判:事實上,柏拉圖(或蘇格拉底)同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哲學家一樣把哲學看成一種“符合自然”的最高生活方式,但出于對自己同胞的關(guān)懷,哲學家不惜返回城邦或“洞穴”之中為他們立法,并捍衛(wèi)政治生活的權(quán)威或公共秩序(nomos);因此。與柏拉圖主義最大區(qū)別在于,“柏拉圖式的政治哲學”非但沒有使哲學迎合“民眾偏見”“或政治需要,反而尤其強調(diào)要在哲學與政治之間保持健康的平衡和必要的張力。(168)

施特勞斯的尼采。在尼采的眾多解釋者中,似乎只有施特勞斯最有資格成為尼采心目中的“自由精神”。施特勞斯完全洞悉了尼采的(后現(xiàn)代的很大問題是對尼采的左翼化,忘記了他對等級的強調(diào),這恰恰有一種秩序的傾向。這種傾向不是現(xiàn)實的結(jié)構(gòu),而是一種心智上注定的區(qū)別,他也意味著去權(quán)力意志每個人都不同,而哲人無疑最強大。)意圖:他把哲學看成是最高的生活方式,他承認自然等級秩序的正當性,他知道哲學不應(yīng)該迎合“民眾偏見”,他也清楚“隱微”與“顯白”的區(qū)分,他甚至欣賞尼采作為哲學家的極度清醒與極度瘋狂。然而,施畢竟沒有成為尼采所期望的未來哲學家。施也沒有像尼采那樣公開地贊揚“理智的誠實”。這樣一來,施特勞斯不滿陷入某種程度困境:一方面他的“自然正確”必然承諾某種柏拉圖主義式的自然等級秩序,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看到,作為這種秩序之基礎(chǔ)的古典目的論與宇宙論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科學完全摧毀。施特勞斯完全洞察了虛無主義這一“致命的真理”,但他卻沒有像尼采那樣把它變成一個對有限生命的無限肯定和祝福,而是徒勞地宣揚那個早已死去、再也沒有任何人相信的柏拉圖主義的謊言世界。(況且,施特勞斯雖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尼采的意圖,但在公開文字中卻比海德格爾更不公正地貶低尼采的意義,似乎尼采反柏拉圖的全部努力并不是為了復(fù)興西方文明的生命,而是僅僅導(dǎo)致現(xiàn)代性的“第三次浪潮”。)【我認為關(guān)鍵就在于,施特勞斯恰恰注意到尼采的方法必然招致第三次浪潮,他當然明白尼采應(yīng)對危機的努力。但是這種努力就是因為誠實才導(dǎo)致自身的左翼化。因為誠實才為后現(xiàn)代提供了太多表達資源。回到柏拉圖的謊言是因為,施特勞斯恰恰在謊言中看到通往最高真理的路徑施特勞斯當然知道古典目的論和宇宙論破碎了,但他的謊言才讓他實踐了古典教育,古典教育為一般人提供意義,為更好的人提供尋找真理的路徑。施特勞斯本人或許還是相信某種真理的存在,他堅持哲學有最高的目標,而不是平面或一盤散沙地行動。這一點,我們在他和沃格林關(guān)于理性與啟示的爭論中更能感受到。我們需要認真體會施特勞斯對至高的追求和證明的根本性努力?;蛟S施特勞斯從未把謊言當謊言,后者對謊言有一種真的希望。因為歷史并沒有完成,也不會完成,這一希望不會失去。各種五花八門的時代真理反而指向了同一個真理性問題。未來的真理和不斷向上的路,是哲人努力的意義】


【吳增定】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診斷與克服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府谷县| 内丘县| 梧州市| 盐山县| 长沙县| 华阴市| 越西县| 连山| 文山县| 巴林左旗| 醴陵市| 青州市| 黄浦区| 灵寿县| 太仆寺旗| 密山市| 神木县| 怀来县| 鹤庆县| 镇平县| 威海市| 秀山| 哈密市| 台北市| 平南县| 瓦房店市| 渭源县| 远安县| 宜阳县| 平定县| 仁寿县| 耒阳市| 定西市| 乌拉特前旗| 临泽县| 湖南省| 灵台县| 涿州市| 浦城县| 揭阳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