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是不想跟中國“打冷戰(zhàn)”,而是實力不允許

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就把中國列為戰(zhàn)略對手。拜登上臺以后,曹規(guī)蕭隨,在對華問題上延續(xù)了這一戰(zhàn)略架構,在經濟、外交、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等各方面,對中國展開全方位的打壓與遏制。從當今美國的種種動作來看,極像是對中國發(fā)起了一場冷戰(zhàn)。那么,中美兩國之間是否真的開啟了一場冷戰(zhàn)?
在貿易方面,從2018年夏天開始,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特朗普對中國揮起貿易大棒,對中國產品中的一大半品類加征關稅,許多增稅甚至在20%以上。按照特朗普所叫囂的,是要讓中美之間的經濟脫鉤,并推動產業(yè)供應鏈向美國回流。
拜登主政白宮以后,不僅沒有取消這些加征的關稅,反而變本加厲,以莫須有的所謂“人權”、“國家安全”等借口,先后將數十個中國企業(yè)納入實體管制清單。就在本月中旬里僅約一兩天時間,拜登政府就出手,對近40家企業(yè)和實體實施制裁。
在科技領域,美國的手段更顯凌厲。從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就對以華為為首的多個中國高科技企業(yè),施以嚴厲到極點的制裁。在高端芯片供應方面,華盛頓窮盡一切手段對中國“卡脖子”。 “孟晚舟事件”已經得以解決,但美國試圖卡住中國高科技產業(yè)脖子的那雙黑手依然沒有放松。
在外交競爭方面,特朗普時期奉行那套人見人厭的“美國優(yōu)先”政策,這對中國的傷害不大。然而拜登擔任總統(tǒng)之后,手段就非常老辣了,公開宣布“美國回來了”,宣揚“憑實力的地位與中國對話”,接著就滿世界拉幫結伙,組織形形色色的反華圈子,比如強化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組建“奧庫斯”核心圈。與此同時,諸如澳大利亞等國紛紛充當美國反華的幫兇,一時之間鬧得烏煙瘴氣。
美國對中國展開外交競爭,很大程度上,其實也就是一種在戰(zhàn)略空間方面對中國的圍堵。
拜登政府對中國最具有冷戰(zhàn)色彩的行徑,就是不斷打出“臺灣牌”。最近數月以來,白宮、五角大樓、國會等機構多次叫囂“保護臺灣”,并幫助臺灣提升“防衛(wèi)能力”。另外,還挖空心思試圖為臺灣爭取所謂“國際地位”,幫助其維系“邦交關系”等。
此外,美國幾乎不間斷地拿所謂“人權問題”造謠傳謠,比如污蔑中國疆區(qū)存在“種族滅絕”、“強制勞動”等,并瘋狂抵制涉疆產業(yè)。
美國對中國的這些惡劣行徑,算是做到了“遏制、但不直接動武”的冷戰(zhàn)要義。然而,要說中美之間步入了冷戰(zhàn),卻又不盡然。
跟當年“美蘇爭霸”時期的冷戰(zhàn)相比,中美之間當前的對立應該還是要溫和,畢竟連拜登親口列出了中美之間“合作、競爭、對抗”的大國關系架構。說到底,中美關系要比當年美蘇關系更復雜。具體說來,有多個不同點——
其一,跟當年美蘇之間不同的是,當今中美之間并沒有發(fā)生任何局部代理戰(zhàn)爭。
其二,中美之間盡管受貿易戰(zhàn)影響,但兩國的總貿易量仍然十分龐大。去年的中美貿易總值達到了5886億美元。今年前10個月,這個數據已經比去年全年大幅超越,已達6100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極大,這表明美國極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兩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這種熱度,自然無形中冷卻了冷戰(zhàn)的烈度。
其三,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對話仍然不少,并且是美國在尋求對話時更顯主動。毋庸置疑,美國面臨通脹、國債、供應鏈等種種毛病,而這些都需要中國去開“藥方”。
其四,美國對付中國,終究還是組織不起來像北約那種勢力強大且強橫的軍事集團。中國一貫奉行和平發(fā)展,對外廣結善緣。中國的實體經濟規(guī)模居全球居首,是世界的供應鏈樞紐。直白地說,如今的中國,讓他國輕易得罪不起。
美國并不是不想跟中國開啟冷戰(zhàn), 而是美國的實力不允許,華盛頓不敢跟中國掀桌子。因此,對于中美之間究竟是否存在冷戰(zhàn)這一問題,最合適的答案是——是,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