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想要自由,要先從胸襟開放做起
謹由我與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這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史有所相關聯(lián)的資料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在哪里,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看到這句話很喜歡: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之開放,拿全世界人類曾經(jīng)走過的路,都算我走過的路之一。
在許倬云的《三千年文明大變局》中,提到一個觀點:想要獲得自由,先要從開放開始,了解中西思想的差異與演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唯有“變化”才是不變。
這是幾千年的沉淀下來的人生智慧??鬃佑腥чT徒,在各自領域都有不凡的表現(xiàn),有德行、政事、語言、文學。
德行是修身,政事是為人服務,而語言則是溝通和傳達的媒介,文學則是書寫能力以及上傳下達的信息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兩種志業(yè),人則是四周的人,百姓則是天下所有的人。
可見儒家思想關心的不僅僅是國人,還有全人類,可以說是普世和永恒的價值觀。想要達到“安百姓”先要做到修身養(yǎng)性,要積極為人,還要與人互親互愛,要與人為善。
只有遵循天道,心懷個人與天下,才有真正的自由,才算得上是有胸襟。
從大的方面來說,想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要修好自己,砥礪修養(yǎng),并堅持下去,才能做到安人,安百姓,才能彼此和睦相入,才能治理好國家,最后天下太平。
孟子也說:人性本善,但也可能會因為欲望而喪失本性所具有的善。
只有堅持儒家本色,持續(xù)守住本性的善,才能排除可能的惡。
而在荀子時代,善與惡有了二元對立。關于“善是天生的,還是人為的修養(yǎng)”也有著不同的意見。
荀子主張“性善是偽”,這里的偽并不是虛假,而是需要人為的努力。人性本善,但要是不加以自律的約束,就會受到種種誘惑而淪為惡。
這就是二元的轉(zhuǎn)換,一個事物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關鍵是看怎么去看待與踐行。
儒家、道家、佛三家思想的合一,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不管朝代如何起起伏伏,改朝換代,但受這些思想的主宰。
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和社會影響長久,直到最近兩百年,這一主導力量才慢慢消退。
中國文化在思想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南北的生活習俗差異卻很大。拿飲食來說,北方是面食,而南方是米飯為主。拿語言來說,北方以北京話為語言體系,而南方則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特色,構成了許多不同的方言區(qū)。
不過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思維方式也有著一致性,從秦漢到隋唐,是中國從盛轉(zhuǎn)衰,合而分再到合的過程。文化也從單一文化趨于多元,從集中趨于分散,分散之后又重新整合的階段。
尤其是在唐代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穩(wěn)固期,中國文化不斷吸收新的外來文化,比如絲綢之路的開通,中亞商人進入中國經(jīng)商,也開始接納與融合北方和中亞草原民族。
在生活領域,進入中唐后,人們還有使用桌子和凳子的習慣,裝飾品既有草原色彩,又夾雜著南方色彩,都融合著中國藝術。
不過進入唐中期安史之亂之后,中國又處于混亂狀態(tài)。到了宋代時,慢慢農(nóng)業(yè)也逐步向商業(yè)轉(zhuǎn)變,還出現(xiàn)了四大商業(yè)城鎮(zhèn),比如佛山的冶鐵中心,景德鎮(zhèn)的陶瓷中心,漢口和朱仙針的交通要點。
一些古老的城市也慢慢變成新的都市,比如洛陽、揚州、泉州、明州、北京、西安等。
后現(xiàn)代文明正在逐漸呈現(xiàn),這也就要求視野不能局限和被束縛,結構和思想亦不能僵化,尤其是面對未來時,更要把握機會,來日方長,更要把格局打開。
將人與社會,人與群體,人與天下,人與自然互相自洽,才有特立獨行與自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