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縣博物館藏石佛造像選介
榆社縣博物館藏石佛造像選介
《文物世界》 2004年04期
張慶捷 王太明
榆社縣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東鄰左權(quán),和順,南接武鄉(xiāng),西毗祁縣,北連太谷、榆次,現(xiàn)屬晉中市。福祥寺坐落于縣城西25公里巖良寺村東200米處二級臺地上,北面為坡地,南、東、西三面環(huán)水。據(jù)1999年出版的《榆社縣志》記載,該寺始建于五代時的后晉,后代多次修葺?,F(xiàn)存正殿五間,金代建筑風(fēng)格,山墻上還有元代壁畫。另有南殿三間,明代建筑。1983 年,縣文管所在維修大殿過程中,曾在大殿地面下發(fā)現(xiàn)并出土佛教石刻造像6尊和殘石幢一個。
2001年,榆社縣村民在福祥寺維修過程中,偶然在大殿內(nèi)地面下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埋藏著一批石造像的窖穴,面積約9平米見方,最深達3米,距地表僅20余厘米??h文物局聞訊及時趕到現(xiàn)場進行保護,組織人員對埋藏的石造像作了清理,并且上報了省市文物局。
這次發(fā)現(xiàn)的石造像絕大多數(shù)為單體的佛教造像,共有40多個的個體,有立佛、坐佛、菩薩、弟子等,大者2米多,小者數(shù)十厘米,有的上面還有供養(yǎng)人的題記。也有造像塔,大多殘缺。就單體造像而言,也是有的有頭無身,有的有身無頭,時代大約是從北魏晚期到唐末五代。埋藏原因不明。這批圖像正在整理繪圖之中,因有兩件被選中外展,茲先略加介紹。
1.北魏末到東魏菩薩立像。
該像為背屏式高浮雕單體菩薩立像,砂巖石質(zhì)高約1米,頭有頭光,有小舟形背光,上部稍殘。頭戴花冠,兩側(cè)有寶繒,向上飄又向下折回,折角明顯臉容清,兩耳垂肩,高鼻小口,眼簾垂下,雙下巴,面帶笑意。頸戴桃尖形項圈,兩小臂殘缺,身體較瘦。兩肩較窄,上身帔帛繞肩臂而下,在腹前打結(jié)。下身為曳地長裙,裙腰較高,系細帶,裙下擺向外撒出,外展明顯,皺褶勻稱細密,衣褶突起,裙下露兩足,立于一塊石板上。裙下擺和帔帛向后側(cè)斜去,飄動感很強,似被鳳吹向后面(圖一)。從側(cè)面看,該造像頭直背挺,腹部微隆(圖二)。綜合以上特征,從該像造型看,時代當(dāng)在北魏晚期到東魏。
2. 北齊菩薩立像該像為圓雕單體菩薩立像,砂巖石質(zhì),高約2.05米,頭戴花蔓寶冠,寶繒折角下至肩部。面相橢圓,豐滿光潔,細眉彎長,丹鳳目,雙目微閉,鼻直且挺,嘴唇較薄,嘴角上翹,帶有笑意,雙耳下垂,端莊秀麗,可惜面部眼角和面頰處稍殘。身體結(jié)實,肩頭渾圓較寬,身著祖右僧祗支,有帔帛,頸飾項圈,胸前、腹部、腿前掛滿華麗的瓔珞,兩臂殘,下著輕薄無皺褶寬松長裙,腰系帶,帶在腹前直直垂下,在中部打一花結(jié)。跣足立于蓮臺之上(圖三)。該造像時代當(dāng)在北齊。
該批造像的時代從北魏晚期到唐末,有些遺物甚至更晚,如在1983年該遺址出土的一個八角經(jīng)幢上,刻有一段銘文,曰“大晉開運三年,歲次丙午,九月五日,……合邑……建造釋迦牟尼佛像一區(qū)記”。(圖四)文中寫明造釋迦牟尼佛像和大晉開運三年(946),是斷代的重要依據(jù)。同時從這批造像中唐代的和北朝的造像占大多數(shù)來推析,福祥寺的初建年代,可能要早過五代,最晚應(yīng)是唐代。
這批造像,包括經(jīng)幢,皆出土于福祥寺遺址,且連綿數(shù)百年之久,反映出古代福祥寺香火很盛,影響較大,故得以久盛不衰。
北魏到唐,從平城經(jīng)晉東南到洛陽,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沿途文化遺跡甚豐,特別是佛教遺址或遺物,如石窟和石造像,至今仍有很多,也經(jīng)常有石造像重新出土問世。榆社縣就是這條南北干線中間重要的一站,縣內(nèi)石窟、寺廟近百處,至今仍存北朝隋唐石窟、摩崖造像20余處,前年在縣城又出土一大批北朝隋唐的佛教石造像。這些佛教遺物,均是該縣當(dāng)年佛教活動興盛的標(biāo)志。這幾批佛教造像的出土,對研究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尤其對研究北方地區(qū)佛教信仰的傳播影響以及佛教藝術(shù)的流傳演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張慶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太明,榆社縣博物館)欄目主持/梁育軍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