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支持國產機油這件事上,所有國內車主都啞火了?
數百個國產機油品牌,卻攻不下10%的市場份額,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根據《2021中國汽車后市場維保行業(yè)潤滑油品類專題報告》顯示,國外潤滑油品牌在國內的占有率達到了93.9%,而國產品牌的機油占比僅為6.1%。2022年的數據還未出爐,但是可以想見的是,基本不會和2021年差距太大。
目前國內機油的市場格局非常尷尬,高端市場,壓根別想和殼牌、嘉實多、美孚三大品牌競爭。數據顯示,美孚品牌機油網絡零售市場份額第一,市場占比達到23.4%;其次,嘉實多則位居第二,市場占比為22.9%;殼牌機油則以18.3%的市場占比排名第三。而低端市場,也有像殼牌黃殼、紫殼這樣的低端產品,成為了網約車和出租車的標配機油,和國產機油競爭。國產機油無論是高端還是低端產品,都打不過國外品牌。
一談到支持國貨,只要在網絡上振臂一呼,大部分國人都是一呼百應,但是談到支持國產機油這件事,大部分國人都沉默了,雖然依然有不少車主,但是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數,他們還是選擇了國外機油。乘用車潤滑油市場規(guī)模接近1100億,在這個超千億的市場中,國產品牌幾乎難以生存,這到底是為什么?
首先國產機油和國外機油,到底有沒有差距?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絕對有差距。
很多國產機油的高端產品,基礎油都要靠進口,你就大概明白兩者的差距了。添加劑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是國外機油起步更早,資金更雄厚,人才更充足,因此搶先建立了專業(yè)壁壘。
在高端機油方面,差距更是如同鴻溝一般,曾經有媒體同行拿國內某著名石化集團旗下主打品牌的最高端潤滑油下過賽道,結果拉缸了。
而且,國產機油品牌有多少資金花在了研發(fā)上,也飽受質疑,數據顯示66%的國產機油價格在80元每升以下,但是國產機油的毛利率卻并不低,甚至要高于國外機油,達到了53%。
國產機油里面,當然也有一些后起之秀,不僅有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高端產品,也不乏像老李化學這樣的小眾品牌,但是這些高端機油的實際效果還有待大規(guī)模的驗證,市場認可度還不高。
實際上,咱們不談高端機油,就說普通自吸家用車使用的中低端機油,其實在這個領域,國產機油和國外機油根本差距不大,而且三大品牌的機油假貨橫行,一不小心就中招了。但是奈何大部分國內車主,對車輛比較愛惜,不相信國內機油品牌,寧愿多花一點錢去加國外的機油。
另外,殼牌機油從低端覆蓋到高端,也幾乎堵死了國產機油的發(fā)展之路,30元一升、20元一升的國際大牌機油選擇性很多,國產機油再便宜也不過是這個價格,那么車主為什么冒著風險去選擇國產機油呢?
目前來看,國產機油的困局幾乎是無解,不過還好,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了,很顯然,規(guī)模千億的機油市場會慢慢萎縮,國產機油也許永遠趕不上國外大牌,但是也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