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理論補講 探討人物搭配與基本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問題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這一課我們探討人物搭配與基本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問題。
之前我們講過人物之間要達到一種笑趣基礎結構上的完整,如果一個人物代表的是倒置的笑趣點,那么另一個人物代表的就是倒置的笑趣開局,或者他們互為笑趣點與笑趣開局。也就是人物搭配要與笑趣的基礎結構是對應的。兩個搭配在一起的人物就是一個完整的笑話。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基本笑趣性手段來探討一下兩個人物的搭配問題。
第一,是人物搭配與本能生理類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
這里,一個人物如果是好色之徒,比如龜仙人,那么就給他搭配個美女,也就是布瑪。每當龜仙人忍不住要吃布瑪豆腐的時候,都會使觀眾發(fā)笑。也就是說,一個人物是違犯主體,做出違犯行為;而另一個人物則是被侵犯主體受到傷害。當然這時要滿足一些條件,比如要溫和些,要避免觀眾起同情心。這里鳥山明給布瑪添上了一個火爆的性格。每當受侵犯,她就會暴打龜仙人。
總之,單純使用本能生理類笑趣性手段來搭配人物,應使一個人物成為違犯主體,另一個人物成為受害主體;且要溫和,要避免觀眾對受害主體起同情心。
第二,是人物搭配與優(yōu)越嘲諷類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
這里一個人物如果是表面強勢實際劣勢的優(yōu)越主體,如《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的宋丹丹,那么另一個人物則應負責揭露嘲諷,是揭露主體,如小品中的趙本山。每當宋丹丹自我感覺良好時,趙本山就在一旁潑一盆涼水。當然這時我們也要避免觀眾起同情心。這里小品編劇給宋丹丹添上了自傲自戀的性格。
總之,單純使用優(yōu)越嘲諷類笑趣性手段來搭配人物,應使一個人物成為優(yōu)越主體;另一個人物是揭露主體,負責揭露優(yōu)越主體的劣勢;且也要避免觀眾對優(yōu)越主體起同情心。
第三,是人物搭配與認知思維類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
這里兩個人物要搭配在一起使觀眾感到意外感到新奇,以致于忍不住發(fā)笑。比如《家有喜事》中張國榮扮演的娘娘腔常騷,與毛舜筠扮演的男人婆梁無雙。單獨的男人像女人或者女人像男人已經(jīng)有喜感了,而二者搭配在一起則更讓觀眾感到好笑。當然這時我們要避免老套俗套,盡量要想出新穎別致讓人眼前一亮忍不住笑的人物搭配。
總之,單純使用認知思維類笑趣性手段來搭配人物,應使人物通過搭配滿足‘奇搭原則’,同時避免俗套老套。
第四,是人物搭配與存在荒誕類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
這里一個人物如果是虛無主體,那么與之搭配的另一個人物,應該沉淪在俗世間,是一個沉淪主體。當沉淪主體因找到好工作滿心歡笑時,虛無主體則會說這只是出賣精力體力而已。當沉淪主體交到朋友,虛無主體則會說這只是有共同利益互相利用而已。當沉淪主體交到女朋友,嘗到愛情的味道,虛無主體則會說這只是荷爾蒙分泌而已。當沉淪主體自己發(fā)大財時,虛無主體則會說有錢人到最后都死了。等等等。
總之,單純使用存在荒誕類笑趣性手段來搭配人物,應使一個人物成為某種存在-荒誕主體,然后另一個人物成為與之對應相反的主體,且并沒有什么條件限制。
第五,是人物搭配與跌落上升類笑趣性手段的結合運用。
這里兩個人物本身不必是跌落的或者上升的,而是兩個人物搭配在一起顯示出跌落性與上升性。比如兩個老太太都是混不講理吃不得一點虧的人。當她們發(fā)生糾紛,開始謾罵對打起來,誰都不愿意讓步,針尖對麥芒。一個說另一個不要臉,另一個也說這個不要臉。一個手指著另一個,另一個也手指這個,而且二人還轉著圈,不停地重復著。這就顯出了機械系物理性,明顯是跌落了。
總之,單純使用跌落上升類笑趣性手段,應使兩個人物搭配組合在一起,是跌落的或者上升的,并在互動中展現(xiàn)出來。
以上只是單純使用某種基本笑趣性手段去設計搭配人物,而現(xiàn)實中,一般是疊加綜合運用的,情況比較復雜,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