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就像一根臍帶,牽引著痛苦與快樂
原生家庭這個詞,在這十幾年來隨著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剖析,從科普漸漸走向濫用,阿德勒的突破自卑擺脫束縛理論開始接棒,原生家庭論逐漸淪為一種逃避努力,擺爛放棄的代名詞。
我的觀點則是原生家庭當然是存在巨大影響的,但作為自當行健對未來寄予希望的個人來說,不論這影響的大與否,該做的努力和堅持都不該停歇,不求其萬一,而是人首要任務需是活著,活著就包括接受隱忍及后圖之。所以,需承認之,但不可為之壓倒,人生態(tài)度應如是,未來才算可期。
人的出世,未曾接受過邀請函,出世這件事可能是人一生最被動的一件事,不同于死亡原因的千奇百怪,一個人的出生原因皆統(tǒng)一為,母親的月份大了,肚子里待不住了,且人與人之間的胎中月份差異前后不過幾天,一周,最多提前一至兩個月。
出生于怎樣的家庭,被支配于怎樣的父母親人,從小熏習怎樣的家教和基本教育,成長于怎樣的氣候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都幫助塑造成為怎樣的自己,這是確定肯定以及一定的規(guī)律。
如一個愛吃的人,多半不會太委屈自己的食欲和對美食的咂摸與探求。
如一個成長于過于貧窮或富有的人,多半對于金錢和勞動價值有著過于簡單或固著的執(zhí)念。
如一個童年太過悲慘或者治愈的人,多半會帶著殘缺或者滿足的心理在其人生道路上躲避著或重復著舊有的車轍印。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甩不掉的影子那般跟蹤著自己的主人,而只有在正午陽光那么強烈的照射下,才會短暫的消失片刻,之后便又迅速占領它的領地,左右主人的命運。
原生家庭如同出生時的那條臍帶,絕無可能真正的剪斷,與其與之對抗,繼而被各種心情擺布,不如與其和諧共處,承認它,甚至遷就它,默許它,但也警惕自己不要喪失自我意志最后的那一點陣地,即使并不明晰有時候的堅持是對還是錯,然而內心上也不接受完全的躺平和就范就罷了。
別小看這一點的底線,人生的千萬種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皆由此而生。人生的道路不在于每一步的對錯,而應是從不輕易停歇腳步,不將自己的人生拱手出讓,即使內心依舊迷惑和不安著。
人生的諸多滋味應該正來源于此,不用憂慮,世事總會迎面而來,樁樁件件等著你的招式。
不害怕,應對去,因為誰都沒有退路,亦不該心系退卻!從無明的出世起,行向有你有我的人生大世界,不錯過苦痛,也邂逅歡樂,滿載經歷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