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活著?
我們或許多少都會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思考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真的徹底解決了我心中的疑惑。我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們以后的人生有幫助,我希望我們都能在紛擾嘈雜的世界中保持對明天終會到來的信心。諸君,前行莫停歇。
1954年,生物學(xué)家F.A.Brown從康奈提格的海邊挖下來了一批牡蠣(Ostrea virginica),放進(jìn)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個地下室里的水族箱。他是一個生物節(jié)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蠣會隨著潮水的漲落而起居。搬入新居的頭兩個星期,什么都沒有改變。牡蠣們依然按照它們正常的規(guī)律生活:它們時而縮回去,時而張開殼,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養(yǎng)自己,一切遵循著遙遠(yuǎn)的康奈提格海岸的潮起潮落。但是接下來的兩星期里,發(fā)生了一件難以解釋的事情。它們依然像潮水一樣起伏,但是它們的高潮期行為卻不再和康奈提格的潮水吻合了。不是佛羅里達(dá),不是加利福尼亞,不是多佛,不符合科學(xué)所知的任何一張潮汐表。經(jīng)過反復(fù)計算,Brown意識到一點:這是芝加哥的漲潮時間。但是芝加哥沒有海。這些牡蠣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它們知道海的存在,它們的祖先已經(jīng)在海邊生活了幾億年;它們可以離開海,海卻不會離開它們。Brown猜測,也許牡蠣是感知到了氣壓的變化,從中反推出了潮汐應(yīng)來的時間、自己應(yīng)有的節(jié)律。沒有任何一只牡蠣是有意識地在做這一切——但在某種深層的意義上,它們正想象著這樣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會有潮起潮落,而它們會隨著海的節(jié)律而開合。芝加哥沒有海,但牡蠣帶來了海。"這就是牡蠣的故事。我們之中的一部分人認(rèn)識到了這是一個被上帝遺棄的星球,于是開始思考存在的意義,有的豁然,有的陷入無意義論的漩渦。還有一部分人從始至終都沒有思考過活著這件事的意義。像牡蠣,在水族箱里吞吐著透明的水,一部分以為自己就在海里,一部分認(rèn)識到這里不是海。于是它們想象海。你也一樣,當(dāng)覺得世界沒有任何意義時,可以試著想象,或者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我創(chuàng)造的意義是希望可以在臨死前讀完一本好書,看完一部妙不可言的電影。于是每次快要讀完一本書,我總會無縫銜接開始讀下一本,因為即使是精彩的書,也太多太多了,多得可以陪伴我走完這漫長的一生。賦予事物你自己的意義,而不是被碩大虛無的意義摁著頭走。保持想象,不要看輕自己。即使在想象力通貨膨脹得這么嚴(yán)重的當(dāng)下,依然有許多可以憑借想象去成全的浪漫。世界碎掉了,但潮汐在牡蠣心里。
世界碎了,我們依然可以創(chuàng)造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