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費力不討好的人生,雍正也曾經(jīng)歷過 | 史里有毒


我國的古裝戲里,清宮戲(或者說辮子戲)占了很大部頭,拍的多了,難免良莠不齊,不過十幾二十年前,有兩部半戲說、半正史的清宮劇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其中一部是唐國強主演的《雍正王朝》,另外一部是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這兩部劇都是在央視首播,之后《康熙王朝》又在各大衛(wèi)視輪番播出,以至于里面的幾個片段都成了B站鬼畜的經(jīng)典素材。

小的時候,更喜歡看《康熙王朝》,沒別的原因,就是爽。作為絕對男主,康熙帝各種主角光環(huán)加持,不管鰲拜多橫,吳三桂多兇,朱三太子多陰,關(guān)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助,朱三太子的妹妹都能愛上他,康熙只要咬緊牙關(guān),就總可以撐過去,“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zhuǎn)”。
到最后千叟宴那集,連喝三大碗,又刷了一波情懷。
而《雍正王朝》,它不是不好看,而是從頭到尾都讓人憋得慌,打一開始,大內(nèi)皇宮就一片混亂,康熙的幾個兒子誰也不服誰,都為了能成為皇儲無所不用其極,而康熙面對幾個兒子的爭斗,也盡顯疲態(tài),脫了黃袍,和現(xiàn)在看到子女爭奪房產(chǎn)打得頭破血流而力不從心的老頭沒啥區(qū)別。
等主角雍正繼位之后,局面沒好到哪去,想改革,讀書人罵你、有錢人罵你,親兄弟依舊想弄死你,等到最后,累得吐血而亡,還落得個“身后罵名滾滾來”。

等我長大后,再回顧這兩部劇,感覺卻完全不同,《康熙王朝》雖然酣暢淋漓,但這就像是一個少年人對人生的幻想,年少輕狂地覺得自己“伸手就能碰到天”;而《雍正王朝》雖然憋屈,卻更像是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人生:你知道人生有問題,你知道問題在哪,你也知道該怎么解決。
但到頭來,你就是解決不了。
康熙在位61年,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牛逼事做了很多,但到了晚年,問題也逐漸暴露。
一來是連年打仗,國庫里的銀子早就已經(jīng)捉襟見肘,而稅收始終收不上來。這要說起古代稅收的一個缺陷:按人頭收稅。
一個家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收稅。但問題是貧富有差距,比如王思聰也是三口之家,丹尼爾也是三口之家,一年的稅負對王思聰來說,可能就是一頓飯錢,但對丹尼爾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月收入。
有一天丹尼爾實在沒錢交這個稅了,只能賣房,而王思聰掏錢把房買了,再租給丹尼爾。于是乎,王思聰家房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富,丹尼爾越來越窮。

二來則是皇帝家事,有道是天家無骨肉。康熙在位61年,超長待機,老皇帝死得早對太子不好,因為如果太子年幼的話,容易大權(quán)旁落;但老皇帝太能活,太子也很尷尬:什么時候輪到我啊。
而且古代醫(yī)療不發(fā)達,平均壽命短,萬一哪天太子突然病了,走在前面,這么多年就白費了。
所以太子胤礽,也就是老二,人到中年就看到了玻璃天花板,難免有些牢騷,(其實他要是知道后世英國有個查爾斯王子,當王儲當了66年而且還沒結(jié)束,心態(tài)可能會好很多)再加上當太子多年,身邊總有點勢力,太子勢大,老皇帝也煩,畢竟李世民的教訓在前頭呢。而且老二也沒少惹康熙不高興,于是太子被廢了一次,后來復立,但又被廢了。
其他幾個兒子一看太子被廢了,一下來了精神頭,都躍躍欲試,希望自己能成為家業(yè)繼承人。其中的奪冠大熱門是老八胤禩,為什么說他是奪冠最大熱門呢?因為他人緣好,和朝中大臣上上下下都能談笑風生,府里經(jīng)常高朋滿座,大臣們都說他“素有賢名”。

但老八就像是今年世界杯的德國隊,看著所向披靡,實際上戰(zhàn)術(shù)出了大問題,而他之所以失敗,也失敗在了人緣上。
當兒子的人緣太好,眾位大臣一提他都贊不絕口,在康熙眼里,這是另立中央的信號。
當然了,憑康熙的雄才大略,即便老八想另立山頭,康熙也能在死前完全限制住他。可另一個關(guān)鍵問題是,帝國的繼承人可以有缺陷,但唯獨不能和大臣關(guān)系好。
就像剛才我說的稅收的問題,讓王思聰越來越富,丹尼爾越來越窮,解決的辦法就是讓有錢人多繳稅,窮人少繳稅??晒糯茏屢粋€勞動力常年不干活光讀書的,一般家庭都不會窮,所謂的寒門出貴子,那也是有個門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光活著就已經(jīng)拼盡全力了,怎么可能還有閑錢供孩子讀書?

所以,能夠靠讀書在朝廷當上官的,基本不是世襲勛貴,就是地方上的富二代,想要稅收改革,就是拿他們動刀,這幫大臣們自然不會同意。
而老八和滿朝文武都是朋友,如果讓他當皇帝,他怎么可能朝自己的基本盤下刀子?
所以,康熙最終把老八淘汰出局,目光放向了老四胤禛。老四這人不近人情,做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犟勁兒上來誰也不好使,所以朝廷上下沒幾個和他能玩到一塊去的,但這就有一點好:改革起來不怕得罪人,反正早就得罪光了。
果然,老四變成雍正之后,立刻對足夠當他叔叔大爺?shù)某欣铣挤四?。他先是“攤丁入畝”,就是以后收稅不光按人頭,而是按人均占有土地面積來收,也就是“劫富濟貧”。

另外一個被士大夫階層跳著腳痛罵的政策叫“官紳一體納糧”,在過去,普通人是要服徭役的,比如說今兒要在你家門口修個高速公路,你是普通百姓就要去義務勞動修路,但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說白了基本上還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如說舉人、秀才或者當官的人家,就不用參與。
這本來屬于知識分子的福利待遇,但因為知識分子大多來自有錢人家,所以這慢慢就成了地主門閥的特權(quán)。
歷代王朝,地主階級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哪怕是朱元璋這種農(nóng)民起義出身的皇帝,最后也變成了新的地主階級。所以雍正上臺后的新政基本都是朝著自家柱石下手,自然招來了強烈反對。
其中河南打得尤為激烈,改革派大員田文鏡與清流代表人物李紱公開撕逼,兩個人在群里互罵,李紱寫一篇《世道變壞,是從讓孔圣人門徒繳稅開始的》,田文鏡就回一篇《選擇田文鏡還是李紱,決定了一百年后的大清國運》。
和一般電視劇里反派不一樣,李紱根本不是什么惡人,甚至還非常不錯。歷史上有不少關(guān)于他“勤政愛民”的記載,甚至因為和田撕逼,被押到過菜市口,刀架脖子上問他:現(xiàn)在你說田文鏡是好人還是壞人?
李紱面對屠刀,面不改色:呸,丫就是個渣男!
這么一清流和硬漢如此強烈反對改革,只能說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能夠背叛自己的階級。

俗話說,不看廣告看療效。雍正在位13年,死的時候他的新政取得了什么效果呢?
底層農(nóng)民負擔大幅減輕不說,康熙朝末年,國庫存銀僅僅八百萬兩,而到了雍正末年,僅僅十三年過后,國庫的存銀就達到了六千萬兩。
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承上啟下,照著乾隆皇帝花錢如尿褲的敗家法,乾隆能不能順利退位都在兩可之間。

然而,雍正一直到近代以前,大多數(shù)對他的評價都是“暴君”,很多人不提他改革的貢獻,專門挑他迫害兄弟說事。到了清末,說書先生甚至說他是得位不正,把康熙遺詔的“傳位十四皇子胤禎”篡改成了“傳位于四皇子胤禛”。
為啥會這樣?
歷朝歷代,筆桿子都握在文人手里,話語權(quán)也在文人手里,雍正的存在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自然不會說雍正好話。
至于因為改革而受益的底層百姓的想法,他們沒有話語權(quán),所以who cares?

而雍正呢,“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后罵名滾滾來”。
我之所以說看雍正有時候能看到我們普通人的身影,就是因為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兩難的選擇。
有時候我們面對不公想仗義執(zhí)言,但你對得起良心了,可能就得罪了朋友;
我們想去大城市打拼,卻要承擔高額的房租和孤獨的生活;可回老家雖然安逸,但又要面對復雜的人情往來。
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領(lǐng)導的想法是胡扯,但想想日益衰老的父母和需要你撐住的另一半和孩子,只能把做好的東西刪掉,頂著月光開始加班。
你也想站著把錢賺了,但回頭一想,張麻子有一對患難與共的兄弟,你有什么?而且其他想把錢賺了的王麻子李麻子可能早就被社會揍得鼻青臉腫了,想到這,你腿一軟,還是噗通跪下了,畢竟賺錢要緊。

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左邊是地雷陣,右邊是萬丈深淵。都說事業(yè)家庭兩不誤,但你又不會分身法,所以談何容易呢?
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可能就是如此吧。


更多精彩文章,關(guān)注飛碟說微信公眾號:feidieshuo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