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輕武器之73式輕機槍,附帶銀光閃閃的“皮膚”

近幾十年中東地區(qū)一直不平靜,各類沖突不斷,各種新舊裝備、改裝武器登場,例如煤氣罐火炮、皮卡自行火箭炮等,像莫辛.納甘這種老爺級步槍偶爾也會亮相,不過要說到稀有,來自朝鮮的73式輕機槍應該算一個。

鑒于朝鮮的國情,其實外界對73式的一些詳細信息了解不多,目前已知的都是這些年陸續(xù)拼湊出來的,因此略顯神秘,其實從性能上來講它并沒有多么特別。

73式是朝鮮第一機械局設計制造的,在1973年被正式采用,因此稱為73式,據(jù)信該槍借鑒了蘇式PK機槍以及捷克斯洛伐克vz.52輕機槍的結構,在它身上可以看到一些老舊設計的影子。

該槍發(fā)射7.62×54毫米彈藥,與PK機槍一樣,其實當時朝鮮軍隊突擊步槍采用的是7.62×39毫米彈藥,兩者不通用,或許是考慮到威力方面的需求吧。

機槍的基本造型與ZB26捷克式輕機槍有點相似,有木制的槍托和握把,折疊兩腳架安裝在導氣管上,位于右側的攜行提把則是塑料制成。步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管位于槍管下方,行程較長,機槍射速在600~700發(fā)/分鐘。

機槍的供彈方式借鑒了vz.52,既可以從頂部使用彈匣,也能從右側插入彈鏈,因為彈藥尺寸問題,朝鮮重新設計了一種30發(fā)容量的弧形彈匣,彈匣插口有一個可以打開的防塵蓋,不用的時候關閉避免泥沙進入,彈鏈的使用則要簡單得多,它可以直接使用PK機槍的100或250發(fā)不可散金屬彈鏈。

機槍只提供機械瞄準具,與其它頂部彈匣的機槍一樣,瞄具偏左安裝,因此不適合左撇子操作。長608毫米的槍管有縱向加強筋狀結構,應該是起到強化槍管、減輕重量以及散熱的作用。

槍口有一個可拆卸的直筒形消焰器,前端開有兩個圓孔,它可以替換成另一個管狀套件,用來發(fā)射槍榴彈,這個套件不用的時候可以固定在導氣管下方。

73式作為輕機槍略顯笨重,它空重10.6千克,全長1190毫米,如果使用彈鏈供彈的話攜行沖鋒有點笨拙,因此人們認為這款機槍在機動戰(zhàn)時可能會先安裝彈匣,保證機槍的靈活性,在第一時間開火壓制目標,彈匣打光后再補充彈鏈持續(xù)輸出火力。

不清楚朝鮮總共制造了多少挺73式,但肯定不會很少,在一段時間里曾是朝鮮軍的主力裝備,被密集部署在邊境線上,80年代時朝鮮制造了82式機槍逐步取代73式,此后73式機槍轉入二線部隊使用,相信有很多被出口到中東地區(qū)。

可以確信伊朗、胡塞武裝手中有73式,他們之所以接受73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機槍能直接使用PK機槍的彈鏈,彈藥供應有保障。73式在朝鮮軍中一直存在,其中一些機槍通過金屬鍍層技術搞得銀光閃閃,看起來就很帥氣的樣子,這種機槍其實發(fā)揮了獎狀、獎杯一般的作用,用來獎勵給功勛部隊。

有意思的是朝鮮南邊的鄰國手中也有一挺73式機槍,槍托部分有損壞,來源不明,有一種猜測是洪水將一名朝鮮士兵的尸身沖到了非軍事區(qū),他的身上正掛著這挺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