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雜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高考復雜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由于涉及的變量很少,反應形式也極為簡單,普通的復分解反應方程式都是很容易書寫的。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類反應似乎也談不上還有什么書寫的“規(guī)律”,需要再加以討論。
一、問題的提出
由于中學化學教學內(nèi)容的不斷擴展,一些本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復分解反應,也以“復雜離子反應”的形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教師們也只好在如何講清楚這類反應上,再多下一些功夫。于是,在有關(guān)化學教學研究的期刊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篇文章[1]。
該文主張把“復雜離子”反應,再分為3種類型(連鎖反應、并列反應、競爭反應)。并就每一種類型的反應,給出了各自的“概念界定、反應規(guī)律、分析策略、書寫步驟”。且僅連鎖反應的“分析策略”就涉及了,“啟動反應”、“連帶反應”、“子反應”、“關(guān)聯(lián)物”、“參與量”等多個新概念,這些概念間的關(guān)系要用一個有12個“程序框”的框圖來描述。這幾乎就是一個,獨立于普通化學方程式書寫之外的,新理論體系。
該文針對連鎖反應中的一個例子,所給出的“書寫步驟”,就復雜如下。
例1,向碳酸氫鈉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試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解1,該文給出的標準書寫步驟是4步:
第1步,類型界定。由于OH-與HCO3-反應生成了CO32-。是它引發(fā)與滴入的Ca2+生成CaCO3沉淀。屬于連鎖反應。
第2步,子反應界定。HCO3-+ OH-=CO32-+ H2O(啟動反應)。其后的CO32-+ Ca2+=CaCO3↓(連帶反應)。
第3步,關(guān)聯(lián)物界定。CO32-是啟動反應的產(chǎn)物,又是連帶反應的反應物。所以,為兩反應的“關(guān)聯(lián)物”,
第4步,關(guān)聯(lián)物“參與量”確定。因滴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在啟動反應中用量最少的是OH-。其計量為“1”。
由啟動反應計量系數(shù)知,關(guān)聯(lián)物CO32-的生成量為“1”。
根據(jù)Ca(OH)2的組成,加入CO32-為“1/2”。關(guān)聯(lián)物用于生成沉淀消耗“1/2”,剩余“1/2”沒有沉淀。
有HCO3-+OH-+1/2Ca2+=1/2CaCO3↓+H2O+1/2CO32-。
最后整理系數(shù)為整數(shù),可得離子方程式
2HCO3-+2OH-+Ca2+=CaCO3↓+2H2O+CO32-……(1)
由這個“書寫”過程可見,該文所給的方程式書寫方法,既繁瑣又難于被學生接受。
繁瑣與抽象的原因在于,這個方法沒有緊緊抓住這類反應的本質(zhì)。
二、一些復雜離子反應的本質(zhì)
如果能關(guān)注到這個反應的本質(zhì)是,其中有兩個必定不會同時完成的離子反應。這類反應的書寫應該是十分容易的。
如對上述的例1,可以考慮的解題思路及方法為。
解2,當NaHCO3與Ca(OH)2這個堿反應時,應把NaHCO3看作是Na+、H+、CO32-,這樣的3個離子組成的。它與Ca(OH)2間有兩個同時要進行的反應。一個是中和反應(H++ OH-= H2O),另一個是沉淀反應(Ca2++ CO32-= CaCO3)。且這兩個反應完全進行時,所需要的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比值不同。
這樣,就可以不考慮反應的具體過程。而從反應物間的物質(zhì)的量,直接得出反應最有代表性的不同結(jié)果。
如,欲讓Ca(OH)2沉淀掉NaHCO3中所有的CO32-離子。其物質(zhì)的量比,只要保持“1:1”即可。
針對這個被確定的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當然立即就可以直接寫出方程式,
Ca(OH)2+ NaHCO3= CaCO3↓+NaOH + H2O……(2)
這就是,只考慮CO32-離子要沉淀完全的情況(此時,Ca(OH)2中的OH-離子會有剩余)。
如果要讓中和反應恰好進行完全,Ca(OH)2中的“OH-”就不得像上式那樣有“剩余”。而必須全部與NaHCO3中的“H+”去中和才行。這就需要有兩個NaHCO3,去與一個Ca(OH)2反應。即,Ca(OH)2與NaHCO3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1:2”。
從而有,Ca(OH)2+ 2NaHCO3=CaCO3↓+Na2CO3?+2H2O……(3)
此時,NaHCO3中的CO32-離子一定會有剩余。
在滴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是后一個反應。
式(3)可以很容易地改寫為離子方程式。消去Na2CO3中的2個Na+離子,而有Ca2++2OH-+ 2HCO3-= CaCO3↓+ CO32-+2H2O。
這也就是前面的式(1)。
考慮到式(2)與式(3)描述的是,?Ca(OH)2與NaHCO3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兩個特定值時的反應。
可以想見,如果用“Ca(OH)2與NaHCO3的物質(zhì)的量為1:1.5”這樣的反應條件來約束。那么其反應方程式就是“式(2)與式(3)簡單相加”的結(jié)果,
2Ca(OH)2+3 NaHCO3=2CaCO3↓+NaOH +Na2CO3+3H2O。
用“a×(1)+b×(2)”(其中的a與b為1、2、3……中的任意數(shù)值)所構(gòu)造出來的化學方程式,都是一個被“配平”的化學方程式。
如,當“2×(1)+1×(2)”時,得到的就是如下的,
3Ca(OH)2+4 NaHCO3=3CaCO3↓+2NaOH +Na2CO3+4H2O。
總之,當反應物間的物質(zhì)的量比在某一區(qū)間時,這個反應就是一個化學計量數(shù)有著無數(shù)組解的反應。把它稱為“復雜離子反應”,或“復雜復分解反應”,應該都是可以的。
當然,在反應物間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某些特定值時,其方程式也會有比較簡單的“特解”。
三、沒有區(qū)分“連鎖反應”與“并列反應”的必要
從反應本質(zhì),也就是“哪個離子要反應完全”,這樣的角度來看。該文欲對“連鎖反應”與“并列反應”進行區(qū)分,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其“并列反應”的代表,只是形式上的“不分反應的先后”,本質(zhì)上還是一個反應物間物質(zhì)的量比值問題。
該文對并列反應,所給出的典型的例子為,
例2,向硫酸氫鈉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試寫出離子方程式。
解,它與例1的區(qū)別僅在于,將“Ca(OH)2與NaHCO3反應”中的,Ca(OH)2改成了Ba(OH)2。將NaHCO3替換成了NaHSO4(當然溶液也從堿性變成了酸性)。
但是,這實際上這還是一個,反應后溶液中“不再有SO42-離子”,還是“不再有OH-離子”的問題。
由于該題要求“溶液為中性”,也就是“不得有OH-離子”。從反應物Ba(OH)2的組成,也可以直接看出,要有2個NaHSO4與其反應。
這樣就能直接寫出,Ba(OH)2+ 2NaHSO4=BaSO4↓+Na2SO4?+2H2O。
如果例2的反應目的改為“向硫酸氫鈉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SO42-離子沉淀完全”。
那么當然反應物間物質(zhì)的量比就是“1:1”??芍苯訉懗觯?/p>
Ba(OH)2+ NaHSO4= BaSO4↓+NaOH +H2O。
其離子方程式為,Ba2++ OH-+ HSO4-=BaSO4↓+H2O。
總之,從反應形式、反應本質(zhì)、及書寫方法的角度來看,例2與例1間沒有什么值得關(guān)注的區(qū)別。不應該從所謂的反應“機理”出發(fā),將其劃分為兩個不同反應類型。
四、更多反應的組合
當然,所謂的復雜離子反應也不會只限于,一個中和(酸堿)反應與一個沉淀反應,這樣兩個反應的組合。還可能有其他的、或更多個反應的組合。如
例3,向明礬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寫出下列情況的離子方程式:
(1)???生成沉淀的物質(zhì)的量最多。
(2)???生成沉淀的質(zhì)量最多。
解,明礬KAl(SO4)2與Ba(OH)2反應時,會生成Al(OH)3與BaSO4,這樣的兩個沉淀。且所需Ba(OH)2的物質(zhì)的量是不同的。
當Ba(OH)2的加入量,恰好使Al3+離子完全沉淀時。KAl(SO4)2與Ba(OH)2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2:3”(Al3+與OH-離子恰好為,1:3)。
這樣就可直接寫出,
2KAl(SO4)2+3Ba(OH)2=K2SO4+3BaSO4↓+ 2Al(OH)3↓……(4)
當Ba(OH)2的加入量,恰好使SO42-離子完全沉淀時。KAl(SO4)2與Ba(OH)2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1:2”(Ba2+與SO42-離子恰好為,1:1)。這樣就有,
KAl(SO4)2+2Ba(OH)2=K[Al(OH)4]+2BaSO4↓……(5)
反應(5)是較難一下子就寫出來的。
一般是先寫出,KAl(SO4)2+2Ba(OH)2=KOH+BaSO4↓+Al(OH)3↓。注意到其中的產(chǎn)物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它還會與另一產(chǎn)物KOH繼續(xù)反應,并最終成K[Al(OH)4]。這樣,才會得出式(5)。
也就是說,這個所謂復雜離子反應可以是兩個沉淀反應的組合。也可以是是兩個沉淀反應,與一個酸堿反應,這樣3個反應的組合。
把這兩個方程式改寫成離子方程式不難,這里就略去。
這也不會影響從這兩個反應中選出,符合特定“最多”要求的那個方程式。
從這兩個方程式直觀地看,產(chǎn)生沉淀的物質(zhì)的量,就有區(qū)別。因為反應(4)表示的是,當KAl(SO4)2與Ba(OH)2的物質(zhì)的量為“2mol:3mol”時,有3mol BaSO4與?2 mol?的Al(OH)3沉淀的生成。沉淀的總量為5 mol。
然后,再加Ba(OH)2溶液時,在前者的基礎上又有了反應(5)。它是在反應(4)所得2mol Al(OH)3的溶解過程中,同時有了1molBaSO4的生成。沉淀物質(zhì)的總物質(zhì)的量在減少,最終反而變成了4 mol的BaSO4。
這樣,“生成沉淀的物質(zhì)的量最多”的就是反應(4)。
“生成沉淀物質(zhì)的質(zhì)量最多”的是反應(5)。因為于反應(4)相比較,它又生成1mol的BaSO4,質(zhì)量增加的是233g。這要遠大于2mol Al(OH)3的質(zhì)量減少(78×2=156 g)。
其實,上面這些例題幾乎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在化學實驗室中,Ba(OH)2與Ca(OH)2很少會作為強堿來使用。這是由于,它們除了可以提供出OH-離子來參與反應外,其陽離子還能使許多陰離子沉淀。不但增加了反應的復雜性,還要時時提防空氣中的CO2使它“變質(zhì)”(也就是試液的存放條件要更為苛刻)。
況且,這兩種堿的溶解度也不大,也就是其溶液的堿性強度有限。
如,在實驗室《常用酸、堿的濃度》表中,給出的Ca(OH)2濃度就是0.15%,相當于0.020mol?L-1。
而在化學手冊中Ca(OH)2的溶解度在25是0.12g/100gH2O,只相當于0.016mol?L-1)。
另外,Ca(OH)2作為難溶物,還可查得其Ksp=4×10-6。這相當于,其飽和溶液中的[Ca2+]=0.010 mol?L-1、[OH-]=0.020 mol?L-1。
雖然這些有關(guān)Ca(OH)2的數(shù)據(jù)間,吻合的并不很好。但也可以概括地說,Ca(OH)2飽和溶液中的[OH-]約為0.020 mol?L-1。
而Ba(OH)2溶液的濃度,也僅為2%,相當于0.1 mol?L-1。也就是其溶液中的[OH-]=0.20 mol?L-1。
用這樣濃度的“強堿”溶液。使Al3+離子沉淀并不難。但要使Al(OH)3沉淀溶解則會比較麻煩。因為使Al(OH)3完全溶解,所要求的溶液pH是10.8。這就要求,所加的Ba(OH)2溶液,要有更大幅度的“過量”。而不只是方程式所給出的計算量。
即便如此,中學化學知識體系構(gòu)架者們,還不滿足于這類反應的“復雜程度”。他們還要引入一個更為特殊的反應如下。
例4,向鋁銨礬[NH4Al(SO4)2]溶液逐滴加入Ba(OH)2溶液。試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發(fā)生的化學反應。
解,這里涉及的反應,除了有Ba2+離子與SO42-離子的沉淀反應外。還涉及了OH-離子與NH4+離子的酸堿反應,OH-離子與Al3+離子的沉淀反應,及OH-離子與反應產(chǎn)物Al(OH)3的后續(xù)酸堿反應。
這4個反應中,Ba2+離子與SO42-離子的沉淀反應,是隨著Ba(OH)2溶液的不斷加入,而在逐漸“完全”之中的。它遠不如其它3個反應復雜,可以最后再考慮。
OH-離子與Al3+離子的沉淀反應,及OH-離子與Al(OH)3的酸堿反應,是順次進行的。因為沒有前一步反應生成的Al(OH)3,就沒有Al(OH)3在過量OH-離子中的溶解。
OH-離子究竟是與Al3+離子先反應,還是與NH4+離子反應呢?這里涉及到一個,Al3+離子與NH4+離子,誰的酸性更強的問題?
學生要能自行判斷出,Al3+離子要比NH4+離子的酸性強,因為它的酸性只比HAc稍弱。OH-離子要率先與Al3+離子反應。并且是以物質(zhì)的量為“1:3”的關(guān)系來反應。也就是,NH4Al(SO4)2與Ba(OH)2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2:3”。
這樣就有,2NH4Al(SO4)2+3Ba(OH)2=3BaSO4?+(NH4)2SO4+2Al(OH)3……(6)
其后,是多加1個Ba(OH)2,以便再把式(6)產(chǎn)物中這2個NH4+離子給中和掉。
從而有
2NH4Al(SO4)2+4Ba(OH)2=4BaSO4?+2NH3?H2O+2Al(OH)3……(7)
欲使式(7)產(chǎn)物端的2個Al(OH)3溶解掉,只要再加2個離子(1個Ba(OH)2)就可以。
這樣就有,
2NH4Al(SO4)2+5Ba(OH)2=4BaSO4?+2NH3?H2O+Ba[Al(OH)3]2……(8)
檢查一下這3個反應。不難看出,式(7)中的Ba2+離子與SO42-離子數(shù)目是相等的。沒有必要再單獨考慮Ba2+離子與SO42-離子,相互沉淀完全的問題。
改寫后的離子方程式,這里就略去。
當然,方程式(6)、(7)、(8)也只是這整個反應過程中的3個節(jié)點。當[NH4Al(SO4)2]與Ba(OH)2的物質(zhì)的量比,不是這3個特定的比值時,反應情況可能要用,這3個方程式中的某2個、并按一定的比例組合的結(jié)果,來進行描述。
總之,所謂的“復雜離子反應”,應該是指有多種書寫形式(產(chǎn)物種類不同、化學計量數(shù)也不同)的電解質(zhì)間的反應。
即便是這樣,對其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也不宜另立一套“書寫體系”。在教學中最忌諱的是把簡單的問題給“復雜化”。
按照一般的思路,這類方程式在書寫時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清楚其中有哪些個可能的離子反應;當同一離子可能有多個反應時,要明確出反應的先后順序,并依次一個個地來討論;所謂的討論就是從該反應的本質(zhì),直接找出反應物間的物質(zhì)的量比,而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至于該文后半部分的“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討論的確實都是有許多離子共存的復雜體系。但,其涉及的都是“簡單離子反應方程式”,似乎不屬于“復雜方程式書寫”方面的內(nèi)容。
其實“復雜××反應”中的“復雜”,在化學教學中是有特定含義的。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化學教學》與《化學教育》雜志上就先后刊出了多篇有關(guān)“復雜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討論的文章?!皩⒘蚧瘹錃怏w通入濃硫酸”的反應,就是“復雜氧化還原反應”中一個比較常見、且典型的代表。
這個反應的主要特征是,能夠?qū)懗觯ㄐ枧淦剑┑姆匠淌接袩o數(shù)多個。其“復雜性”在于,當不給出反應物間物質(zhì)的量關(guān)系時,該方程式有不確定及模糊性。
對于上例,可寫出的方程式有:
H2SO4+H2S=2H2O+SO2+S?,
5H2SO4+7H2S=12H2O+4SO2+8S?,
7H2SO4+5H2S=12H2O+8SO2+4S?……,這樣的無限多個方程式。
產(chǎn)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該反應中有3個或3個以上獨立(不受方程式制約)的得失電子過程。它們可以分別組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簡單氧化還原反應。當這多個簡單氧化還原反應組合成總反應時。如果沒有反應條件的約束,它會有無限多的組合形式。
雖然有多篇討論文章,有較重量級人物的參與,但最終還是不置可否。沒有找到一個可以被大家接受的,這類反應的配平方法。
本文前面所討論的幾個反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的范疇。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是“其中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間不受制約的離子反應”。總反應是這多個離子反應的組合。在這類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中,也會遇到有多組解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與“復雜氧化還原反應”有許多的共同點。將它們稱為“復雜復分解反應”,是可以的。
對于“復雜××反應”中“復雜”的含義,要在其“配平”時會有“無限組解”,這個這個角度上來理解與使用,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