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波頓——仲夏夜之插曲
“名字代表什么?我們所稱的玫瑰,換個名字還是一樣芳香。”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有關(guān)尼克?波頓,實際上很難寫出考據(jù)。他是目前第一個有明確原型的角色(或許未銹鎧也算?),而且我推測之后會有更多。
一言以蔽之,尼克?波頓出自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作《仲夏夜之夢》。

“無言的純樸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豐富的。”劇中的這一句臺詞正是全劇的核心。
(以下為摘自中國社科網(wǎng)的梗概)
在古希臘的雅典城,女孩赫米婭(Hermia)因不滿包辦婚姻,選擇與情郎拉山德(Lysander)私奔。然而,父親指定的對象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及其愛慕者海麗娜(Helena)尾隨而來。四人闖入城外的一片森林。此時,森林仙王奧布朗(Oberon)與仙后提泰妮婭(Titania)正在鬧矛盾,前者派精靈迫克(Puck)使用魔藥“愛懶花”(love-in-idleness)汁液戲弄仙后,使其睡醒之后愛上了第一眼看見的頭戴驢面的演出小丑波頓(Bottom)。迫克還誤將花汁滴到了拉山德的眼睛上,導(dǎo)致拉山德瘋狂愛上了海麗娜。就這樣,在仲夏夜的森林里,一場場鬧劇上演。
波頓并不是仲夏夜之夢中的主角之一,而是一個詼諧的配角。但某些程度上他的風(fēng)頭蓋過了故事主線中的四位主人公,以至于成為文學(xué)史上“滑稽”的代名詞之一。

關(guān)于他的人物形象,有許多評論家發(fā)表過見解,在“莎士比亞喜劇中丑角的獨特審美價值——以《仲夏夜之夢》為例”這篇論文中,作者認為波頓是一個“自負愚蠢且又滑稽的聰明人”,又是“仲夏夜的夢里最清醒的那一個人”。
而重返未來中的波頓,可以看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作品中的形象。


這些元素在原作中都有跡可循,在此不多加贅述。

筆者注:之前的角色考據(jù)會盡快全部搬到這個組號,敬請期待。
感謝您支持千禧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