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位外語界紅人 從此改變你的外語學習理念

你很可能沒聽說過Stephen Krashen,盡管絕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他,其實他算是外語學領域的偶像。
他出版的書和學術研究對外語老師和外語學習愛好者的影響相當大。
來自美國的Krashen教授從70年代至今都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工作。
他最重要的學術成就就是他的5個外語習得假設(5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Hypotheses)。
這5個理念是所有外語老師以及自學外語的學生都值得關注的。

1.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教授把外語學習的領域分別為兩個類型:【Language Learning】(專門的外語學習)和【Language Acquisition】 (語言習得)。
第一類型包括了絕大多數(shù)的外語課程、語法學習以及外語課本的練習題。
第二個則是在自然的情況下通過交流來培養(yǎng)外語溝通的能力。
兩個類型存在許多區(qū)別。培養(yǎng)其中的一個不一定有助于另一個。
【Language Acquisition】(語言習得)是最重要的,但是大部分學生,特別是通過上課學習的人更傾向于做【Language Learning】(專門的外語學習)。
這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包括:
- LA偏重口語; LL偏重寫作
- LA偏重使用該語言; LL偏重分析該語言
- LA依靠潛意識; LL依靠有意識
- LA產(chǎn)生外語能力; LL產(chǎn)生關于外語的理論知識
2. The Monitor Hypothesis
Krashen教授相信我們外語學生說話時都有一個監(jiān)控或者編輯自己在說的話的功能,他把那個功能叫做【The Monitor】。
每當我們講話時發(fā)現(xiàn)并修正自己犯的錯誤時,我們都在使用自己的【Monitor】。
它也幫助我們安排自己想說的話。
我們通過以上提到的【Language Learning】強化自己的【Monitor】。
但講話時我們千萬不要太依靠我們的【Monitor】。
很多外語學生不敢開口說話,說話太慢,或者經(jīng)常講話時停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的【Moniter】對自身的影響太大。
講話應該是一個自然、自發(fā)的過程,也應該運用我們的潛意識。
要是我們多數(shù)時間的交流都是有意識的或者說過于依賴【The Monitor】,那我們的說的話會聽上去不自然和不流利。
過多使用【The Monitor】的學生通常是性格內向,做了很多傳統(tǒng)的專門語言學習,或者說類似做【Language Learning】的學生。
性格很外向的人不經(jīng)常用【The Monitor】,他們通常說話比較流利,不過會犯一些錯誤。
最厲害的學生是幾乎只依靠【Language Acquisition】學會外語的人。他們說話時偶爾用自己的【Monitor】幫助他們保持高的準確度,但絕大部分他們說的話都源自于自己的潛意識。
3.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他的這個假設提出:外語學生會遵循一定的順序去掌握一門語言的語法。學生的年齡,母語和學習方法都不怎么影響這個順序。不論老師嘗試教他們或者他們自學某一個語法,只要他們還沒掌握好順序中這個語法點之前的語法點,那他們不會正確地學會這一個。
4. The Input Hypothesis
根據(jù)Krashen教授,只有學生使用難度適宜的聽力和閱讀內容,他們才會進步。
難度適宜是指挑戰(zhàn)程度稍高于一點點他們目前水平的內容。假設學生讀一個外語故事,如果他們完全讀懂的話,那挑戰(zhàn)性就不夠高,這個故事不會提高學生的外語。如果他們一點都看不懂的話,那當然也不行。學生應該大概理解他們讀和聽到的外語內容,不過即使是完美級別的教材也應該有一些學生需要動腦才明白的地方。在他看來,通過接觸足夠多的挑戰(zhàn)性合適的內容,學生會自然地掌握他所學習的語言的語法。
5.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這個假設解釋了那些看似跟語言本身沒關系,但實際上可以干擾學生的外語發(fā)揮的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感覺,如緊張、無聊、壓力、自卑感等,也包括他們從老師或其他人那里收到的負面反饋。
要是學生在練聽力時感到無聊,那他的聽力發(fā)揮會不太好或者說他聽懂的語句的比例將下降。
同時,如果不喜歡在很多人面前講話的學生必須上課時對著整個班級說話,那他的發(fā)揮很可能不如平時的水平。
這就要求我們的外語老師應該嘗試阻止學生的【Affective Filter】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練習,或者說應該避免讓自己的學生感到太無聊或者太緊張。
希望通過今天這篇文章,讓關注我們公眾號LEARN WITH JOHN的外語學生和教師可以從Krashen教授的這五個假設得到的應用道理:
- 學生應該有很多的輸入練習,并且輸入練習的難度應該比學生當時的水平高一點;
- 有意識地進行語言學習和依靠潛意識去習得一門語言,這是兩回事;
- 因為流利地講外語是個運用潛意識的過程,所以有意識地依靠傳統(tǒng)學習方法的提高是有限的;
- 只用有意識的學習方法的學生很難流利地講話;
- 語法規(guī)定是學生通過合適的輸入練習逐漸習慣和掌握的,不需要專門學習;
- 要是學生在學習或練習外語時壓力過大,或者沒感興趣的話,學習效率會受到嚴重影響;
- 為了糾正當下的錯誤而打斷在講話的學生會對學生的發(fā)揮產(chǎn)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