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該怎么辦?”

筆者以前很愛問為什么,從小學到中學,大學,最后發(fā)現(xiàn),是不讀書的原因。
不提倡問“為什么”,是“為什么”這三個字,已經(jīng)極大限制了答案。你的腦子成一根筋,像黑夜里刨洞,沒有方向,不知東西。
常見的干貨文章,給你論點,結(jié)論,造新詞,讓你耳目一新,但再怎么翻江倒海,借個梗說:都是對你已有知識進行新的內(nèi)卷。底子薄,不管怎么卷,都捉襟見肘。
與“為什么”類似的,是“我該怎么辦?”人改善自我的過程:遇到問題,暗暗反思,想清楚多少,改善多少。
出了問題,急切地去問人:“我該如何改變?”對方告訴你怎么辦,像是一種訓誡式的威嚴,你就按命令去做。但你真的知道為什么嗎?如果不知道,只是做樣子,多半途而廢。工作中,服從命令粗暴有效,但在處理親密關(guān)系時,飲鴆止渴。
筆者想要說出一個不近人情的結(jié)論:喜歡問如何改變自己的,是極大的虛偽,傳統(tǒng)道德的腐朽產(chǎn)物。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早改過來了,不會愣著去問人。更多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卻想更上一層樓,急功近利去請教,裝模做樣,事倍功半,越發(fā)虛偽。
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社會討好型的人格,他改善自我的動力來自外界的眼光,而不是自省。不是認識到這件事有悖于自身的準則,不去做;而是外人鄙夷我的行為,我只好不做。法律設(shè)立的最大作用是喚醒人的道德,真靠責罰,拴不住人。
越問如何改,越找不到癥結(jié)所在。發(fā)問者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愿卑躬屈膝得到答案,掩飾自己的軟弱。沒有人覺得自己蠢,更沒有人會去做錯的事。很多事以公眾的角度看不正確,但在當事人的角度,一定是理由充分,非做不可。當事人只有表達出真實的想法,與外界碰撞溝通,才能更好地理解行為的意義與責任,改善問題。
伴隨“我該怎么辦“的,是一個人急切地想改變自我。一直不愿意改變,如果改,就想一下全改過來。從因噎廢食,變?yōu)橥┣锼?,然后半途而廢。他忽視個體持續(xù)的進步,在不斷前進的基礎(chǔ)上調(diào)整下一個具體的方向。以當下的自己,決定未來的自己,急切地跳過過程中的變量,給自己徒增煩惱。
若干年前流行的一句話:“我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钡览碇圆还苡?,是因為當事者閱歷與知識儲備不足。聽足了道理,實際還是在自我的小天地顧影自憐。
不增加的自己的閱歷,擴充知識,只愛取巧,問這個為什么,那個該怎么辦,有沒有想到:這兩件引以為豪的法寶,也是自身狹隘的產(chǎn)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