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內科-消化科-結核性腹膜炎
發(fā)病機制:
多繼發(fā)于其他部位的原發(fā)結核病灶,腹腔內病灶直接蔓延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腸結核、輸卵管結核),少數由血行播散引起;
病理:
腹膜表面常有散在的粟粒樣結核結節(jié);
滲出型-形成腹水,草黃色、淡血性、乳糜性,可有包裹性腹水;
粘連型-腹水少,腸袢互相粘連與增厚的網膜形成包塊,腸曲因受壓與束縛而導致腸梗阻;
干酪型-由于粘連形成多個小房,內有膿性分泌物,侵蝕周圍組織導致腸曲、腹腔、陰道破潰形成瘺道;病情最重;
臨床表現:
癥狀:腹痛、腹瀉、腹脹、腹部包塊、腹水;
多見于青壯年,女性較多(女性生殖系統(tǒng)更容易患結核),起病緩慢;
結核中毒癥狀-發(fā)熱、盜汗、消瘦;
腹痛-一般是持續(xù)性鈍痛(與并存的腸結核、腸系膜淋巴結結核有關);有時不完全梗阻時有陣發(fā)性腹痛;急腹癥(腸結核穿孔時)
腹脹-腹水產生時有腹脹,但沒有腹水時由于腸道功能紊亂也可以腹脹;
腹瀉與便秘-比較常見,一般3-4次/天;不會有血便
最多見的并發(fā)癥是腸梗阻;
體征:
腹部揉面感(不特異)、腹部壓痛輕微、腹部腫塊多位于臍周(由于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曲粘連、大網膜增厚導致)、移動性濁音(+)
輔助檢查:
ESR增快、貧血、PPD強陽性(無特異性但可作為病變活動程度的監(jiān)測);
CXR-可發(fā)現胸部原發(fā)病灶
腹部平片-發(fā)現腸梗阻、腸脹氣、腎結核、骨結核、腸系膜淋巴結結核;
鋇灌腸-可以顯示升結腸被上提(腸結核)
?? ?腹水檢查-草黃色滲出液、比重>1.018、蛋白質>30g/L、細胞>500/ul淋巴細胞為主;ADA可升高;查瘤細胞除外癌性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除外細菌感染;
腹腔鏡活檢有確診價值(找到干酪壞死性肉芽腫),只能發(fā)現腹膜表面和肝表面的病灶,不能發(fā)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廣泛粘連者為禁忌;
診斷:
青壯年患者,有既往結核病史和其他部位的結核證據;
原因不明發(fā)熱2周、腹痛、腹脹、腹水、包塊、腹部壓痛、揉面感;
PPD強陽性;
腹水檢查為滲出液,淋巴細胞為主,細菌、腫瘤陰性;
鋇餐發(fā)現腸粘連征象;
臨床診斷,抗結核治療2周見效可診斷;有腹水的可腹腔鏡活檢確診;
鑒別診斷:
與產生腹水的疾病鑒別:
腹水常見3大原因-肝硬化、腫瘤、結核性腹膜炎;
腫瘤-轉移癌、淋巴瘤、卵巢癌;通過腹水找瘤細胞、CT和Bus找原發(fā)灶;
肝硬化-為漏出液、有肝硬化失代償的表現(出血傾向、肝掌、蜘蛛痔、脾大、靜脈曲張、肝結節(jié)或顆粒狀);警惕肝硬化合并結腹;
與腹部包塊鑒別:
要與腹部腫瘤和克隆病鑒別,粘連產生的斑塊紉而不硬;
治療:
加強營養(yǎng)、注意休息;
抗結核治療同腸結核;
適當放腹水;
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