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課實錄 || 《屈原列傳》第一課時逐字稿
【第一頁屈原列傳司馬遷ppt】同學們,大家好,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肚袀鳌吩谡麄€《史記》中都是比較獨特的存在,先秦基本沒有屈原的歷史資料流傳下來,司馬遷如此苦心孤詣yì完成屈原塑形的背后,自然是因為司馬遷對屈原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他“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是因為他真的被屈原這個人所感動。司馬遷和屈原在個人遭遇上有太多相似性。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直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mì羅而死。司馬遷品格高尚,才華橫溢,可只因李陵一案,他秉公執(zhí)言,卻被處以宮刑。千古忠賢,途竟一轍zhé。他跟屈原同樣是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同樣有著正道直行的品格,可同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平待遇,因此他對屈原感同身受,字里行間噴瀉著哀怨之情,抒情激憤以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因此此傳既是史傳,也像一首抒情詩。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是梳理文章124567段內容
【第一段】先讀一遍文本字詞翻譯。補充左徒: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獨特的官名,主要執(zhí)掌諷諫職務。
學完第一段:屈原什么出身?——楚之同姓,出身高貴屈原并不姓“屈”,他與王族同姓(“楚之同姓”),姓“羋”(學生知道羋月),先秦時期稱男性是稱“氏”,不稱“姓”,“屈”是屈原的氏。
|才干如何?——才華出眾|楚懷王對他怎么樣?——“王甚任之”。按說,屈原可以一路順利,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建功立業(yè)。接下來的第2段是寫屈原順利的人生嗎?
【第二段】讀文本字詞翻譯,補充同列——在朝堂上站在一排,同朝為官且同等位次。曰以為:同義連用,直接翻譯成“說”或者“認為”
重點字詞:
①伐:《老子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也不能長久。)《不伐于世,不矜己功》
②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皧Z”,課文注釋為“強取為己有”,合乎邏輯嗎?后文上官大夫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贝颂帯皧Z”釋為“強行改變”于義為勝【大家可以看一下譯文】,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舅奪母志”的“奪”相同。
③“屈平不與”的“與”釋為“贊同”,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吾與點也”的“與”同義。
看完第二段,大家覺得屈原的人生順利嗎?不順利,因為出現(xiàn)了一個小人——上官大夫。小人,往往嫉妒心強,精于進讒。君子則相反。上官大夫進讒言的水平的確很高,說屈原目無君主。這就說到要害處了。君主最忌諱什么?——功高蓋主。在楚懷王看來:你屈原有才華,那是我會用人;我不用你,你有天大本事也無處施展。現(xiàn)在你竟敢目無君王,可惡至極!于是“王怒而疏屈平”。他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就相信了上官大夫的讒言。屈原的悲慘命運就此開始了。屈原也始終堅持自己的治國主張,毫不動搖。人生在世,只要堅守,就會得罪人。得罪君子不礙事,得罪小人有麻煩。若怕麻煩放棄堅守,那就不是屈原了。上官大夫這種小人,過去有,現(xiàn)在有,將來還會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可能還有有學生想到第一段寫道楚懷王不是對屈原挺信任的嗎?為何又聽信讒言呢?這就需要全面了解楚懷王這個人。請學生看課文第4——7段,讀注釋。第3段的學習先往后放放。
第四段:從zong:合縱連橫(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過秦論》“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因此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后秦國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自西向東為橫向,故稱“連橫”,與合縱相對?!哆^秦論》外連橫而斗諸侯。),當時齊國和楚國是屬于合縱的,所以非常親善。秦惠文王對此比較擔心,那我秦國要打齊國,你齊國跟楚國關系好,我打齊國的時候,楚國再來幫助齊國,我秦國肯定吃不消,于是就讓張儀yang去秦?!叭ァ笔请x開的意思,不是到秦國去。
【第四段后半部分解析】楚懷王意氣用事,極不成熟,楚懷王受張儀欺騙,是貪婪所致。張儀的鬼話,稍有理性的人都能識破,然而楚懷王竟然相信了,撕毀了與齊國的盟約。這就是利令智昏。當張儀說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時,楚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結果損兵折將,兵敗失地。失敗后,楚懷王“悉發(fā)國中兵”“深入擊秦”,遭魏國偷襲,只好撤兵。齊國因怒于楚的失信也不援救,楚國陷入窘境。由此可見,楚懷王易怒,性格暴躁,缺乏理性,所以他才會輕信上官大夫。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楚懷王應該怎樣做呢?第一,當知道張儀欺騙他之后就應該反省,應認識到與齊國斷交是錯誤的,應立即與齊國修復外交關系,共同對抗秦國。第二,攻秦失敗后,應該及時反省,認識到攻秦行為魯莽,還應該預料到魏國可能會偷襲。撤兵后,應主動向齊國道歉,修復關系。但是楚懷王沒有這樣做,可見這是一個缺乏反省的國君。
【第五段】秦國為什么要來和好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春秋無義戰(zhàn),秦王覺得這樣耗下去沒有必要,兩敗俱傷,也知道楚懷王那股軸勁兒,就為出一口氣。想要用一點點利來結束這場雙方都獲取不了多少利益的戰(zhàn)爭。
【第五段】:楚王說我啥都不要,就要張儀,看我不弄死他。
張儀:搞定了倆人,一個朝堂之上靳尚,一個枕頭邊上鄭袖。(張儀的行狀可以從《戰(zhàn)國策·楚策》《史記·張儀列傳》中獲得更多了解)據(jù)文獻記載,張儀來到楚國,便被楚懷王關入監(jiān)獄。但是張儀卻能夠暗中賄賂靳尚,并編造假話迷惑鄭袖,讓鄭袖吹枕邊風,使楚懷王放走了他。一秒之前還要弄死張儀,轉身就放張儀走,這就是楚懷王看視頻。
【第七段】:秦惠文王死后,秦楚兩國關系慢慢緩和。秦昭襄王與楚國聯(lián)姻,懷王小兒子真是個倒霉孩子,楚懷王反復跳入同一個陷阱,反復受傷?!疽曨l】
【第七段】有同學可能要問了,楚懷王怎么能逃到趙國而不回楚國呢?當時楚懷王逃走后,秦國發(fā)現(xiàn)后立刻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懷王沒有地方逃就只能去趙國了,趙國也不想得罪秦國,不讓楚懷王入境。懷王沒有辦法又想逃到魏國,途中被秦國的追兵捉住了。楚懷王雖然傻,但也稍顯悲壯,只身一人到虎狼之秦。
【最后】《屈原列傳》主要寫屈原,卻用了很多筆墨寫楚懷王這是為什么?楚懷王與屈原的悲慘命運有密切關系,因為楚懷王的昏庸導致了屈原的被疏遠。寫屈原,就必須寫他們。楚懷王的貪婪、易怒、輕信、昏庸,恰恰說明了他太需要屈原這樣的忠臣來輔佐了,可屈原卻被他疏遠了。正因為這樣,楚國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淵。這恰恰說明了屈原是棟梁之材,一旦被疏遠,國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禍。這是從側面寫屈原的才干。后文寫頃襄王也是這樣的道理。(第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