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道德經(jīng)》(一)
傳說,2500多年前老子在周朝擔任柱下吏,遍讀書籍,后辭官歸隱,行至函谷關(guān)時,關(guān)守令尹對老子仰慕已久,便請求其留下一書再走,老子便揮墨寫下洋洋灑灑五千字后,便飄然而起,消失在函谷關(guān)。這五千字,便是《道德經(jī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些郎朗上口,簡潔至極,卻字字珠璣,一語中的,加一個字都會顯得多余的文字都是出自《道德經(jīng)》。今天讓我們一起從一些我們經(jīng)??匆?、時常用到的成語里來體會老子思想的智慧光芒。
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p>
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guān)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渙然冰釋
【解釋】: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像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p>
虛懷若谷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絕圣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quán)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這是古代老、莊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自】: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綠色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少私寡欲
【解釋】:寡:少;欲:欲望。指個人的欲望很小。
【出自】:第十九章:“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如登春臺
【解釋】:春臺:美好的旅游、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飄風(fēng)驟雨
【解釋】:飄風(fēng):疾風(fēng)。驟:迅疾,猛快。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fēng)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