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韓嘉天賞析《命運》交響曲(3)
「命運交響曲No.2 靈魂的守護」
那是1808年冬,這一天下著小雪。

貝多芬走進一家餐館,坐了下來,之后聚精會神地構(gòu)思著一段旋律。
在他的心里,音符像是從天而降,灑在弦樂柔軟的和聲鋪墊中。
他望著窗外街上的行人,時而搖晃著頭,時而手指輕微地在空中彈奏著。
當(dāng)終于構(gòu)思完一段主題之后,他高興地站了起來,并對服務(wù)員說:
“好了,過來算賬吧!”
服務(wù)員先是一愣,接著笑著說:
“噢~貝多芬先生。您,還沒有點餐呢?!?/p>
其實在中國的京劇業(yè)內(nèi)有一句行話,叫“不成魔,不成活”,說的是對一種事物的迷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者,不乏瘋魔之輩。因為為有此等的癡迷投入,才有可能終成大器。貝多芬如此,細想起來,從古至今,又有哪一個藝術(shù)大師不是這樣呢?
那下面我們就一同進入貝多芬所癡迷的音樂世界。
————片頭————
剛才那一段幾天來一直在聽,是貝多芬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的慢板樂章。
很難想象這么溫柔的情感,是來自那個寫下命運、英雄、歡樂頌等等輝煌作品的人。
記得上一節(jié)結(jié)尾處和大家分享說貝多芬雖然身處古典主義時期,但同時他也是下一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預(yù)言者。這首皇帝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二樂章的表達手法,以及給我們帶來的這種音響感受,真的如同肖邦的穿越!
貝多芬之后的肖邦,舒伯特,李斯特,門德爾松等等這些后輩們,無不是從貝多芬的作品中吸收營養(yǎng)的。我們說過,一個能駕馭震撼人心作品的人,他的內(nèi)心深處定是非常極其敏感的。
通常傳統(tǒng)的交響曲,是會給作曲家不同機會去表達情緒的。一般來說,第一樂章會是塊板,會相對活潑,有力量;而第二樂章就要與之相對比,慢下來。命運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個行板,采用和第一樂章對比的方式,我們邊聽邊說。
(music)
一個很純粹的音響效果,是弦樂,而且是齊奏。
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第一樂章開始的時候,命運動機用的就是齊奏的方式,第二樂章開始的時候也采用了這種配器方法。
我相信這一定不是巧合,因為貝多芬不會這么偷懶?!睹\》的第一樂章是快板,樂曲激烈而動蕩,第二樂章改為行板,音樂舒緩而平和。這是兩種不同的性格,反差很大。如果兩個樂章用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便喪失了一致性。所以有必要讓它們之間有一些連接,作為段落間情緒和認知的過渡。因此不動聲色地把配器手法統(tǒng)一起來,讓我們感受有著共同音色的兩個樂章,這是一個成熟的作曲家會考慮到的事情。
現(xiàn)在我們分別聽一下一二樂章開始的幾個小節(jié),它們都是采用弦樂齊奏的方式。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感受一下,是不是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樂章,但就是因為它們彼此間有共同點,所以還是可以建立聯(lián)系的。
我們先來聽第一樂章的命運主題:(music)非常有凝聚力的大齊奏。
現(xiàn)在我們來聽第二樂章:(music)仍然選用的是弦樂齊奏的方式
在低音提琴撥奏的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同度齊奏,是很有訴說感的。這是深沉、寧靜,還蘊藏著深厚力量的第一主題。
現(xiàn)在我們來說一說這個行板樂章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樂章的4音動機比起來,第二樂章在旋律上豐富了很多,樂章開始我們就聽到了明顯的旋律。接下來貝多芬采用了雙主題與變奏的曲式,雙主題意味著會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特點的主題,這之后就是變奏部分,然后接一個尾聲。
我們先說一說第一主題,在前一分鐘里第一主題在聽覺上分為三個部分,這點很有意思。通常一個主題的描述在樂器的選擇上會單一化,比如只用長笛和小提琴,或其他的弦樂,木管等。而這段主題呢,先是中提琴與大提琴演奏前面部分,而后木管組接上,演奏中間段落,大家能不能聽出來高音聲部演奏旋律的那個樂器是什么?
(music)
雖然這是一個木管組混合演奏的段落,但長笛的音區(qū)比較高,所以我們最容易識別。我們以前也說起過,兩個最靠外的聲部對于人耳來說比較容易辨別。咱們再聽一遍木管組的這6小節(jié),大家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長笛上:
(music)
在這里我稍微提醒一下大家,在主題的前半部分,我們聽到的是中提琴與大提琴在低音區(qū)的一段合奏。而剛才呢,則是一段木管組長笛領(lǐng)奏的小段旋律,有低音區(qū),有高音區(qū),接下來我們會不自覺地期待著中音區(qū)的填補。而接下來的音樂也是這樣發(fā)展的。主題的第三部分是由小提琴在中音聲部完成的。
(music)
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就是第一,第二提琴組的演奏。一個結(jié)束句,而后木管回應(yīng),然后第一主題結(jié)束。
盡管剛才在一個不是很長的主題中變化頻繁,可是我們并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唐突的地方,反而有一種豐富感。其實是我們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一個立體的音響效果里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雖然音樂是流動的、無形的,不像繪畫可以矗立在你的面前,但當(dāng)音樂經(jīng)過你的耳朵之后,聲音給我們帶來的的感受不會馬上消失,因為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里,人會有一個殘存的記憶。我們在剛才聽到的一分鐘左右的音樂中,分別聽到了弦樂與木管在高中低三個音區(qū)的演奏,就像我們將榛子,葡萄干還有巧克力依次放入到嘴里。雖然它們曾經(jīng)有不同的味道,可一旦混合之后,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感受。同理,弦樂和木管、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音區(qū)依次演奏,當(dāng)這些聲音被我們捕捉到,在心里會有所醞釀,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一種延遲的組合所帶來的豐富感。
雖然貝多芬不一定懂得料理,但作曲家們就是知道用這樣的配器法:用不同樂器分別在不同音區(qū)去演奏愉快舒服的旋律的時候,其結(jié)果是會給聆聽著帶來良好的聽覺感受的。
下面我們再整體地聽一遍第一主題,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貝多芬是如何在不同的時間里,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區(qū),將本應(yīng)橫向發(fā)展的旋律立體化的。
在總譜中這一段是行板,速度不是很快。



像是一句問話。整體弦樂的補充。好,木管出來了。小提琴在中音區(qū)非常深情地表達。接下來木管點綴一下,而后第一主題結(jié)束。
緊接著單簧管和巴松管帶來了一個具有推動性的主題,也是第二主題。
起初,他是抒情和沉思的,但慢慢地......

當(dāng)樂隊強奏之后,它瞬間就變成了一只雄偉的凱旋曲了。

現(xiàn)在戲劇性的一幕要出現(xiàn)了,剛才還是銅管組以嘹亮的,帶有英雄氣概的演奏,但忽然間,音樂弱了下來。此刻,我想沒有人知道貝多芬的思緒。這是第一第二主題進入變奏前的連接部。
好,大家注意,變奏開始。

現(xiàn)在中提琴和大提琴以1/16音符對第一主題開始變奏,仍然是低音區(qū),緊接著高音區(qū)的木管組出現(xiàn)了,接下來中音區(qū)的小提琴進行收尾,還是那么深情,一個結(jié)束句,而后木管補充,三步終。
現(xiàn)在第二主題的變奏開始了,由單簧管、巴松還有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題,緊接著強烈的銅管該進入了。這一次強奏之后,更加神秘。

大家注意到?jīng)]有,貝多芬這個地方的銅管雖然是強奏,但有一種含而不發(fā)的感覺,是一種內(nèi)斂式的強奏。換句話說,雖然是英雄主題,但并不張揚。
除了有可能是貝多芬性格所致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或許是為了整體布局的考慮。因為好的作品,在速度、氣勢上,在音樂的張力中都不是隨性發(fā)揮的。就好比寫文章,在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一定會有統(tǒng)籌。
都是強奏,第一樂章像是開天辟地,為的是向天發(fā)問,所以力量是向外的展現(xiàn),要用盡所有力氣去錘擊命運之門;而第二樂章,情緒主線是類似于獨自求索與思考,所以雖然銅管奏出了英雄凱旋的的旋律,但整個樂章是向內(nèi)的,僅這一點就決定了強奏的風(fēng)格。
不過因為力量的凝聚,所以聽起來一點也不悶,是一段非常過癮的銅管段落。下面我們就再一起感受一下這個部分。

英雄的浪潮隨著銅管最后一個音符結(jié)束時迅速平復(fù)了下來,在力度上由強到弱,在色彩上由輝煌到暗淡。剛才我們聽到了貝多芬極端的對比并置,我想是來自他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揭示了他獨特的內(nèi)心性格,還有那些不為人所知的內(nèi)心世界。
在做這一期節(jié)目的過程中,看到一位朋友感慨地留言,他說:喜歡音樂的人,內(nèi)心都是孤獨的吧。我其實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只覺得,一顆能夠感受到孤獨的心,才有表達的欲望,也才有傾聽的能力。
至于那些出色的表達者所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品,像他們生命的延伸,在寂寞的時間旅途中一直找尋著能理解他們的人。同時呢,我們之所以喜歡音樂,喜歡藝術(shù),可能也是在找尋一位懂自己的人吧。

若真是這樣的話,又有哪個在找尋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