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鐵易行:端午節(jié)的粽子是“垃圾食物”么
航鐵易行:在這個端午節(jié),首先祝各位節(jié)日快樂。相傳,春秋名士屈原投江后,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端午吃粽子的習(xí)俗。
不過,端午節(jié)并非單純的“粽子節(jié)”,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dāng)?shù)溃宥静⒊?,因此形成采藥,沐蘭湯,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采茶、制涼茶等衛(wèi)生習(xí)俗,因此粽子實際上是一種有養(yǎng)生作用的食品。
1、吃粽子出于保健目的
航鐵易行: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則被視為“惡日”“毒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zhuǎn)換之時,多雨潮濕,毒蟲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在古代,端午節(jié)也被認為是一個“衛(wèi)生節(jié)”,人們懸掛艾草、菖蒲和蒜頭,吃粽子,以避毒蟲、消病毒、除惡氣。
根據(jù)我國古代流行的中醫(yī)原理,包粽子的葦葉、荷葉或竹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藥,糯米是一味溫補的中藥材,入脾、胃、肺經(jīng),可補中益氣、生津、清熱。此外,糯米中添加的小棗、花生、蓮子、山藥之類配料,更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端午節(jié)后,便進入了夏季最熱的月份。由于苦夏難耐,人們普遍會有上火、中暑現(xiàn)象發(fā)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藥食同源的解暑良“藥”。
2、保存有講究
航鐵易行:新鮮的粽子在室溫條件中只能保存幾個小時,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溫度,吃不完的粽子就放在冰箱(0至25℃),但冷藏時最好不要超過三天,如果能擺在冷凍庫是最恰當(dāng),但也不要超過兩個星期。
雖然粽子可以冷食,但會比較硬,而且吃寒冷食物對身體也不好,因此從冰箱拿出來后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后才能吃。
從超市等商家購買的成品粽子雖然保質(zhì)期很長,可能長達一年,但切勿長時間放在外面。一旦發(fā)現(xiàn)有霉變或異味,千萬不可再吃。
飲食及營養(yǎng)專家表示,吃粽子有不少講究。簡而言之,吃粽子有三大忌:忌未熟先吃,忌保存太久,忌大量進食。
3、部分腸胃消化病患者不可多食
航鐵易行:粽子的主要配料是糯米,進食過多,會刺激胃酸分泌,可導(dǎo)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fù)發(fā),同時,還會出現(xiàn)泛酸、燒心、惡心等情況。
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dān)和缺血程度,甚至?xí)T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的膠性物質(zhì)和糯米的植物纖維,會大大增加腸胃負擔(dān),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貪吃,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潰瘍穿孔、出血。
此外,商場出售的一些甜粽中,常有含糖量較高的紅棗、豆沙等,再加上糯米本身的含糖,糖尿病人不宜多吃。
4、早餐是否適合吃粽子仍存爭議
航鐵易行:粽子在什么時候吃,各位飲食專家存在一定分歧。粽子屬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適。
把粽子當(dāng)早餐來吃是不可取的,因為早晨人的胃腸道功能最弱的時候,而糯米等材料太難消化。
專家認為粽子最好在兩餐之間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為宜。晚上睡覺前也盡量不要吃粽子,否則會導(dǎo)致胃脹。
如果一定要吃,最好在食用后散散步、慢跑、做做運動,這樣便于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或者吃些山楂片、健胃消食片、酵母片來幫助消化。
5、趁熱吃、搭配蔬菜吃是共識
航鐵易行:吃粽子時最好趁熱吃,并搭配一些蔬菜。粽子一定要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
此外,因為粽子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快,很容易餓,如果多吃些蔬菜,吃粽子后就不會有過強的饑餓反應(yīng)。
粽子雖然味美,要有健康吃法,吃時最好搭配果蔬,利于消化。最好搭配涼拌菜,可增加纖維素的攝入,而纖維素本身就是一種消化酶,可促進消化。
由于粽子不易消化,如老年人、兒童、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不適合多吃,如果食用,最好選擇小個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的粽子。
高考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健康的考驗一生都在。結(jié)尾我們再來劃個重點:不健康食品,也可以吃,但吃的次數(shù)要少(不要每天吃,這是最低要求)、份量要小,最好肉少素多,多吃蔬果平衡熱量。“垃圾”食品的健康吃法,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