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秋考語文作文題解析
作文關鍵詞:(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
2021年上海秋考語文作文題:
有人說,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一、審題立意構思:
為“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這句話加一個關聯(lián)詞:

如果上面的表看不懂,沒有關系,咱們來張傻瓜式的排列組合:
?

二、審題特別的說明:
1. “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這句話成立的隱含前提條件是:事物原本是有價值的。事物的價值不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價值。
2.時間的“沉淀”不能簡單地等同時間的“流逝”;長期地鉆研有新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不等于時間的流逝其價值被人們認識(A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積淀,發(fā)現(xiàn)了B的價值)不等同題干(A事物經過時間沉淀,人們發(fā)現(xiàn)了A事物“更多”的價值)。
3.被人們認識:
①對象的價值(泛指:即時性延時性;特指:文化類事物。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價值不同)
②認識的主體(泛指:人的局限性;特指: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的人;③群體性和個體性(一張照片可能只對個體有價值);④不同階段的人(少年時和老年時對事物價值的判斷的變化);⑤認識的方法和角度;⑥影響人的認識的因素
?
三、構思示例(表二):
(一)引題并點明隱含前提
“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這句話成立的隱含前提條件是:事物原本是有價值的。
(二)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
(三)不盡如此:
??? ①不經過時間的沉淀(非p),事物的價值也能被人們認識(q)。
??? ②經過時間的沉淀(p),事物的價值也不一定能被人們認識(非q)。
注:①②的順序可互換;“不盡如此”不等同“并非如此”,所以三是對二的補充。
(四)認識事物的價值,時間只是因素之一,事物的價值與人們的價值取向等有關。
素材:同樣對東晉士大夫,價值判斷各異。
對于東晉士大夫、文人的不同評價:
無價值:1、魏晉以后,頻繁的王朝更替,文人們失去了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和人生價值、施展才華的舞臺,因而,“品藻古今,不涉世務”,好玄清談,喜論風月,飲酒吃藥,遁世隱逸,便成為文人們的時尚。(作為有閑階層的士大夫們的作品,往往脫離現(xiàn)實,內容空虛,詞藻浮飾,不足為道。)——《一序賦盡古今情》(陳龍海)
有價值:2、“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這是唐人杜牧的詩句。……東晉士人們的所謂風流曠達,并非僅僅是外觀的儀表態(tài)度。大概說來,他們珍視人格的完美,注重個性和精神自由,喜好哲理思維,熱愛自然并且在自然中培養(yǎng)高尚的人生情趣,輕忽世俗的得失和人為的禮儀,直率任情,不滯于物,乃是其風流曠達的內涵。——《鑒賞<蘭亭集序>》(陳允吉)
?
四、批卷札記:
先講明觀點的前提;抓住材料中的“三者”;在此基礎之上,可選擇的角度有提升認識水平、開放包容、耐心、突破局限等;
不要求也不苛求學生觀點和自己一致;
事物的價值被認識有兩個因素:時間的流逝(因素);人(根本原因)。
“不盡如此”而不是“并非如此”。兩者不是二元對立,支持“有人說”;以“也有人說”補充說明“有人說”。
批駁“有人說”,要界定“特定價值”;
支持一方,要兼顧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