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宗師----“神槍”李書文

武林泰斗 ----“常勝將軍”、“無二打”、“神槍”李書文? ???
八極門第五代宗師“神槍”李書文(1866-1934),乃是八極門顛峰人物,“沒有‘神槍’李書文,就沒有八極拳的輝煌”(馬明達語)。
“神槍”李書文是清末至民國中期,中國武術的顛峰人物之一,他一生縱橫天下稱雄武林所向披靡,是最善技擊的不敗高人!
? ???李書文,字同臣,滄州東南鄉(xiāng)鹽山王南良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后為職業(yè)武師。
李書文出身農(nóng)家,家境貧寒,身材矮小不到一米六,機警過人,聰穎異常、精悍逼人。自幼對武術特別癡迷,但許多武師都嫌李家貧困和李本身個子小不愿意收李為徒。李書文遂決心拜名師一定要學出個樣來。李書文到滄州武藝極盛的羅疃去學藝,拜八極拳第四代神槍黃四海為師,并得師爺神槍張克明指點,李書文的師叔(二師父)神槍張景星(字拱辰)非常喜歡李書文的聰明機智,總是格外教導,其藝大進。
南良離羅疃18華里,李書文每天去羅疃張家把勢房練拳,風雨無阻。農(nóng)閑時每天去兩次羅疃,每次都是行步、闖步,或是抖大桿子往返,李的神行之功逐漸練成。一次到師父家拜年,學抱肘一勢,李回家時就一步一勢打回南良,鞋子打掉了一只竟也渾然不知。就這樣李在羅疃一練就是12年,練至如醉如癡。他的六合大槍進入化境,功藝俱佳。耗大槍架用桿子挑軋地的石墩子,或舊時馬車的花轱轆車輪,非常自如。一麻袋綠豆,他用槍挑起轉(zhuǎn)三圈,亦非常自如。練大桿子時能把樹皮滑脫落。與人滑桿子時,不論里外纏、帶還、刺扎,對手無不應聲而仆,百試百中。持槍扎蒼蠅,蒼蠅落地而窗紙不破,壁不留痕。槍扎香頭,火滅而香不折。槍點對方的眼皮、鼻子尖,達到觸而不知的境界。
李的八極拳、槍大成后,在張景星師的推薦下,過門拜劈掛宗師黃林彪為師學習劈掛。黃林彪為鹽山“鐵臂燕子”李云表之頂門徒,故而李書文的劈掛獨樹一幟,功架古樸,今天仍在霍殿閣、許家福、許家祿等支系中流傳。這是羅疃八極拳與鹽山劈掛的第二次結(jié)合。
李出師后,到北京投奔在鏢局的大師兄王鐘銓。王忠全只是口頭答應給他找事做,實際并未給李書文聯(lián)系工作。王鐘銓在北京已經(jīng)成就大名,有“神棍”之譽。在李書文一再催促的情況下,王鐘銓說:“師弟,你要能贏了我,我就給你找事做!”。王鐘銓這樣做是怕李書文藝淺出手失敗給八極拳門戶丟臉。王李二人比試之后,李書文果然贏不了王鐘銓。李書文決心回去練三年之后再出來闖蕩。
三年后,李書文再返京師。王鐘銓與李書文比試,王鐘銓感覺到李書文功力大有長進,槍法技藝不在自己之下。心中高興,從此老哥倆可以互相照應如虎添翼了。經(jīng)王鐘銓的介紹,李書文到某王爺府擔任護院。
王爺府護院是一個令習武者垂涎的職務。有一武師前來挑戰(zhàn),二人比試大槍,該武師抬槍便刺,來勢甚猛,只聽“嘩啦”一聲響,該武師的槍尖落地,前把脫手,李書文向前一槍刺去,正中武師后手,武師大槍完全脫手落地。
武師為報槍敗之羞,于是想出一招,在一木牌上寫了“神槍李”三個字,高高掛在城門上。京城乃是藏龍臥虎之地,武功高手如林,見到“神槍李”木牌后,多有不服者,打聽明白后,來到李書文供職處比試。有某大槍高手師兄弟三人找李比試槍法。其中大師兄可每手托一裝滿水的木水桶,行步如飛。京師各武林名家聞訊也來觀戰(zhàn)。李書文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么會有許多頂級高手前來尋釁?在眾多武林人士的譴責聲中,李書文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李書文百般解釋,但眾人哪里肯聽,比武在眾人的喧鬧聲中展開。先由某名家大師兄手執(zhí)大桿子叫陣,李書文初到京城,對人事環(huán)境都不熟悉,不想動手。其以為李書文已經(jīng)怯陣,越發(fā)逼戰(zhàn)。李書文無奈只好也執(zhí)大桿子應戰(zhàn)。此人抖槍分心刺來,李書文不敢怠慢,一個纏戰(zhàn)斜步而進,“噗”、“噗”兩槍都扎在他的肋骨上。李書文已是手下留情,此人并沒有大傷,但更加惱怒兇狠,于是又一槍扎來,大槍帶著風聲,急速刺到李書文胸前。李書文見來槍兇狠,腰膀加力,一個帶還槍,此人的槍已脫把,李還手一槍,他便應聲倒地,口吐鮮血。原來他在李書文使用帶還槍時,不但前把脫手,同時站立不穩(wěn),被李書文帶了個前仆啃地,迎著李書文的槍摔了過去。李書文也沒有收槍準備,因此對方身受重傷,吐血不止。李書文命令大弟子王淑德馬上給其止血紅傷藥,雖經(jīng)醫(yī)治,但終因搶救無效而身亡。
王鐘銓與李書文同師事黃四海先生,李書文又得張景星先生執(zhí)授,得技全面。王鐘銓和李書文串換技藝,王鐘銓學習李的槍法,李也得到師兄“神棍”王鐘銓傳授八棍頭之技法,技藝更加全面。二人在北京一鏢局任鏢師,李書文屢贊王鐘銓的弟子王淑德(王鐘銓公本家侄兒),王鐘銓遂將王淑德送給李書文當徒弟。王淑德即成為“神槍”李書文的第一個開門弟子。王淑德有千斤膂力,跟“神槍”李書文晝夜苦練,師徒二人拼搏,教與學的都功夫大進。技藝有功底后,隨師“神槍”李書文游北京,與各門名家比試,?享譽京師。
? ?? ?王鐘銓的小弟子張德忠在天津設場,王鐘銓唯恐有失,遂命師弟李書文攜王淑德于1893年赴天津助之,開辟天津八極拳傳播區(qū)域。張德忠遵恩師王鐘銓之命,又拜李書文為師。李書文與王淑德、張德忠在天津進行無數(shù)次的大槍和拳腳的比拼,享譽津門,八極拳立足天津。? ?? ?
? ?? ?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聘李書文為連營盤武術教習,此時與京津名家較藝,李未嘗一敗。任職小站督練處的北洋軍官許蘭洲與李書文學習交往,奠定了一生的半師半友篤深之誼。由于李書文名氣日盛,被選人紫禁城擔任光緒皇帝侍衛(wèi),在北京每天五更天必到北京城墻跑一圈行步,40華里如閑庭信步。這一時期,李書文主要在京師、保定北洋軍練兵、北洋軍隊任教習,開始了一生的職業(yè)軍旅武師生涯。
李書文在北京與少林高僧交心換藝,得少林易筋洗髓經(jīng)。在天津與“鼻子李”李瑞東(1851~1917年)及其弟子(李瑞東與“神槍”張景星乃金蘭之交)交心換藝學得金剛八式、太極拳、揉手功。他一生尤重金剛八式和易筋經(jīng)并將其吸收到羅疃八極拳中,習之畢生。李書文在北京、天津一帶訪友,所遇皆高人,吸收了諸多門派的優(yōu)點,提高了他的武學的層次。
這樣,李書文先生就完全建立了八極拳的訓練體系和技擊體系,使八極拳更加科學完整地進入巔峰時期。李書文先生將八極拳的“剛”、劈掛的“活”、易筋經(jīng)的“柔”三種特點結(jié)合在一起,將八極拳的“近距離”、金剛八式的“中距離”、劈掛的“遠距離”三種技擊拳種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八極拳又一次質(zhì)的飛躍。繼李書文先生之后,羅疃八極門人皆沿此途。到光緒末年,經(jīng)過投師、訪友兩個階段的錘煉,“神槍”李書文技藝日趨完善,進人化境。
李書文攜徒王淑德、張德忠盤桓小站、保定北洋軍練兵軍校為教習。曹錕將軍酷愛武術,李書文的弟子史寶興擔任徒弟保鏢兼衛(wèi)隊長,李書文成為曹錕將軍的保定、天津的花園公館,李書文皆為座上賓。
? ???宣統(tǒng)年間,在天津北洋學堂讀書的馬鳳圖加入了同盟會,踴躍參加反清活動,因為精通武術,他奉同盟會之命,積極團結(jié)北方武林人士,創(chuàng)建了針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中華武士會。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馬鳳圖與葉云表(直隸大成人)等同盟會成員,在天津組織中華武士會,得到天津太極名家李瑞東先生的積極支持,李先生德高望重,在地方上一呼百應。不久,應葉云表之邀,形意名家李存義先生也慨然參與,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蒞津,聲勢蔚為壯觀。為了和京津形成鼎足之勢,馬鳳圖請來李書文先生。李帶著張德忠、霍殿閣、崔長友、高熙臣、張子林等弟子到來,氣派不亞于李存義。隨后張景星也帶著王忠泉、張毓衡、韓惠卿蒞臨津門任教。他們挾技游天下,藝驚中華武士會享譽津門,創(chuàng)造了八極拳的輝煌。八極拳成為“上三門”顯學!“鼻子李”李瑞東、“單刀”李存義、“神槍”李書文是當時武技三巨頭,“一京、二津、三羅疃”盛譽,即來源于此。
? ?“神槍”李書文的師叔張景星非常喜歡李書文的人品和聰慧,其隨張景星繼續(xù)學習,黃四海師1914年去世,李書文守孝三年,拜張景星過門師,又學習三年。后來有譜也將李書文寫到張景星門下。
? ???1908年后,駐黑龍江北洋新軍標統(tǒng)許蘭洲、管帶任國棟、幫帶陳富貴聘其為軍中總教習,從此開始了與許蘭洲將軍終生的友誼。1907年許蘭洲、任國棟、陳富貴在黑龍江駐軍,后分別升至師長、旅長、團長,許蘭洲當時與張作霖官位相當。
許蘭洲、任國棟、陳富貴兄弟三人,陳福貴的力氣最大,號稱“無敵大力士”,曾任皇宮禁衛(wèi)軍,千斤大鐘,抱起來能走數(shù)步。戰(zhàn)馬不馴服,陳抓住馬蹄子一拽,就把烈馬拽趴在地上。陳精太極拳、鐵砂掌,力大功深,能拍裂石磨盤。李書文知道不打服他,軍隊教官也不好當。一次許夸陳能拍磨,李聽后說:“磨是死的,人是活的,我看看他能拍到我嗎?”許連說:“李老師您可要手上有分寸啊!”到校軍場,李與陳比試,李伸手一個抱肘,把陳打得倒在身后,李沒讓他倒地,用胳膊把陳挾在掖下,在校軍場溜腿,陳說:“李師傅快放下吧,我是服了你了。”
張作霖欲控制黑龍江省,極力拉攏駐黑龍江的陸軍第一師師長許蘭洲,張作霖的親家鮑貴卿為黑督,1916年5月許蘭洲擔任黑省幫辦(副軍政長官),使黑龍江成為張作霖的勢力范圍。1917年許蘭洲欲主持黑省軍務失敗,許投靠張作霖,任總參謀長、吉黑剿匪總司令、六區(qū)聯(lián)防總司令、騎兵軍總司令等職。
李書文往來黑龍江、天津、沈陽之間。此時其所教軍中將校頗多,許蘭洲、任國棟、陳富貴之外尚有張驤伍(憲)、柳虎臣、那玉昆、劉序東、沈鴻烈(東北海軍司令)等,其中許蘭洲、張驤伍與李書文之關系一直保持到李書文逝世,許蘭洲將軍及公子、張驤伍將軍夫婦跟隨神槍李學習時間最長,交往達二三十年。在許蘭洲處,李書文展示了千斤墜功夫。許蘭洲買來一匹高頭駿馬,非常烈性。許蘭洲讓衛(wèi)士們試騎,都降伏不了這匹烈馬。李書文過來抓住馬鬃毛一按便跳上了馬背,初時這匹馬暴跳扭擰企圖把李師太爺掀下背去。只見李師太爺一用力,這批烈馬漸漸不支,趴到地上了。許蘭州和衛(wèi)士們都驚呆了。?
? ?? ? 1917--1924年,李書文、霍殿閣師徒將本門后學孟憲忠、魏鴻恩、魏鴻濱、董以清、董會亭、劉漢州、李萍興、劉力雄、霍慶云、高香亭、邊廷杰、劉子嗚、劉琪瑞、邊廷斌、李子坤等帶到沈陽許蘭洲軍隊中八極拳訓練營深造,許蘭洲安排這些人到軍中任連排長或教習,實際都在許蘭洲公館練八極拳,李書文為總教官。許蘭洲總說:“在家種地是孝心,在這掙大洋寄家去不也是孝心嗎!你們練把,勢、吃牛肉大餅、有高人傳授、有人給大洋,下功夫吧!”就這樣,在許蘭洲將軍的推動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職業(yè)八極人才,先后輸送到許蘭洲將軍騎兵軍,沈鴻烈將軍的東北海軍,李景林將軍部,張學良將軍的軍隊,張驤伍部,張之江的中央國術館,許蘭洲的河北國術館,李景林的山東國術館,何健的湖南國術館、國軍四路軍教導大隊。
? ?? ? 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后,李書文攜師弟張毓衡入天津,盤桓許蘭洲公館、曹錕將軍河北區(qū)花園公館、李景林督辦府。??1925年,李景林為直隸督辦、直魯聯(lián)軍副司令。李景林將軍聘李書文為其軍隊武術總教官,李書文攜徒霍殿閣等赴任。李景林將軍為了驗證李書文的神槍之技藝是否名副其實,請李書文演練大槍。李景林將軍客廳有一穿衣鏡,李書文對著穿衣鏡擰了一把槍,然后就把槍立到墻角處。李景林說:“李老師您怎么不練了?”李書文說:“李將軍我已經(jīng)演練完畢。”李景林命令副官把槍拿到近前,一看大為驚訝,一只蒼蠅釘在槍尖上,正好扎進去一半,翅膀還在“噗”“噗”擺動,再看穿衣鏡絲毫未損,李景林將軍連呼:“神槍!”
還有一次李景林將軍命人把一米長木橛子釘入墻中,外露2尺,誰都拔不動。李景林將軍請“神槍李”拔出,李拿桿子一滑,木橛子“嘭”一聲被拔出,李將軍說“李老師的大槍功夫的確神了。”在李景林聘任期間,年過花甲的李書文與人比武仍戰(zhàn)無不勝,槍扎李景林將軍岳父的保鏢“楊大爺”,“撩陰手”震死“神手”李高手,鐵掌擊斃從北京來挑戰(zhàn)的二高手。
沈鴻烈將軍佩服許蘭洲將軍繼續(xù)聘請李書文及其弟子徒孫擔任軍艦、海軍陸戰(zhàn)隊、海軍軍官學校的武技教官,以加強軍隊戰(zhàn)斗力。沈鴻烈將軍雍容儒雅修養(yǎng)極高,對“神槍”李書文尊重有加,以“老師”、“李公”稱之,執(zhí)禮尤恭。沈鴻烈青島駐軍時聘請“神槍”李書文,李書文攜弟子魏鴻恩(任海軍教官時間最長)、李萼堂(沈鴻烈旗艦教官)、董以清、董會亭、徒孫劉子鳴前往青島任教。
? ?? ? 1927年,許蘭洲將軍推薦霍殿閣擔任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其弟子眾人為護衛(wèi)。1927年,許蘭洲將軍推薦霍殿閣擔任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其弟子眾人為護衛(wèi)。一次霍殿閣練習六合槍,扎下屋檐的飛麻雀,溥儀看見連連夸贊神槍,霍殿閣言不及恩師一半。遜帝溥儀聞李公之功夫出神入化,欲開眼界,請李公入天津張園。李公演練半趟六合大槍即停,溥儀深感嘆為觀止,遂贈一托盤珍珠、瑪瑙、大洋等,李書文公微微一笑連稱謝恩,僅從托盤中夾了三塊大洋放在長袍胸口內(nèi)袋里,令溥儀稱奇,遂題匾額“師上師”以贈。事后其徒霍殿閣問李公,師父為什么就演練半趟六合槍,李公答曰,光緒皇帝看了一趟,宣統(tǒng)皇帝就有資格看半趟。
? ?? ? 1927年張之江將軍創(chuàng)辦了中央國術館,張驤伍將軍為副館長。中央國術館委托當時各個門派及拳種的代表人物撰寫其所擅長的武藝精華和救傷診療這兩大類技藝文稿,即央館第二期開始的集訓班、學員班等不同班次的人員作為教材而進行學練。內(nèi)容就包括“晚清五李”之一的神槍李書文在內(nèi)的一大批中國近現(xiàn)代武藝大家們的奇功絕技,被引進了中央國術館,確定為教材作為中央國術館教授之用。央館執(zhí)教的有八極拳名家張驤伍、馬英圖、韓惠卿、趙樹德、孟憲忠、李學義、魏鴻濱等,都是李書文的小師弟或弟子。
? ?? ?
? ?? ? 1928年許蘭洲將軍捐資在天津創(chuàng)辦河北國術館,他親自任館長,高虎臣真人任副館長,許家福任教務主任,許家祿、劉琪瑞等任教習,李書文任顧問。國術館以傳授八極拳、六合大槍為核心,培養(yǎng)了鮑友聲、張世忠、王紹先、吳玉昆、楊國茂等大批聞名全國的武術人才。
? ???
? ?? ???1929年李書文公由魏鴻濱隨侍應李景林將軍之邀到杭州參加國術游藝大會。李書文先到南京中央國術館,得到張之江、韓惠卿、馬英圖、李雨三、張驤伍、孟憲忠、孫玉銘等盛大迎接,張之江特聘任李書文為南京中央國術館槍術名譽教官。然后李書文赴杭州擔任杭州國術游藝大會檢查委員,以壯聲勢。
? ?? ? 1930年12月中旬,山東國術館在濟南創(chuàng)建,館長為李景林。國術館成立后,有武術家來館毛遂自薦任教,楊奎山請教試招,一交手即被楊擊倒,前后有數(shù)位來館試招的均未過一回合。在難請教師的情況下,李景林特請大武術家李書文來館。他是楊奎山心中敬佩的前輩大武術家,并特拜李書文為第6位老師。課目有選修課,規(guī)定有四項必修課,即太極拳、八極拳、武當劍和六合槍。八極拳為必修課。特點是“內(nèi)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貼身靠打,三盤連擊”,如猛虎擒羊,如千斤夯地,如炸石雷勁,如震山倒海。
? ?? ? 李書文為示范“探馬掌”發(fā)勁,將一掌按在馬鼻子上,輕一“哼”氣,按掌微震,馬竟來不及低頭而全身酥麻四足立即跪下,這是李書文輕發(fā)暗勁,若明發(fā)雷勁,壯馬立斃。在李書文的精心教授下,山東國術館又成為八極對打的實戰(zhàn)校技場。
槍為長兵之王。當時槍法功夫最好的李書文,被公認為“槍王李”、“神槍李”。李書文教槍法,也要從實戰(zhàn)中去學練,山東國術館又成了對扎槍的實戰(zhàn)校技場。有人單練扎槍,將槍頭全部扎入墻中,一拔,槍桿脫開,大家議論要挖墻磚。李書文走過來拿起槍桿,對準槍孔一扎一帶,槍頭隨著槍桿撥了出來,大家驚嘆這種槍法的軟硬勁功夫,實屬罕見。一次,李書文一時興起,也是槍法示范,他手中持槍,對著玻璃窗上的蒼蠅,一槍扎點一個,等幾秒鐘后蒼蠅又來,再扎點一個,如是數(shù)次,而玻璃不破。
楊奎山回憶,李書文與藤槍黃發(fā)生沖突,打傷藤槍黃(李景林的表舅,后因傷致死)。李景林給李書文500大洋讓其避避風頭,少則三個多月多則半年以后再回山東國術館。
? ?? ? 1931年,李書文回滄州,東北軍夏鶴一團長聘請其為教官。夏鶴一是戳腳翻子泰斗郝鳴九的弟子,遵師命到滄州駐防時請李書文學大槍,夏鶴一、于仲倫、徐雨辰成為李書文的過門弟子。據(jù)徐雨辰先生回憶:“夏鶴一團長是郝鳴九的大徒弟,他駐守滄洲,團部放在一個大戶人家。我是夏團長的勤務兵,侍候李老師。李老師的功夫極深,教我們滑桿子,夏團長,于副官,我們?nèi)溯喠鬟f桿子,李老師說聲‘走’,我們的桿子便被帶脫手,如果不撒手死拽著,就會連人帶桿一起倒地,百試百中,堪稱一絕。”
? ?? ??
? ?? ? 1932年,神槍李書文(神槍李書文,原受聘于劉師云樵府中)受張驤伍先生禮聘而重回山東,客居山東黃縣第五路軍總指揮部,劉云樵亦隨李書文客居將軍府中學習武術。
? ?? ?? ?1933年春,李書文應邀參加山東省主席韓復榘(1931年后楊奎山為其保鏢)主持的全省國術考試,受韓復榘主席之請,擔任國考評判委員,表演純陽劍、八極拳、六合大槍,深得佳譽。韓復榘將軍酷愛武技,向李公請將八極拳、六合大槍奧妙。1933年夏,應青島沈鴻烈將軍之邀,參加華北第十六屆運動會,擔任國術評判委員。李書文此期間在天津、青島、杭州、濟南、南京、山東黃縣、天津小站(國軍黃旅長部教授單刀術)等地擔任國術教官。

? ?? ???1931年,李萼堂赴湖南何建將軍任湖南國術訓練所、特種技術大隊教官,后任國民革命軍63師特種技術大隊大隊長。“神槍”李書文云游一段時間后就回到天津小站北閘口的過繼孫子李芝芳(李東堂之子)家居住,教孫輩李芝芳(1916--1984年)練武。李書文、張毓衡親自教授,李書文的弟子高熙臣(李子芳的師父)、張毓衡的弟子魏鴻恩、張子亭、魏鴻濱、馬樹秀等,都教授李芝芳八極拳技藝?;舻铋w因為給溥儀當武師,沒有時間前來教授,赴東北之前到北閘口和恩師辭行,李芝芳與之見過一面。
? ?? ???李書文非常喜歡小孩,一回到小站北閘口就領著李芝芳等孩子們練習武藝,他用大槍扎落在樹上的大瞎蒙(形似蒼蠅,叮咬人和動物的飛蟲),一槍一個,把孩子們都看呆了。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膽量。令他們跳小河溝。為了給李芝芳打下堅實的武術基礎,李書文訓練他們行步、蹦坑、挑小石磨盤擰槍。盡管練習非???,但李書文和孩子們是其樂融融,孩子們都尊稱他為“把勢大爺”,此稱呼現(xiàn)在滄州鹽山南良、天津小站北閘口一帶仍延續(xù)至今。
? ?? ? 李書文對古典八極拳、槍有著超功利的追求,他不要錢財、不要地產(chǎn),甚至不留自己的畫像、照片于后人。據(jù)跟隨過李的魏鴻恩、魏鴻濱、韓潔泉、霍慶云、邊廷杰、劉琪瑞等人的回憶,李返鄉(xiāng)時總是把大洋換成銅板,十里八村的小孩子皆知道李,稱之為“把勢大爺”,見李所乘馬拉轎車,即有一群小孩子跟在車后,李即下車將銅板散揚于路,讓小孩子們揀回去家用。他心境泰然無私心雜念,習武如醉如癡,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對八極拳、大槍等傳統(tǒng)武藝的探索上,有“李瘋子”、“李魔癥”、“槍癡”等綽號傳之后世。
李書文武功精深,軟硬輕功俱達上乘,他尤精八極下盤功、內(nèi)氣功、縮骨軟功、神行功、排靠功、抖大桿子功,他的輕功、水下功、馬上功也有相當高的造詣。
李書文練功晝夜不息,徒子徒孫誰也侍候不上他,老前輩規(guī)矩大,后輩必須早起打洗臉水,晚上打洗腳水,平時茶飯,侍候到位。“神槍”李的徒弟徒孫們,早上總是侍候不上,三個人輪流起大早,醒來時,李已經(jīng)在屋內(nèi)練功夫了,精力旺盛至極?;魬c云、劉琪瑞一談及此事,總說:“李師爺真是奇人,達到神滿不思睡之境界。”
李書文習練達摩祖師洗髓易筋經(jīng),常年練功不輟,尤其他練八趟動式易筋經(jīng),能以氣貫骨,骨節(jié)“嘎吱嘎吱”地響,故練出“神力”,是內(nèi)功修煉的結(jié)果。
李書文在家時,從井沿擔水向家走,聽身后有人大喊:“快躲開,牛毛了(驚狂)!”李書文回頭一看,只見一頭牛受驚嚇瘋狂奔來,眾人紛紛逃避,前方道路還有一群行人及正在玩耍的兒童,驚牛已經(jīng)到身旁,李書文情急之下,來不及放下?lián)?,順手一掌擊向驚牛的肚子,將驚牛擊倒不能起,保護了路人和貪玩的孩子們。
李書文的靠山背功夫精絕,遇到場院黃土墻,貼靠練功,土墻應聲倒下一段,老牛吃草,他也去練一練,把老牛一靠一個滾。
? ? 李書文游京津、東北、山東、山西、南京、杭州等地,一生未逢敵手。“神槍”李書文教徒弟,總是現(xiàn)場教學,有來比武的,李讓弟子、徒孫在旁邊觀看他的動手過程,然后讓弟子、徒孫下場比武,他現(xiàn)場講解,由此可見李的王者之氣。
李書文身材矮小,但其體特重,實是通過八極神功練至其骨、肉超常,肉硬似鐵,已成奇人。晚年其齒仍甚堅硬,尚能吃雞不吐骨頭?,F(xiàn)在“神槍”李的家鄉(xiāng)人,談起其武功,皆說“李爺”是有“神”附體,實際哪有什么“神”附體,而是“神槍”李功夫太精純進入化境之故也!李書文所生活的滄州鹽山王南良一帶和天津北閘口一帶,皆尊稱其為“把式大爺”,這是對其職業(yè)武師的最樸素的詮釋!
李書文為人正直、鎮(zhèn)靜、穩(wěn)重,不說大話,一生不留錢、不留地、不留像,所遇之人皆達官顯貴,但從不巴結(jié)。他講究“藝不叩門”,從不依靠巴結(jié)勢力。他經(jīng)常對弟子徒孫說:“錢是白的,眼睛是黑的;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咱爺們有藝!”受過“神槍”李書文執(zhí)授的弟子徒孫,無不言其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超凡脫俗的境界。
李書文功深藝真、性情耿直、義膽俠心、輕視王侯、縱橫天下40年,稱雄武林一生無敗績,是八極拳輝煌時期的巔峰人物。“神槍”李書文江湖名號頗多,是其一生稱雄武林的寫照,“神槍李狠子”、“常勝將軍”、“無二打(尹福、李瑞東等稱之)”、“矬狠子”等。
? ?? ?李書文的學生許蘭洲將軍一生愛武、習武,他對清末民初的武術名家有一實事求是的評論。許將軍說:“我一生愛武、習武,所遇名家無數(shù),我最佩服三人耳:王忠全師傅的功夫、李書文師傅的藝、陳富貴兄弟的力氣,但最高的還是李書文老師的藝,高高高!巧巧巧!妙妙妙!”
? ?
? ?? ?一年大旱災,黃四海沒有了糧食,黃要出關東。李回家將僅有的一麻袋棒子用毛驢馱來。黃深受感動。叮囑師弟張景星,‘我不能教了,你要教他,這孩子有良心’。? ?? ?

“神槍”李為人,人格高、品質(zhì)好,待黃四海、張景星二師如父,在黃家、張家學藝一輩子沒坐下過,一直站侍二師左右,李在外面所掙大洋,必寄到二位師父家,后面弟子輩輩如此,形成門風,黃公去世后,李守墓三年。
李書文一生授徒嚴謹,弟子有:王淑德、張德忠、王淑江、高熙臣、曾寶發(fā)、曾寶長、紫玉堂、霍殿閣、張子林、崔長友、崔耀中、崔耀華、劉漢洲、李萼堂、孟憲忠、張驤伍(奉軍少將)、許家福、許家祿、史寶興、葉玉樹、張立堂、孫桂林、孫惠林、李萍興、劉利雄(東北軍隊)、呂慶貴(東北軍隊)、劉云樵、李玉海(又名李健吾)、周馨武(霍殿閣授藝)、楊奎山、劉墨征等;
? ?? ???李書文的小師弟“神槍”張毓衡與“無敵將”韓化臣執(zhí)掌羅疃把勢房。“神槍”李書文回鄉(xiāng)時幫助二位小師弟教徒弟,所教弟子都歸張、韓二位小師弟收錄,李有其師黃公之人品。三人共同教授弟子有:魏鴻恩、魏鴻濱、趙樹德、董以清、韓潔泉、董義文、董會亭、張子亭、姚春符、尚官亭、劉靖國、張連松、韓龍泉等。
李書文的軍中高級將校的學生有:許蘭洲、任國棟、陳富貴、張驤伍、那玉昆、劉序東、柳虎臣、沈鴻烈、劉之沂、劉之潔、竇世龍、許志清、丁仲杰、李景林、韓復榘、夏鶴一、黃旅長等。
李書文的再傳弟子王翰臣、劉琪瑞、高香亭、霍慶云、劉子鳴、邊廷杰、邊延斌、張公田、劉金山、李子坤、李大林、趙玉亭、綠文資、許禹聲、郝鴻昌、鮑友聲、王紹先、楊同茂、吳玉昆、張世忠、李芝芳等大都得其點撥,在民國中期亦有聲于國術界。

? ?? ? 1934年六月初七,李書文身挎寶劍,帶領孫輩孩子們習武,坐在武場椅子上仙逝。“神槍”李書文成名于天津小站,最后仙逝于天津小站,這一巧合可能是“神槍”李書文得道、合道之故也!
? ?? ?李公葬于津南小站月牙河畔,后來遷回鹽山王南良其父親墳前,墳塋保留至今。海內(nèi)外后學仍絡繹不絕到墓前祭奠、致敬,以緬懷這位武林圣者。
李書文的部分事跡錄入民國《滄縣志》、《鹽山縣志》、民國十九年(1930年)出版的姜容樵著《當代武俠奇人傳》,金警鐘《國術名人錄》,上世紀80年代徐雨辰《神槍李書文軼事證實》,上世紀80年代劉云樵《李書文小傳》,2000年馬明達先生著《八極拳古今談》。
? ?? ?今天,滄州、京、津、秦皇島、東北三省、山東濰坊、湖南、西安、臺灣、廣州、連云港、香港、深圳、珠海,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歐洲的德國、意大利等地,都有他的后學廣傳他的技藝。吳鐘師祖承傳系列的八極拳傳人,李書文公的后學所占人數(shù)比重極大。
?本文所載,無一絲杜撰,來源于馬鳳圖、魏鴻恩、魏鴻濱、韓潔泉、劉云樵、許家福、許家祿、霍慶云(及夫人)、邊廷杰、劉琪瑞、鮑友聲、徐雨辰親身見聞、著述,以及當代八極拳家陳金財、李新吾、宋碧山、霍青峰、馬賢達、馬明達、魏九成、魏九如、魏九高、霍文伯、翟學祿、李長深、韓振閣、韓振德、李慶和、龔榮弟、劉希臣、馬寶明、劉克云(李芝芳之徒)、李樹茂(李芝芳之次子)等著述和轉(zhuǎn)述所錄,共收錄“神槍”李書文逸事百余條,編著者不敢有絲毫的夸大。
篇幅有限刪去部分原文,還請見諒。
已獲得轉(zhuǎn)載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