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安祥禪耕云導師釋《牧牛圖頌》

2023-09-16 08:17 作者:耕云導師智慧語錄  | 我要投稿

在禪宗公案中,除了許多以牧牛借喻修心法要以外,還有名聞遐邇的《牧牛圖頌》。牧牛圖大約有三種,而頌者與和者約有五十余位,包括中、日、韓三國的古德,都是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修學的方法和歷程。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兩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由一條黑牛逐漸地變成白牛,先從頭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

此外,尚有《牧牛歌》。流行最廣的,當推曾和蘇東坡做好友的了元佛印禪師的四首《牧牛歌》;另外還有三首、六首、一百首的。由此可見,牛與禪宗的殊勝因緣,關系非常密切。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廓庵禪師的《牧牛圖頌》:



 (一) 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禪,語忌十成;說,不能說得太露骨、太赤裸,總給學人有個自省、自悟的余地,這是歷代祖師們的慈悲;如果完全用語文表達,那就變成一種知解而不是禪了。

《牧牛圖頌》即是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導學人由入佛知見而超越佛祖。第一幅圖頌在說明一個修行人的初發(fā)心,要發(fā)無上心。發(fā)無上心,就是發(fā)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我們可以分知、情、意三方面來說。

在“知”的方面:修行人絕不可自囿和滿足于常識的范疇,一定要窮溯到萬生萬物的源頭,一定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認清楚了真實的自我,同時也就認識了萬生萬物的本源和宇宙的真相了。因為法界是“一真”,是不二的,人和宇宙不是對立的。

就“情”的方面:要發(fā)普度眾生的大愿心。修行不應只是為自己而修,同時要為眾生而修,然后才能擴大此情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在“意”的方面:要發(fā)長遠心,堅持不退,不成佛道絕不中止。

三者加起來,就是具體的發(fā)無上心。



 (二) 見跡

水邊林下跡遍多 芳草離披見也么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它



這首頌在說明求道者已知所趨向,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了。發(fā)菩提心圓成佛道的方便法門很多,世俗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佛法也有“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說法。但是成佛的目標卻只有一個,為什么只一個?因為“千佛同源,萬靈一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寶所。

這一首頌是說已經(jīng)找到自己應該走的修行之路了,不過還沒有開始走,還沒有上路。



(三) 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首頌象征法眼初開、初見自性。所謂“見性成佛”,所指的只是“因地佛”,就如同具備了甲等候選人的資格,并不等于就是總統(tǒng)。但是若不見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見性也可以說是得道──得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雞孵卵、如爐煉丹,發(fā)長遠心,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半途而廢。有一位會友寫信給我,他說:“我要沖!”這事是不能沖的,要有耐性,要甘于淡泊、樂于寂寞,只要肯堅持正行,功到自然就會成就。



(四) 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又入煙云深處居



這首頌是指安祥心態(tài)已經(jīng)呈現(xiàn)。禪,是向上法門;向上,就必須具備正見和正受,因為正見與正受的當體,就是安祥的覺受,就是得牛。牛象征安祥的心態(tài),修行人必須以牧牛的要領來調和、主宰自己的心,管制住自己那慣于分別、取相的表層意識,才能使“生處變熟”。因為得到安祥并不就是到家,就像牧牛一樣,在牛尚未調教、訓練好以前,野性猶在,稍一疏忽、懈怠,它就會落路入草犯人苗稼。如果它把繩子掙脫跑掉了,一時難找,你還得到處去追尋。所以得到安祥并非就是圓滿,還須一段長時調柔的功夫。



(五) 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純和就是“熟處轉生,生處使熟”。修行的主要著眼在于把過去的慣性糾正過來,讓以往熟悉的東西逐漸淡化、疏遠,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清凈無染、純一無雜的安祥??墒?,人們的分別心是念念相續(xù)、停息不住的,念頭多到連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時,當下便是無明。活在無明中的人,六根時時面對六塵,如膠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樂、哭笑皆由不得自己,這是多么可悲、可憐的人生!而修行人覷破了虛幻,看清楚了真實,便開始離執(zhí)、調心。一旦調伏久了,由離執(zhí)到去執(zhí),不斷地拋丟,不斷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漸地會念起自知,進而正念多于妄念,最后至于沒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若鏡”的隨境而“照”。到此地步,無念心體的安祥心態(tài)便出現(xiàn)了,安祥雖然出現(xiàn)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變熟到須臾不離,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帶工夫特別重要,千萬別讓它隱沒、退失。

我經(jīng)常說:“法的修行落實在觀心,觀心的要訣在念念自知、自覺?!弊灾?、自覺里面沒有任何相對的二邊,如果出現(xiàn)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賊!觀心觀得好,就是盯牢這小賊,看他能做什么?古德也說得好:“識得不為冤!”因為家賊是誰呀?如果搞清楚了,賊不是別人,你會親切得很。不過,還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讓它亂跑、亂來。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祥)并非了事,還須要慢慢地馴服(保任)它,緊緊地看管住它。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肯把過去那些機械慣性丟掉,和它絕緣,是很難自在的。



 (六) 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這是指生處已經(jīng)轉熟了。剛才說到我們舊時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終與我們離不開的懷疑、嫉妒、生氣、恐懼、貪心、不滿、抱怨、牢騷……,都和我們變得陌生了,而安祥則漸漸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哪里,它都形影不離地跟著,顯然“保任”接近成功,家鄉(xiāng)在望了。



(七) 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做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很多人修學到這里,就認為已經(jīng)到家了,其實還沒有,為什么呢?法執(zhí)雖然沒有了,微細的我執(zhí)尚在;牛雖沒有了,但是人還在。比如說“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必須是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為人格化,是人的屬性了;“沒有安祥就沒有我,有我就有安祥”時,就更上一層樓了。



(八)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這一首頌在說明保任成功后,自牧的功夫已達圓滿,顯然法執(zhí)已泯,漸臻無為,安祥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內涵,而成為秒秒不離、相續(xù)不斷的正確覺受與知見,到此粗漏已盡,得大休歇。



(九) 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這首頌的意境是什么呢?是大事了畢。到此境界,才真正沒有牛,也沒有人了。不過人牛皆空以后有一條岔路,搞不好就會走入歧途,要特別參詳,不要搞錯。

惡取空見者,說空是什么都沒有;因果也沒有、人也沒有、佛也沒有、法也沒有……,《證道歌》云:“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過往圣賢如電拂!”便執(zhí)為實法,修行人修到這里切須留意,一起空見,便墮偏空,那就完了。人牛俱忘以后,應該是圓滿了,為什么說還不圓滿呢?因為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圓滿,“凡情已盡,還有圣解”也不圓滿。因為禪是絕對的,是不二的,存了圣解,落在圣邊,仍是邊見,必須把圣解也丟掉,那就大事了畢,才真的是徹了。

我曾一再地說過:人的表層意識,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睡眠意識:有些人買過睡眠學習機,睡覺時若沒有意識怎么學習?有些人糊里糊涂地度日、過一生,也和睡著了沒有什么兩樣。

第二、相對意識:人從早上醒來,便開始人我、是非、好惡、好壞、得失……,在二元的相對意識里打滾;相對意識亦即是分別心的作用。

第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不是指主觀、我執(zhí),而是指純我意識。什么是純我意識?比如參禪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時,便是獨我(純我)意識;獨我(又名獨頭)意識觸機遇緣,像虛云禪師倒開水,燙到手,打破杯!獨頭意識粉碎了,便是無我意識,到此才是心靈的大解脫!

第四、無我意識:又名客觀意識。這里的無我,請不要起斷滅之見,若是如此,還修個什么?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知道,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佛法常常畫個“”來表示。圓代表什么?代表不二,代表起點就是終點──下班是工作的終點,也是休息的起點;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終點,也是工作的起點。點與點重迭起來便是一個圓。如果不明白這個旨趣,亂畫圓相,那是欺人自欺。

參禪參到無我(客觀)意識時,切勿起斷滅見,而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及大地、日月星辰都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個階段,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是走一段丟一段,實際上是后者涵攝前者,讓四者相互沖淡、調和而成為中道的心態(tài)?!读鎵?jīng)》上說得很清楚:“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又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庇终f:“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比绻阋圆粍訛椴粍樱蔷统闪藷o情無佛種了;一落邊見,就違背不二,就不是“圓”。自救不了,遑論救人?

所以,我們應該像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不管什么東西來了很清楚;去了不留絲毫痕跡(絕不留影為念)。有句詩形容得很好:“事如春夢了無痕?!惫诺乱舱f:“若片云點太虛?!边@就是整個四種心意識都開發(fā)了以后的境界,也就是返本還源到家以后的絕對心態(tài)。



 (十)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 抹土涂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修行圓滿,已經(jīng)大事了畢,為什么還要回到市廛(社會)的人群中來呢?這就是不舍眾生,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行愿,參禪人合當如此。



六、結語



《牛的禮贊》一開始就說:“學法要發(fā)無上心”,無上心包括知、情、意三大部分:



知──要徹證宇宙實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來。



情──升華自我情懷為大慈大悲,而不舍眾生;修行是為了眾生而修,不專是為自己。



意──發(fā)長遠心,不悟不休,??菔癄€,生生不退。所有偉大的事業(yè),都不會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



如果一個修行人大事了畢而不入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漢。若是不昧初因,當初修行曾發(fā)無上心,是為了眾生而修,那么,修行圓滿以后,當然應該回到人間普度眾生才對。再次回到人間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古德說:“依然還是舊時人,卻不是過去行履處”──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人格內涵、生活感受、風度行履……卻完全不一樣了。再次入廛干什么呢?垂手度生??!如何度法?《金剛經(jīng)》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度而不度,不度而度;觸機遇緣,接引有情。這就是興慈運悲、不舍眾生。



在《牛的禮贊》中,引經(jīng)據(jù)典地說了那么多牛與佛、牛與禪、牛與佛法,請問各位:“到底是牛牧人?還是人牧牛?試說看!”若說是人牧牛,未免喧賓奪主;若說是牛牧人,顯然栽贓誣蔑。究竟該怎么說呢?



本來有個答案,可惜讓別人搶先說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安祥禪耕云導師釋《牧牛圖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蒲城县| 阳城县| 彭州市| 比如县| 顺昌县| 旬阳县| 怀宁县| 萨嘎县| 那曲县| 都匀市| 观塘区| 曲松县| 保德县| 彭水| 攀枝花市| 望都县| 城固县| 山阳县| 岳阳县| 贵港市| 施甸县| 沐川县| 星子县| 雷州市| 宣武区| 青川县| 凌海市| 丁青县| 长白| 县级市| 神农架林区| 兰坪| 阳东县| 廉江市| 平谷区| 开封市| 平邑县| 天长市| 阿尔山市| 射洪县|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