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含義和由來是什么
??? 在生活中不相識的人之間常問“你貴姓”,姓氏就像人的一個代表符號,但姓氏的含義并沒有那么簡單,也就是說,姓氏不僅代表個人,也代表一個家族,也是社會的一部分。關于姓氏的含義和由來,可以跟著小譜一起來看一看。
姓氏是一個可小可大的概念,小到個人,大到社會家族。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女部》中對“姓”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后稷,傳說中為姜嫄踩神秘巨人的腳印而生,人生下來之后要賜姓。"姓"的本義就是"生"。其實在先秦時代,"姓"與"生"也可通用,在金文里,"姓"字從"女",有時候也從"人"。據(jù)考證,姓氏最開始的由來是圖騰崇拜,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有的是動物,有的是植物,慢慢的圖騰崇拜就成了部落專屬的標志,然后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姓。

?????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談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他的話可以歸納為這幾個要點:"祟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和"紀世別類"。這也是姓氏存在的內(nèi)涵之一,就是“別婚姻”,通俗的說法就是同姓不婚。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古人已經(jīng)意識到近親結婚的一些弊端。另外還有"崇恩愛、厚親親",這表達的是同姓氏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王公貴族們的人倫關系、感情親疏厚薄,以及政治權利、物質(zhì)利益等問題,都或多或少和"家族"有關。普通家族亦是如此。"姓"的背后是中國人民濃厚的宗族觀念。戰(zhàn)國以后,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也就逐漸合二為一;到了漢代,姓氏通稱為姓。一般平民也都可以有姓了。姓氏雖然只有一個或幾個字,但是卻承載了歷史和家族的發(fā)展。關于姓氏的來源,有上古"八姓":姜、姬、媯、姒、嬴、妘、姞、姚;有圖騰崇拜;有官職等。來源也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