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完全解析
名詞解析
1.??????? 筑夢者(Architect,英文原意為建筑師、建筑設計師),即可能不直接參與夢的環(huán)境(不包括潛意識NPC)建設的建設者,如同建筑不一定是建筑師搬磚抹水泥造出來的一樣,他們往往只參與現(xiàn)實中的計劃部分,如果人手不夠會參與任務。如艾蓮阿德涅身為筑夢者設計了三層夢境布置,但參與任務后卻不由其構成夢境。
2.??????? 夢主(Dreamer),即夢境建設者,可能本身是筑夢者,比如一個建筑師設計了自家林中小屋并一磚一瓦建造它,電影中即為開頭被捉的納什,身兼兩職;也可能不是,比如電影主線劇情亞瑟和伊姆斯都只是本層所留守夢境的夢主,筑夢師則為艾蓮阿德涅。為了加深理解,可以參考電影開頭亞瑟在夢中被打死后夢境開始崩塌這一現(xiàn)象(夢境沒有直接消失的原因,個人猜測為夢境表象可以依靠其他做夢者的臨時記憶和感覺勉強維持一段時間,但整體必須由夢主支撐才能穩(wěn)定,夢主死亡就像建筑被抽掉了別人看不見的鋼筋,住戶卻維持著水泥和油漆的穩(wěn)定,最終建筑總會崩塌),試想一下,夢主身為服務器,筑夢者提供設計方案,服務器崩塌后設計方案對應的文件等等都將不復存在。所以夢主是最重要的環(huán)境支持者,也需要由能力最出色、抗干擾最強的人來擔任夢主。每層夢境目前所知只能有一個夢主。因為意識因夢境層數(shù)增加而逐漸向純感性靠攏,所以主觀臆造的矛盾結構得以創(chuàng)造;盜夢者進行意識偽裝也憑借類似原理(伊姆斯偽裝布朗寧、女郎)。
3.??????? 目標(Subject,英文原意為課題、目標、學科、對象),即為被干擾思想(盜夢 [Extraction] 或植夢 [Inception])的人,是任務執(zhí)行的目標對象。特性為其潛意識會彌散到夢境中,判定條件如下:已存在他人夢境即直接進入,逐步感知為異己夢境;未存在夢境則自己創(chuàng)造,無排他反應(判據(jù):自主做夢感受)。根據(jù)此特性,可以訓練目標意識發(fā)現(xiàn)、感知異己夢境風險,從而再訓練其意識武裝化排他以摧毀夢境或直接殺死目標的技能,目的都是終止干擾行為、保障安全。非夢主的盜夢者也為目標,因為他們同樣將潛意識彌散在夢主夢境中。優(yōu)秀的盜夢者會抑制自我因素(自己的潛意識)對于目標任務的干擾。
4.??????? 盜夢(Extraction,英文原意為萃取、提?。?/strong>,即盜竊目標在意識放松(睡眠、做夢)狀態(tài)下暴露的敏感信息;根據(jù)腦科學推測,多為長期信息或永久信息,如果是短期密碼、文件等速記內容可能不能被盜取,因為電影暗示夢境層數(shù)越多、潛意識和清醒意識距離越大,而能植根潛意識或深層意識的信息大概只有長期信息和永久信息。
5.??????? 植夢(Inception,英文原意為過程、起源、啟發(fā),如果取電影義,筆者猜測為Inward【向內】和Reception【接收】的復合詞義),即植入目標在意識放松(睡眠、做夢)狀態(tài)下暴露個人感性思維指向(比如個人隱私、私密事件、敏感過往),盜夢者借此機會由感性激發(fā)偽造目標意圖,以達到偽造真實靈感、想法從而動搖目標自由意志與決策的行為。電影英文標題Inception(植夢)正好作為電影明暗兩線的關鍵詞,恰到好處地總結了整部電影。植夢不能一味追求深度,利用淡化原理迷惑目標形成捏造的源想法,無由的想法、受懷疑的來源(即使因淡化原理查不出來),都會破壞想法的原創(chuàng)性從而被否決,導致盜夢者陷入巨大風險,所以必須在利用淡化原理的同時巧妙規(guī)勸目標意識形成自主想法,而不是灌輸它。
6.??????? 迷失域(Limbo,英文原意為冷漠、神話中地獄邊境的灰暗地帶),即為最遠離現(xiàn)實的潛意識世界,由于夢境意識淡化,未經(jīng)過訓練的人會因潛意識混亂(喪失理智,失去常識等)而失去分辨幻境和現(xiàn)實的能力,因此困在其中無法自拔。由于做夢必須存在夢境,并且優(yōu)先選擇高級夢境(無盡的原始潛意識級別低于已經(jīng)被改動過的潛意識),所以不管參與夢境的人是誰,只有擁有改動迷失域的人是夢主。目前在電影里沒有提到是否可以有多迷失域夢主。
7.??????? 圖騰(Totem,英文原意為象征、精神象征、文化象征),即為分辨是否處于異夢的物體。
a)?????? 如果按照前文闡述,那么圖騰僅對共享夢境中目標有用,對夢主無用(除非夢主選擇忘卻有關自己圖騰的一切信息)。圖騰是高度私有化的物體,屬于各自做夢者;夢主為了創(chuàng)造夢境并由潛意識迎合目標的意識,會根據(jù)夢主主觀感受仿造各目標的圖騰;在不知道他人圖騰各個參數(shù)的情況下偽造出的圖騰無法讓了解自身圖騰的目標信服此為自己的圖騰(比如重心明顯不對、磨損錯誤等細節(jié)特征),目標由此就可以推斷出自己身處異夢而嘗試自衛(wèi)和脫離。因此,夢主造夢,造出自己的圖騰大多是無益于分辨夢境和現(xiàn)實的,所以夢主必須牢記自己身處夢境。
b)?????? 圖騰污染,即圖騰參數(shù)被他人明確知道而失去隱私性的事故,分不同等級:初級——被看到圖騰具體外表;嚴重——被清楚了解各個參數(shù)。由此可以推測,茉兒的陀螺發(fā)生了最嚴重的圖騰污染,某種意義上來說,陀螺在茉兒死后就成為了柯布的圖騰,因為目前只有柯布一人知道該圖騰的參數(shù),這也是電影中明示的,但可能夢中的茉兒會明確知道陀螺的參數(shù),為了讓柯布相信自己身處現(xiàn)實而讓陀螺與現(xiàn)實無異,對現(xiàn)實中的柯布來說即為自我欺騙,所以電影中陀螺可能是無用的,導演有意誤導觀眾,并由此可以聯(lián)想柯布對現(xiàn)實的懷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戒指是自己的圖騰,就像戴久了口罩吃東西時沒有下意識摘下口罩一樣);茉兒死之前該圖騰就已經(jīng)被污染(柯布故意植夢給茉兒,蓄意污染),該圖騰在那時應該無效,所以茉兒不信任現(xiàn)實生活中陀螺的判斷,加深其對真幻的懷疑。
注:根據(jù)主流經(jīng)濟金融相關法律推測,盜夢和植夢是商業(yè)間諜行為,屬于嚴重的違法行為。
注:盜夢者通指進行夢境干擾行為的夢主、筑夢師、其他人(非任務目的的目標)。
流程解析
1.??????? 夢主創(chuàng)造夢境過程,電影原文大約意為,通過做夢加速大腦感知過程,利用感覺創(chuàng)造事物,創(chuàng)造起始后連續(xù)感知-創(chuàng)造,直至可行使完整功能的物體出現(xiàn),而不為如同使用CAD、3D建模軟件進行測繪那樣受限而低效。這是一種感性、建立在人類感受共識上的過程,如果人和牛共享夢境,同時人作為夢主創(chuàng)造自己認為的夢境,那么牛會馬上明白自己身處異夢。目標意識擴散進入夢主夢境,其實也是一種冒險,因此優(yōu)秀的盜夢者大多見多識廣、掌握各種人的世界觀、從而擁有多種筑夢技巧。
2.??????? 夢境意識淡化效應,即現(xiàn)實、各層夢境,層與層之間意識大幅淡化的效應。未經(jīng)訓練的人,夢中記不起現(xiàn)實的事物(現(xiàn)實中事物代表客觀理性),現(xiàn)實中記不起夢中的事物(夢中事物代表主觀感性),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處夢境。由于思考區(qū)域(潛意識、清醒意識)的不同,感性和理性的偏重就不同,記憶效應也不同,導致電影中第三層夢出現(xiàn)了即使艾連阿德涅反復提醒柯布茉兒不是真的這個事實,柯布依舊不清醒的事故;這也與柯布自身過強的主觀情感影響有關。
3.??????? 夢境穩(wěn)定程度,與上層環(huán)境穩(wěn)定程度相關,遵從夢境主觀加深原則,主觀波動會導致夢境不穩(wěn)定程度與夢境層數(shù)成比例增加;此波動僅指夢境創(chuàng)建時自有的波動,如同宇宙微波一般恒定出現(xiàn),形成因素有腦中的化學反應、精神鏈接等,而不是上層情緒變化極大影響下層甚至下幾層狀態(tài)。因此尤瑟夫使用強力鎮(zhèn)定劑抑制固有躁動,來維持夢主創(chuàng)建夢境穩(wěn)定,而無法解決齋藤的受傷問題、柯布的內疚問題,就像音樂文件的雜音和噪音的區(qū)別。齋藤的疼痛會隨著層數(shù)增加而因為夢境意識淡化效應減少,而柯布固存于內心的愧疚問題卻因為逐漸向感性意識過度而愈發(fā)嚴重,這兩者是有本質差異的。
4.??????? 夢醒機制,值得提到的是,諾蘭使用了日常經(jīng)驗中常見的兩種夢醒方式設計該機制——墜落感和夢中死亡,巧妙而簡單、熟悉而陌生,而這兩者驚醒人腦從而擺脫睡眠的機制可以自行查找、探究。定時夢醒則如同鬧鐘叫醒,有提醒式(給做夢者帶耳機放歌)和強制式(直接中斷夢境共享)。
5.??????? 夢境共享機制,即使用交換機在不同意識之間傳遞神經(jīng)信息達到共享效果,交換機的中心容器可以添加鎮(zhèn)靜劑等物質以達到預期效果。不過值得好奇的是會不會有意識兼容性問題。
6.??????? 同步墜落(Synchronized Kick),即各層接受墜落后相繼瓦解(醒來),達到短期在現(xiàn)實中醒來的復雜操作。
電影劇情解析
電影采用部分倒敘,先將植夢結果放到電影開頭,再從頭敘事,留存懸念。真正的結局在柯布回家。至于為何要使用該敘事順序,觀眾可自行展開遐想,筆者則感受到該順序帶來開頭的震撼、代入感、迷惑感和懸念,同時帶來結尾的恍然大悟、震驚和耐人尋味,尤其雜糅音樂的緊密配合。下文則按照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先后分辨開頭和結尾,而不是電影時間。
主線故事流程:通過不斷深入費舍(夢境層數(shù)增加),暴露費舍潛意識隱私,令其意識流形成閉環(huán),利用渴望父愛的心理對現(xiàn)實表象產生懷疑(自己和夢境中布朗寧的對話),從而偽造真實想法,完成植夢。線索為第一層——父親想要我瓦解集團;第二層——父親認為我不配(在查爾斯先生的誤導和上一層的暗示下產生懷疑);第三層——父親想要我自己打拼出成色并超越他自己(利用了費舍的單純心里,他認為這就是答案)。實際操作上誤導費舍,讓他認為第一層夢境為現(xiàn)實,加深對布朗寧的懷疑,平衡三層夢境的效果。整體是有點賭的成分在里面,萬一費舍沒調查中體現(xiàn)的那么單純,很可能出現(xiàn)三層不夠、騙不住費舍的情況,所以在任務計劃時柯布評價伊姆斯的想法“可能(might)行得通”。
電影采用雙線敘事,有爭議為齋藤的心理變化是另一條線,即電影采用三線敘事,但由于齋藤的心理變化并沒有明確體現(xiàn)重大反差,僅作為暗示在電影末尾出現(xiàn),故可能不構成另一條敘事線索。
1.??????? 如果按照雙線理論,這兩條線分別為行動線(費舍與父親的關系變化線:敵對→疑惑→理解)、柯布心理變化線(完全隱瞞→偽造事實→揭露事實,或為罪惡愧疚→思考→走出陰影),這并非明暗線敘事,而為雙線敘事,兩者在電影中敘事成分平權。
2.??????? 如果按照三線理論,除上述兩條明線(相對齋藤線來說)外,還有第三條的暗線,即為齋藤的心理變化線(野心勃勃、隱瞞動機→看淡人生),可從開頭對自己希望柯布團隊植夢的動機生硬看出其野心勃勃、欲取代費舍集團成為第一能源霸權,從結尾“那個年輕人滿腦子都是激進的想法”拓展出年輕人不止指柯布、還可能指自己和“內心充滿怨恨,行將就木之時,孤獨等死”的對答中暗示出齋藤在夢中白手起家、再次贏得輝煌后落得風燭殘年孤獨怨悔的結局,都可以大致體現(xiàn)出齋藤野心的消逝、明白人生幸福的道理。電影的其中一個開放式結局就在齋藤何去何從,觀眾們可以自行想象;并且,還是上文提到的,并沒有明確提出齋藤心理變化情況,所以可能不構成第三條線。
小疑惑
1.??????? 在開頭第一層夢境推入柯布下水的時候有短暫的失重間隙,但在第二層夢中沒有任何失重體現(xiàn),與后期主線夢境中的失重在下層夢境中的表現(xiàn)不符。正常來講應該是柯布在水灌入建筑中之前就會由于失重漂浮或迷走?;蛘咚麄冊诒I取齋藤的信息時使用了影響內耳功能的鎮(zhèn)定劑,沒有感知外界重力變化。電影中“墜落”(Kick)也因此有了普遍含義:強制中斷夢境的行為,不一定是實際意義上的墜落。不過電影的確沒有說明。
2.??????? 艾蓮阿德涅在第三層夢境中可以直接給齋藤和費舍說明捷徑、防止茉兒知道路徑,但還是提前給柯布說了,這算一個失誤。但有可能茉兒利用柯布通過倍率瞄準鏡所知道的信息臨時掌握捷徑從而設伏。
小細節(jié)Q&A
Q:齋藤如何看出開頭場景為夢境的?
A:細節(jié)點:物件的陳設、審美等(電影可能未體現(xiàn),且亞瑟做事能力很強,不應該出現(xiàn)這種錯誤),或柯布的異常提醒(如果這是個夢,你必須讓我知道你的一切),但可以感知出此時齋藤并不確定是否為異夢,這之后茉兒告訴他為夢境才得以確定。
Q:齋藤開頭在第一層夢境中和柯布的對話是什么意思?
A:筆者猜測,柯布暗示齋藤妻子出軌、尋找與情夫愛巢不得、最危險的地方(自家)正是最安全的地方,齋藤自己正身處自家。不過都是謊言。由此齋藤才能提前知道房屋內地毯為羊毛地毯,并由此才能認出自己仍身處夢中。
Q:那么柯布如何清楚分辨自己是否身處夢境?
A:電影中細節(jié)為夢中柯布戴戒指,現(xiàn)實中沒戴,戒指就是柯布真正的圖騰,側面反映了茉兒和柯布的恩愛程度和柯布內心的愧疚程度。
Q:伊姆斯未了解行動細節(jié)時直接提出擺明父子間關系,怎么回事?
A:可見他與自己父親關系也不好,或者是伊姆斯因經(jīng)歷豐富得出的普遍猜想。
Q:柯布一行人如何醒來的?
A:第一層夢境一直持續(xù)到倒計時結束(原定倒計時,即十個小時),也就是多待了好長時間,可能借此機會可以加深植夢效果??虏荚谡业烬S藤后兩人一起被殺死,直接回到現(xiàn)實意識,等鎮(zhèn)靜劑效果消失再醒來,經(jīng)歷了一段無夢期(非夢境共享期,服務生將交換機撤掉后各自不做夢,等待鎮(zhèn)靜劑效果結束)。
Q:柯布是如何找到齋藤的?
A:還有很長時間(第一層小于一周,第二層半年,第三層小于十年,第四層基本無限),柯布在迷失域里面可以盡情尋找齋藤(按照電影設定,柯布沒有進入第五層夢境,所以整部電影最多出現(xiàn)了四層夢境),這也照應了柯布在上岸后的筋疲力盡。由于齋藤先一步進入迷失域,所以柯布找到他后兩者年齡差距很大。
Q:主線任務到底有幾層夢?
A: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一共四層——第一層為綁架層,夢主是尤瑟夫;第二層為酒店層,夢主是亞瑟;第三層為基地層,夢主是伊姆斯;第四層為迷失域,夢主是柯布。如果將現(xiàn)實層認為是夢境,那就違背了諾蘭一貫的好結局風格;當然,單對于電影的解析看個人,有時它也能作為鏡子照出自己的性格。
其他細節(jié)
1.??????? 齋藤在開頭既將納什交給科博公司以明示柯布的失敗與齋藤自己明確知道科博公司的商業(yè)間諜行為的事實、斷了其后路,又彰顯自身權力震懾柯布,讓其基本無法脫身,半被威脅半自愿地接受了齋藤的請求。可見齋藤玩弄人心的能力。
2.??????? 在迷暈費舍時,伊姆斯偷走費舍的護照以讓柯布與費舍有談話機會、同時可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讓費舍潛意識里認為柯布形象是個好人,解釋了查爾斯先生在夢境中的出現(xiàn),在費舍醒后減少對柯布的懷疑;柯布故意使用禮節(jié)性碰杯以確保費舍會立即喝水,不提前將鎮(zhèn)定劑與水混合是為了讓費舍喝下大部分鎮(zhèn)定劑。
3.??????? 在迷暈費舍后,柯布為了確定費舍已經(jīng)沉睡,將衣服從貨架上故意扔到費舍身上,如果沒有迷暈則解釋自己不小心、如果迷暈了就成功了。衣服在實際行動中沒有作用,或者可能包裹著針頭、布膠帶這一類耗材。
4.??????? 夢中活了幾十年的齋藤還能記住與柯布的約定,成功撥打號碼讓柯布入境,可見其精神韌性。某種意義上來說,柯布是他的圖騰。
5.??????? 開放式結局,不只是柯布到底是否身處夢境,還有費舍的選擇和齋藤的選擇,三線、三個開放式結局(不過就像上文說的,齋藤線可能不成立)。
6.??????? 喚醒用的標志性歌曲是Non, je ne regrette rien,由Edith Piaf演唱,描述了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大意為和你從零開始生活,不顧一切,沒有悔恨;歌手Edith Piaf生平坎坷、充滿悲劇,酗酒且染上毒癮(嗎啡),僅活了48歲。這首歌出現(xiàn)在電影中,充滿諷刺意味。
賞析
電影敘事節(jié)奏非常緊湊,整體步調緊張而不出錯誤,將觀眾的眼球不斷吸引、不斷緊繃觀眾神經(jīng),最終在墜落時多矛盾集中一點爆發(fā),瞬間舒緩,和平進入尾聲,然后再一次吊起觀眾胃口,戛然而止,留下巨大懸念,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諾蘭電影的敘事風格,節(jié)奏快速、信息量大、幻想和敘事都耐人尋味;不合理之處總會出現(xiàn)各種暗示來照應,等觀眾想通這條邏輯之后又出現(xiàn)了新的事情——當然,大多數(shù)情況下觀眾沒有想通。因此,諾蘭的電影大多耐人尋味,需要多次觀看,并且每次觀看都會有新的收獲,就像在研究一個電影、欣賞它的精妙,而不是單純被進度條牽著鼻子走——這算是導演和編劇共同的功勞,是諾蘭兄弟值得人稱道的地方,兩人默契無間,拍出多部影視高峰,他們的鏡頭語言沒有一幀廢話,渾然一體、無法割舍。
人物個性塑造上,寥寥幾句話、幾個動作,緊湊的幾分鐘過去、或者埋藏整部電影的矛盾一瞬爆發(fā),人物就能讓人恍然大悟似的塑造完成??虏嫉拿芗m結、艾蓮阿德涅的善解人意和聰穎、亞瑟的精干和教條、伊姆斯的高效和隨性、齋藤的野心和睿智、費舍的單純,以及布朗寧的玩弄權術,一躍映在銀幕上,讓人印象深刻無比,而這只體現(xiàn)在一些小事和細節(jié)中。演員的微表情、情緒流露恰到好處,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基里安·莫非飾演的羅伯特·費舍,單純、渴望父愛、稚嫩在被“查爾斯先生”蒙騙、第二層夢境中與潛意識中布朗寧的爭辯、第三層夢境中終于得到父愛、行動結束后眼神的迷離中都可清晰體現(xiàn)。
幻想總是出發(fā)于人性、服務于人性,不論是被人性干擾還是欲望的索求,諾蘭可以說把幻想的層次拔到了新的高度。從人人都知道的夢展開幻想,善于抓住常人忽視的——就像戴久了眼睛無意中忘卻它的存在一樣——事物和細節(jié),出發(fā)點合理、讓人熟悉又出乎意料;幻想有了,再講述一個斷面來體現(xiàn)幻想的龐大,最終處處展現(xiàn)人性的矛盾。在本部電影中,柯布的心理矛盾、世故的繁雜逐利、親情的紛爭,都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得到充分展現(xiàn),隱藏細節(jié)、展開遼闊,游離在夢境中,又處處是現(xiàn)實,《星際穿越》如此,《致命魔術》如此,《信條》也是如此。
拍攝手法上,諾蘭偏愛的實景拍攝完全規(guī)避了CG中出現(xiàn)的各處不嚴謹和夸張,完全由實際出發(fā)、服務于一種鏡頭和審美的干凈整潔和真實,完全摒棄夸張和超現(xiàn)實,完全摒棄疏忽,擁抱邏輯和嚴謹;攝影中尤其有體現(xiàn),多處鏡頭使用低寬高比的IMAX膠片鏡頭,增加畫幅和信息,增添膠片質感,匹配肉眼視覺,如身臨其境。隨之而來的是構圖的粗糙,這不一定是缺點,反而如同新聞攝影機一樣增添了影片的“記錄性”,服務于真實性;飽受人詬病的打戲拍攝也是如此,同樣不一定是缺點,抹除夸張和預先安排性的動作,追求打擊的有效性,諾蘭追求的真實和邏輯也能得到體現(xiàn)。諾蘭經(jīng)典的黑體大寫白色字母標題、簡單的淡出動畫、毫無轉場效果的鏡頭切換、唐突的場景變換、猛烈的聲音變化,都向真實看齊,將電影模糊為真實發(fā)生的紀錄片。但是,電影并沒有因此失去應有的文藝性,你大可以仔細觀察每個鏡頭的調色、燈光,都會發(fā)現(xiàn)它們恰到好處、從不失真、表現(xiàn)豐富。
漢斯季莫和諾蘭的配合更應該喝彩,宏大而緊張的音樂氛圍包繞耳朵,既有威懾又攜帶疑惑,服務于影片節(jié)奏、人物心理,《盜夢空間》輕電音和管弦樂的配合,能將情節(jié)推向高潮,能將人物心理波瀾描摹得一清二楚,能輕松揪住觀眾的視線和心靈,能讓人在電影結尾因開放結局憋得難受。最后帶一點陰謀和危機的最后音樂淡入高峰、Inception再次入鏡,讓人大呼過癮。
《盜夢空間》是筆者個人最喜歡的科幻電影,也是諾蘭電影中個人最喜歡的、認為完全無法超越的、唯一一個看了二十一遍的電影。當然,諾蘭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他的所有電影都值得反復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