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子自得詩奧旨十三則
? ?歷史中,總留有痕跡。為學(xué)伴編整,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
教術(shù)道路,在二程遺書中,雖多有片段,整編之后,余韻
低回,不能盡興。故又循有典籍(樂德教胄子賦)等等
七篇,是有序的專題專論,作者皆唐代國士。又先前,求教
白沙子遺文時,亦有所知,夫子陳白沙,有遺文論及,張九
齡與韓休,兩位唐代宰相。故大唐風(fēng)華,多有探討。想是由
此而來,先生作詩行歌,一唱三嘆,自然而然。又轉(zhuǎn)能針貶
明白,明代當(dāng)時,不能詩歌的陋習(xí),介然澄清,還正本來,
添濟(jì)文功一道,實(shí)屬偉岸!敝人學(xué)淺,孤芳自賞,節(jié)選白沙
子遺文中,詩教敦厚之言,名"白沙子自得詩奧旨十三則 ",
自以為玩索滋味,求教不敏之處。儒鼎南風(fēng)。
(一)薛收曰,吾嘗聞夫子之論詩矣。上明三綱,下達(dá)五常,
于是征存亡,辨得失。小人歌之以貢其俗,君子賦之以見其
志,圣人采之以觀其變。
(二)批答張廷實(shí)詩箋。大抵詩貴平易,洞達(dá)自然,含蓄不
露。不以用意裝綴,藏形伏影,如世間,一種商度隱語,使
人,不可模索,為工。
(三)欲學(xué)古人詩,先理會古人性情,是如何有此性情,方有
此聲口,只看程明道、邵康節(jié)詩,真天生溫厚、和樂,一種
好性情也。
(三之一)槩觀所論,多只從意上求語句,聲調(diào)體格尚欠工夫
在,若論詩家一齊要到,莊定山,所以不可及者,用句、用
字、用律、極費(fèi)工夫,初須訪古,久而后成家也,今且選取
唐宋名家詩,數(shù)十來首,諷誦上下,效其體格音律,句句字
字,一毫不自滿,莫容易放過,若于此悟入,方有蹊徑可
尋。
(四)澹齋先生挽詩序。昔人,求哀辭于林希,希謝之,書有
曰,君子無茍于人,患其非情也,夫感而哀之,所謂情也,
情之發(fā)而為辭,辭之所不能已者,凡以哀為之也,茍無其哀
矣,則又惡以辭為之哉,此之謂不茍于人也。詩之發(fā),率情
為之,是亦不可茍也,已不可,偽也已。
(五)夕惕齋詩集后序。受樸于天,弗鑿以人,稟和于生,弗
淫以習(xí),故七情之發(fā),發(fā)而為詩,雖匹夫匹婦,胸中自有,
全經(jīng)此風(fēng)雅之淵源也,而詩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本真,
乃至旬鍛月煉,以求知于世,尚可謂之詩乎?晉魏以降,古
詩變?yōu)榻w,作者莫盛于唐,然已恨其拘聲律,工對偶,窮
年卒歲,為江山草木,云煙魚鳥,粉飾文豹,蓋亦無補(bǔ)于世
焉,若李杜者,雄峙其間,號稱大家,然語其至則未也,儒
先君子類以小技,目之然非詩之病也,彼用之而小,此用之
而大,存乎人,天道不言,四時行,百物生焉,往而非詩之
妙用,會而通之一真自如,故能樞機(jī)造化,開闔萬象,不離
乎人倫日用,而見鳶飛魚躍之機(jī),若是者,可以輔相皇極,
可以左右六經(jīng),而教無窮,小技云乎哉,今之名能詩者,如
吹竹彈絲,敲金擊石,調(diào)其宮商,髙者為霓裳羽衣、白雪陽
春,稱寡和,雖非韶頀之正,亦足動人之聴聞,是亦詩也,
吾敢置不足于人哉,少叅任君,蒞吾省,間過白沙,攜其先
公詩集,求一言于巻末,予故以詩道略陳之,若夫先公,吟
詠之情具在,集中覽者當(dāng)自得云。
(六)?望云圖詩序。意所向往處,非乘云御風(fēng),身不可得而
至,窮之乎山川,委之乎官守,曠之乎歲月,當(dāng)食,食忘,當(dāng)
寢,寢廢,一有感乎外,而動乎中,終日視而目不瞬,以言
乎化,外不化,而內(nèi)化以言乎,情則哀而不傷,至矣乎,非
子之于親,則臣之于君,過而不過,其狄梁公,歟梁公,仕
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陽抑陰,光復(fù)唐祚,
事載簡冊,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謂有大功于唐矣,賢者識其
心,自望云,一念中來,故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今王
公少孤事母,夫人以孝聞稱于藩臬,諸公者無異辭,公,山
西人也,奉命來南海幾年,念太夫人,春秋髙,不得左右朝
夕,侍以為憂,與人言,輒流涕嗚咽,而不自勝,先公之逝,
公方委齒已,能慟絕復(fù)蘇,葢公之孝,自天性,非由勉慕乎
外,于是諸公,命工繪望云思親圖,以表之,復(fù)相與賦詩,
道其事,俾古岡病夫陳某俾序之,頃者,公來廣,海之舟,
朅來新會,吏民親公,如親賢大夫,忘乎公之為貴也,時情
俗態(tài),好佞諛,而樂承奉皆是也,公一濯之清風(fēng),而民稱其
不擾,夫以今日之所聞,征諸古,若梁公之事,然后識其中
之所存,茍無是心,有文章足,以收譽(yù)于眾口,有功業(yè),足
以耀榮于一時,有名節(jié),足以警動乎流俗,皆偽而已,豈能
久而不變哉?夫孝,百行之源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堯
舜大圣也,孟子,稱之曰,孝弟而已矣,故君子莫大乎愛親
,嘗取李令伯,陳情表讀之,有不感咽流涕,廢書以嘆者乎
,烏宓令伯之表,太行之云也,斯圖也若之何,使王公見之
,慰其憂,增其憂,殆非所以處王公也,雖然君與親一也,
在親為親,在君為君,世寧有,篤于親,而遺其君者乎?圖
而賦之以表公之孝,以勸公之忠,而又以公之能,愧人之不
能,振頹風(fēng),扶世教,固有位者之事諸公,豈無意乎?覽者
當(dāng)自得。
(七)古圣賢,以民徳歸厚,必曰追逺,又曰宗廟之禮,所以
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
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廟始遷之,祖而祭之,
古之制,不可考已,君子隨時變易,以不犯其分,而得其心
,蓋人情,出于天理,之不容己者,夫何嫌,歟古之仕者,世
繼死者,有廟,生者,有宗,恩相慶,而死相吊,百世不相忘
,世降俗俞,蓋有不然者矣,邸第之雄,田園之美,肥甘艷
麗,飽妻子,祖考所棲,與蟲鼠為伍,殘膏剩馥,何有及之,
其鄙陋污穢,可勝道哉,中古之王天下者,嘗為卿大夫,作
家廟以愧之,卿大夫,猶然,況士庶乎,先世之流風(fēng),余韻
至此,幾絕,以吾之,一身散,而為百體,拔其一毛,而心為
之痛,是孰使之然哉,且人之賦于天命者,有賢不肖,貧賤
富貴之差,吾之所以仁愛者,未能,皆然,貧賤不薄于骨肉
,富貴不加于父兄,宗族者,誰乎,故曰,收合人心,必原于
廟,宋之惠州守,劉仲明,自南雄遷增城,有劉氏,自仲明
始也,傳至今,太學(xué)生瓛,十有二世,其先世,嘗廟而祀之,
不遷,又置田,以供祀事,以圖無窮,頹而復(fù)起者,再矣,父
有積薪,子不析而爨之,世豈少哉,瓛,自言系,本元城世,
有衣冠,曰,縁者,瓛之父也,曰漢,曰孔祥者,瓛之諸父行
也,一念追逺之同天,順甲申始,拓廟旁之地,而新之廟成
,而諸父亡矣,成化,庚子,瓛之兄,瓚,又率其族兄弟,而
增修之,前堂,后院,棟宇,層起,煥如也,四垣竹樹,周遭
過其門者,咸以是稱焉,于前有光,于后有繼,于士大夫,
其無愧哉,今年秋,瓛,因林時嘉再至,白沙子示之詩云,
一雨變新涼,炎埃洗除盡,廬山昨夜燈,已照劉宗信,故為
之記,以詔其后人。
(八)?近作,皆已經(jīng)目,詩不用,則已,如用之,當(dāng)下工夫,
理會,觀古人用意,深處學(xué)他語脈往來呼應(yīng),淺深、浮沉、
輕重、疾徐,當(dāng)以神會得之,未可以言盡也,到得悟入時,
隨意一拈,即在其妙無涯,每見所作,只是潦草,如忙中應(yīng)
事,無味可味,大略如此,難一二指點(diǎn),病痛處,欲告,又恐
見難,而止,反為所沮,故不欲,輒言耳,子長亦未有捉摸,
撞來撞去,不知如何用心也,如李世卿,平日自負(fù),至論詩
,則以為什難,不敢出一語,亦近方得覺也,秉常,南京寄
來諸稿,讀之不能竟,又不知所養(yǎng)者,近來何如也,別紙錄
去,拙作閑呼,子長共讀之,懐世卿,末一聨以問,容一之,
亦不能了,知音者,真難得也,正月,人日,石翁,書復(fù)廷實(shí)
,侍者前柬,相達(dá),見漢清,囑勿漏,恐倉卒生謗也,草率,
石翁云。
(九)白沙,陳某啟,千里一緘,由辭以得意,足下,垂愛之至
,非尺牘能盡章,何徳以報(bào)之,承示,近作,足見,盛年,英
邁之情,大抵論詩,當(dāng)論性情,論性情,先論風(fēng)韻,無風(fēng)韻,
則無詩矣,今之言詩者,異于是,篇章成,即謂之詩,風(fēng)韻
不知,什可笑也,情性好,風(fēng)韻自好,性情不真,亦難強(qiáng)說,
幸相與勉之,知廣大髙明,不離乎日用,求之在我,毋泥見
聞,優(yōu)游厭飫,久之然后,可及也,人自海南來者,稱足下,
事功之偉,阮從事,至益,聞所未聞,足慰翹企,雖然,局于
見聞?wù)?,未必知也,如修古等,作誠美矣,人徒知,慕修古
之名,抑孰知,修古之實(shí),之著,于今日者,何如也,觀往可
以知來,一真一切,真得其門而入者,無逺弗屆也,慕竹,
記文章,心許之病,未能耳,足下,欲顯其親于無窮,豈專
待是耶,白洋真境,想象不來,別紙塞命,良慕高尚,耳不
多及。
(十)何氏,世居番禺之沙灣,當(dāng)宣徳,正統(tǒng)間,有號,漁讀居
士者,名貞,字紹元,取適于漁,常讀書,遇良夜,皓魄當(dāng)空
,水天上下一色,居士手持竿線,呼童冠三五,髙歌,走舴
艋遨嬉于江,歸則焚香,占畢,坐牖下,吟哦過夜分不寐,
以為常,尤喜飲酒,子弟取,杜詩之可歌者,為越聲歌,以
侑觴,居士頹然真率,從之飲者,孔伯平、胡孟時、呉侃、
王子儒,皆鄉(xiāng)之名士,非四人之儔者,弗與飲焉,景泰己巳
之秋,盜起南海,東西亙數(shù)百里,沒于賊,居士見幾而作不
俟,終日,王師至,討叛,玉石俱焚,始為請于官,持檄至鐘
村鎮(zhèn),招之,全活,甚眾,沙灣人,至今徳之,居士,行必顧
義,言必顧道,將屬纊,猶顧諸子,申以平日之誨言曰,吾,
世宦之后,族大以蕃,勿倨以髙,寧儉而卑,忠信基之,禮
義行之,親賢取善,佞者逺之,培之植之,勿替書詩,先其
義后其利,薄已而厚彼,廣積而約費(fèi),惟家廟之奉,墳域之
治,賓師之養(yǎng),窶弱之施,則致隆而不可復(fù)惜,俾子孫承守
世世,而勿以淫侈壊之則,何氏之福,與家法并傳,無涯矣
,語已而卒,居士,生洪武戊寅,卒之時,天順己卯六月十
六日也,六世祖諱起龍,仕宋官至太常大卿,考諱志明,妣
趙氏,初娶三山崔氏,清獻(xiàn)公七世孫也,生子男六人,浩瀚
淳淑瀞沂,女二人,繼室,簡氏楊氏無子,崔氏先居士,二
十年卒塟里之,羅山六子,奉居士柩,以卒之年十二月十二
日合塟其地,儷兩繼室焉,成化歲,丙申,瀞,始至白沙,從
予游,又七年壬寅夏五月,乃以其狀,來乞銘,銘曰,世之
昧,昧奔名與利,有卓其英以不混世,或貴而賤,或賤而貴
,揮觴以為適,投竿以為戲,故不知老之將至。
(十一)烏、宓,二氏之生,其相去且千載,韓,故相國,休,
之孫女,莊雷郡庶人妻,貴賤雖殊,其死于義,一也,心事,
如青天白日,皎乎,其不可,尚辭氣,如大冬嚴(yán)雪,凜乎,其
不可犯是,豈資學(xué)問之功哉,是豈嘗聞,君子之道于人哉,
亦發(fā)于其性之自然耳,今之誦言者,咸曰,餓死事極小,失
節(jié)事極大,故臨利害,比二氏,乃能之學(xué)者,故不能于此,
然則,從事于詩書,反無所益,彼之弗學(xué),乃能不壊其性,
何邪?是必有所以然者,學(xué)止于夸多斗靡,而不知其性,為
何物,變化氣質(zhì),為何事,人欲日肆,天理日消,其不陷于
禽獸者,幾希矣,余讀二氏之辭,有感,故錄而藏之。
(十一之一)君瘦國肥之則。韓休生性耿直,常諫言時政得
失。唐玄宗每次稍有過失,便問左右侍從:“宰相,韓休,知
道嗎?”話音剛落,韓休規(guī)勸的諫疏就已送到。后來,唐玄
宗悶悶不樂。侍從道:“自從韓休拜相,陛下沒有一天歡樂
,為什么不將他貶謫呢?”玄宗道:“我雖然瘦了,但國家卻
富裕了。蕭嵩每次奏事,都會順著我的意思。我退朝之后,
常睡不安穩(wěn)。韓休多次諫言,我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
穩(wěn)。我用韓休為相,是為國家社稷考慮。”
(十二)次王半山韻詩跋。一日忽興動,和得半山詩,一十八
首,稿寄時矩收閱,作詩當(dāng)雅健第一,忌俗與弱,予嘗愛看
子美、后山等詩,蓋喜其雅健也,若論道理,隨人深淺,但
須筆下,發(fā)得精神,可一唱三嘆,聞?wù)弑阕怨奈?,方是到?/span>
,須將道理,就自已性情上發(fā)出,不可作議論說去,離了詩
之本體,便是宋頭巾也,大概如此,中間句格,聲律,更一
一洗滌平日習(xí)氣,渙然一新,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作詩亦正用得著也,批判去改定,乞再錄來見示為幸,稿中
有工拙,請下一轉(zhuǎn)語,以觀識趣髙下,可乎?
(十三)白沙詩選別集
以下四首,皆自”白沙子全集”中選出。因個人不能粵語,是
求學(xué)白沙之道,故想作聆聽,以嗅生氣,咨請會粵語的學(xué)伴
學(xué)長,賜教兩三。請以粵語讀誦,以下四首詩文,留下語音
即可,感謝感謝。
(之一)?無詩無影不留真,描畫先生到幾分,頼有當(dāng)年親點(diǎn)
筆,一聲孤鶴在秋云。
(之二)?擊壤之前未有詩,擊壤之后詩堪疑,風(fēng)花雪月人人
是,又墮風(fēng)花雪月圍。
(之三)?拍拍滿胸都是春,一聲未唱已通神,新詩若道堯夫
是,只問堯夫是底人。
(之四)?谷靜山深樹幾叢,溪邊白石可青筇,詩中此景多相
似,只恐詩家是畫工。
(之五)山林交分晩相投,詩在寒江紫菊舟,君去落英還對我
,獨(dú)吟春雨看江流。
(之六)山肯留人月肯留,好山好水好人游,誰還望見羅浮影
,疑殺平湖五字謳。緝熈游圭峰詩云是個小羅浮。
(之七)月下花前舞影欹,桂江酒美獨(dú)斟時,眼前莫道都忘卻,也
向東山有報(bào)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