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師招聘面試說課稿《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選自魯迅的《且亭雜文》。這是一篇“駁”、“立”緊密結(jié)合的駁論文。本文批駁的是一種悲觀論調(diào),這種悲觀論調(diào)的要害是“以偏概全”,也就是失掉自信力的僅是中國人中的一小部分,從而批駁了敵論點“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此基礎(chǔ)上,確立了新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鼓舞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2、《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初三年級學生在熟練掌握記敘文,說明文的閱讀寫作及初步掌握簡單議論文寫作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駁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本課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有“駁”有“立”,語言尖銳潑辣,富有戰(zhàn)斗性。在初三學生學習、鑒黨、運用駁論文的階段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達到了解駁論文的有關(guān)知識及掌握簡單的駁論文寫作,為今后進一步提高對駁論文的鑒黨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及其作用,以及本單元一學習要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記憶:①了解魯迅及其《且介亭雜文》。 理解:②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路。 ③理解關(guān)鍵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領(lǐng)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運用:⑤編寫本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 ⑥依照本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寫一篇駁論文。(課后完成) 2、情意目標: ⑦學習魯迅先生立場堅定及愛憎分明的斗爭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①重點:作者是怎樣逐層批駁敵論的? ②難點:A、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 B,領(lǐng)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為低層次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教學時不宜過快,寧可多花一點時間,對時代背景作者進行介紹,以利于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nèi)容。在講解課文內(nèi)容時,多舉正面人物(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的代表)及反面人物進行比照、分析,激發(fā)學生的正義感和自信心。 2、教學方法: ①啟發(fā)式;②誦讀;③分析;④課堂討論。 3、運用教具: 掛圖、小黑板、錄音機、多媒體放像機。 4、教學時數(shù):2課時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①國歌引入法。即由同學齊唱《義勇軍進行曲》或用錄音機播放。 ②由典型事例引入新課。A觀看有關(guān)“九·18”事變圖片;B運用多媒體VCD播放有關(guān)“九·18”事變的影碟片(可在課前進行)。 然后歸納導入,針對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報紙《大公報》散布的“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diào)及資產(chǎn)階級走狗文人鼓吹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悲觀論調(diào),魯迅先生義正辭嚴地寫了這篇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 2、梳理“預習提示”。 “預習提示”對課文背景及內(nèi)容作了精要概括,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一把“鑰匙”。 3、突出教學目標。 ①出示率先寫好教學目標的小黑板。 ②多媒體放像機顯示教學目標。 突出教學目標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知道教師“教什么”,學生應(yīng)“學什么”。 4、組織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敵論點及作者確立的新論點,思考文章的思路及全文的結(jié)構(gòu)。 5、分步完成教學目標。 文章來源于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