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為什么會出現(xiàn)所謂“王朝更迭”?
眾所周知,英國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保留君主制的國家。英國至今都保留了在以王朝劃分時代的做法,現(xiàn)在英國正處在溫莎王朝的統(tǒng)治下,而且即將發(fā)生“王朝更迭”。但鮮為人知的是,英國至今最后一次所謂的“王朝更迭”卻出現(xià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女王安妮去世。按照英國的禮法,女性雖然可以當國王,但沒有將王朝傳下去的資格。也就是說,隨著安妮女王的去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結束了。更要命的是,安妮女王沒有子女,她的幾個血緣較近的親人還都是天主教徒。

以英王為教主的英國國教是公開與天主教為敵的新教三大派別之一,英國貴族無法接受一個天主教徒成為英國國教的教主(英王)。于是英國貴族最終選擇神圣羅馬帝國(主體地區(qū)為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路德維格(新教徒)繼承了英國國王,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因為喬治一世是漢諾威選帝侯,所以英國在喬治一世繼位后進入了漢諾威王朝。喬治一世雖然是英王,但他是一個連英語都不會說的德意志人。喬治一世在當國王的十三年里幾乎每個月都要回到漢諾威,最后也死在了漢諾威。因此漢諾威王朝的血緣近親幾乎都是德意志人。

1901年,漢諾威王朝的維多利亞女王去世,英國漢諾威王朝結束。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英國進入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因為維多利亞女王是德意志后代,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是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之子,所以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王室血統(tǒng)是純正的德國血統(tǒ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英德關系跌入谷底。英國人隨即在國內展開了針對德國元素的“大清洗”,連有德國血統(tǒng)的寵物狗都遭到捕殺和虐待。而英國王室的德國血統(tǒng)可比寵物狗純正多了,英國民眾自然對王室越來越不滿,王室最害怕的“廢君”思潮也在隨之迅速發(fā)展。

無奈之下,英國王室先是將來自與德國的王室旗幟摘了下來,后來又盡可能地消除身上的德意志元素,但還是無法平息民眾的怒火。最終在巨大的民意壓力之下,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重大決定:將自己的“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改名為“溫莎王朝”。

“溫莎”的名字來自于不列顛群島的的古老王宮溫莎堡,改名為“溫莎王朝”標志著英國王室與自己的德意志祖先一刀兩斷,變成了徹底的英國人。雖然統(tǒng)治家族沒有發(fā)生任何改變,但英國官方還是將“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改名為“溫莎王朝”視為所謂的“王朝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