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文化概論復習提綱(四)

2021-03-03 07:59 作者:朝顏晚扶桑  | 我要投稿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家國一體,即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

與此相適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便處于中心地位。

1、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形而上的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所以說:西方哲學家具有哲人的風度,中國哲學家則具有賢人的風度。

2、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以價值取向的,“文以載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征。

3、在傳統(tǒng)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

第二節(jié)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 德

一、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與傳統(tǒng)美德

傳統(tǒng)美德——就是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的基本內核或合理內核。一般來說,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或德目有兩種:一是由倫理學家概括出來的,或者由統(tǒng)治階級提倡并上升為理論的規(guī)范。二是那些雖未能在理論上體現(xiàn)和表述出來,上升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廣泛認同與奉行的習俗規(guī)范。

???所謂傳統(tǒng)美德,是指那些自覺的或習俗的道德規(guī)范中那些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并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在現(xiàn)代仍發(fā)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二、中華十大傳統(tǒng)美德

?1、仁愛教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叭省笨梢哉f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叭省辈粌H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

????“仁”——中國文化中,“仁”與“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性。人發(fā)端于人類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惻癮之心”,即同情心?!叭省钡碌暮诵氖菒廴?,“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從而對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起了極大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2、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義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中國人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標志。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禮同時又是立身之本和區(qū)分人格高低的標準。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岸Y”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出于對長上、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禮之運作,包含有“謙和”之德。禮之用,和為貴。

3、誠信知報

中國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導地位,強調發(fā)揮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與“信”的品德。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于已,誠于自己的天性。

“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的美德。

“報”即知恩思報?;貓蠹仁侵袊说膫鹘y(tǒng)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與機制。中國人早就有“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的道德教訓。

4、精忠愛國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fā)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jié)。在中國社會中,家——家鄉(xiāng)——國家是直接貫通的。中國人總是把自己的國家稱作“祖國”,不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對其有強烈的依戀意識。愛國主義是愛親愛家情感的升華。

5、克已奉公

中華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tǒng),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已奉公的美德。

6、修已慎獨

修已——性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tǒng),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類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認為:人性中具備了道德的一切要素與可能,因而“為仁由已”,只要安心盡份,反躬內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內探求的主體性道德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以律已修身為特征的道德修養(yǎng)學說。這種修養(yǎng)學說強調自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已”。

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于律已,戒情恐懼。

修已慎獨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jié)操的君子人格。

7、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鬃訌娬{“見利思義”。

8、勤儉廉正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jié)儉、廉明正直著稱于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yōu)秀品質。與此相聯(lián)系,中華民族又有尚儉的傳統(tǒng)。

9、篤實寬厚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國家,長期的農耕生產,形成了中華民族質樸的品格和務實的精神。

10、勇毅力行

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xiàn)的美德。

三、傳統(tǒng)美德與典范道德人格

傳統(tǒng)美德在歷史上造就了各種道德人格,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體現(xiàn)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為圣人、賢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等等。

第三節(jié) ??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歷史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思想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

一、它是中華民族的各種文化精神精神互攝整合而形成的有機體,儒家、道家、佛家是其基本結構要素,其中儒家倫理是主流與主體。

二它隨著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而生長發(fā)育,在此過程中階級性與民族性、時代性與普遍性交錯并存,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相補相協(xié)。

一、中國倫理思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中國倫理思想的歷史發(fā)展,經歷了孕育展開——抽象發(fā)展——辯證綜合的辯證過程,它與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三大階段(先秦——漢唐——宋明)正相符合,體現(xiàn)了邏輯發(fā)展與歷史發(fā)展的一致性。

1、先秦——中國倫理精神孕育展開階段

1)在上古神話和《周易》中,我們可以大致發(fā)現(xiàn)中國倫理精神的某些基因。中國神話有三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懲惡揚善,善惡報應的信念;三是重天命而輕命運。《周易》建構了中國倫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學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論體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善惡報應的信念;陰陽二分的思維方式。它們體現(xiàn)了中國人最初建構自己精神世界時的價值取向,對中國倫理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普遍和永恒的影響。

2)西周確立了一個適合當時中國國情的、對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倫理秩序和意識形態(tài),這就是周禮。周禮成功能將氏族社會的原理轉換為文明社會的倫理政治秩序,為日后中國社會建立了倫理生活范式。

3)春秋時,孔子站在中國文化的歷史性轉折點上,通過對春秋以前中國文化成果的總結,成功地對中國社會的生活秩序進行了倫理化、道德化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以禮、仁、中庸為內核的倫理思想體系,為儒家倫理提供了一個基礎。仁是孔子對中國倫理學最突出貢獻,是中國倫理精神由自發(fā)走向自覺的標志。

2、漢唐——中國倫理思想的抽象發(fā)展和大一統(tǒng)、封建化階段。

這一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與文化選擇的能動性相結合的過程又可分為三個小階段:

1)兩漢儒學

秦漢之際,《禮記》成書,由此作為日后中國倫理精神生長的元典和本體的《四書》倫理體系事實上已經形成。董仲舒?zhèn)惱眢w系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倫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統(tǒng)一。董仲舒以后,“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娜寮覀惱沓蔀椴豢蓜訐u的名教或禮教。

2) 魏晉玄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動蕩,中國化理精神系統(tǒng)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形態(tài)——玄學倫理。玄學倫理是試圖把儒道結合以克服人的精神和倫理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種努力,其特點是“托好老莊”,用道家的“自然”對價值對儒家的“名教”進行評判。

3)隋唐佛學

?以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虛幻形式克服了傳統(tǒng)倫理中“德”與“得”,道德與命運的內在矛盾,在基本精神取向上又與儒家倫理契合。

3、宋明理學——中國倫理思想辯證綜合階段

程朱理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

二、中國倫理學的結構和基本原理

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主要由三方面內容構成:人倫關系原理,道德主體品格要求,人性的認同。概括地說,就是人倫、人道、人性。“禮”的法則,“仁”的原理,修養(yǎng)精神,構成中國倫理體系的基本結構要素。

????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的最集中的體現(xiàn)和概括,可以說,中國倫理的秩序就是“禮”的秩序。

中國人性思想有以下特點:

1)第一,強調人禽之分,突顯人的尊嚴。

2)人格均等,人人可圣。

3)修身養(yǎng)性,向內探求。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

????中國古代宗教所包甚廣,從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到夏、商、周時期的天帝崇拜;從長期以來存在于民間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漢魏以后廣為流傳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屬于中國古代宗教。

????1、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宗教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人對某種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這使得它與象征人類文明之理性、理智等相當程度上是對立的。既然如此,為什么說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呢?

????1)從宗教的產生上講,

????2)從宗教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看,更與各種文化現(xiàn)象結下了不解之緣??v觀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幾乎所有的文化形態(tài)都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2、中國遠古宗教

????與世界上許多地區(qū)和民族一樣,宗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國就出現(xiàn)過自然神,崇拜、動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其中尤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為盛行。

????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諸如日月星辰、風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現(xiàn)象神化,進而把它作為一種超自然力量加經崇拜,祈求它的保護和賜福。

日神崇拜在中國古代諸天神中曾經具有“群神之首”的地位。這與太陽對人類生活有著直接和強大的影響有關。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原始人,既需要太陽的恩賜,又對其變化感到神秘莫測和無可奈何,漸漸地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對它頂禮膜拜。這樣,與人類生活著密切關系的太陽,就成為人類最先的崇拜對象。

鬼魂崇拜——其理論依據是“靈魂不死”說。遠古時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釋做夢、生死等現(xiàn)象,錯誤地認為有一種獨立于身體之外或不隨形體的死亡而消失的精神實體——靈魂,由于這種錄魂不會死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懼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望能得到它的恩賜,久而久之,不死的鬼魂成為遠古人普遍的崇拜對象。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人們又總認為自已的親人的鬼魂或自己部落首領的鬼魂最能保護自己,慢慢地,對一般鬼魂的崇拜又逐漸轉化為對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領鬼魂的崇拜,由之漸漸演化出祖先崇拜。

第二節(jié) ?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從歷史淵源上說,道教是從古代的鬼魂崇拜發(fā)展而來的,但它又不僅僅是鬼魂崇拜,而是滲雜了秦漢時期的神仙信仰和黃老道術而成的。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淵源有三:一是中國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三是秦漢時期的黃老道。

一、道教的創(chuàng)立及其歷史發(fā)展

創(chuàng)立時間:道教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獨立宗教,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沛國豐人張陵學道于鶴鳴山,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24篇,自稱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據巴蜀地區(qū)少數民族地民間信仰,創(chuàng)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須交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誨過奉道、以符水咒語治病。此派教徒尊張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

太平道——東漢時期道教的一個教派。此派由巨鹿人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黃老道和《太平經》的學說為中心,主要信仰咒術和內省治病。

道教在魏晉時期有一個較大的發(fā)展,東晉時葛洪從神仙方術角度發(fā)展了道教。創(chuàng)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性著作是《抱樸子》?!侗阕印贩謨韧舛绕陨裣煞剿?、鬼神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去禍,屬道教。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侗阕印肥侨宓啦⑴e之書。在神仙方藥上,葛洪崇尚金丹輕舉,講究藥物養(yǎng)生,認為世人通過修煉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登仙。

南北朝時,道教的最大發(fā)展是北魏寇謙之改革“五斗米道”,創(chuàng)立“北天師道”??苤t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稱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命其改革、整頓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稅錢,及男女合氣之術”,而改為“專以禮拜求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苤t之的改革,使道教由原來的民間宗教變成官方宗教。加之他確實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病,并制定了許多新的科儀,因此“自是道業(yè)大行”。

唐宋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形成了講究符錄為主的“正一道”。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為宗旨。與別的道派不同,信仰“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結婚。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教”,?!叭娼獭迸c正一教相反,反對符篆,排斥咒術,而倡儒釋道三教合一,注重“識心見性”的內修真功。它在宋元時期是道教中勢力和影響最大的一個派系,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的影響,進入明清后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義

1、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是宇宙萬物之本原,同時又是靈而有性的神異之物。道教信仰的最高神——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尊神——元始天尊(象征洪元),靈寶天尊(象征混元),道德天尊(象征太初)。

2、道教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道教認為,通過修道,使人返本還原,與道合一,就可以成為神仙。道教所說的神仙,不但指靈魂常在,而且指肉體永生。因此,長生久視、全性葆真就成為道教的一個基本教義。

3、道教修煉的方法

丹鼎派、全真教認為:通過內修、煉養(yǎng),便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符錄派、正一道則診斷符錄咒語、科儀齋醮要可以禳災求福、祛病延年。

具體修煉的方法有一系列的道功、道術。

道功——指修性養(yǎng)神的內養(yǎng)功夫,如清靜、寡欲、息慮、坐忘、守一、抱樸、養(yǎng)性、存思等。

道術——指修命固本的具體方法,如吐納、導引、服氣、胎息、辟谷、神丹、藥餌服食、符錄齋醮等。

三、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1、道教與古代科學

中國古代科學中不少學科(如化學、醫(yī)學)與道教關系十分密切。

1)道教與化學:為了得道成仙,道教徒們采用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藥。為了制作丹藥,道教徒們寫了許多煉造金丹的書,做了話多煉丹的實驗,正是這些煉丹理論和實踐,翻開了中國古代化學史重要的一頁。

2)道教與古代醫(yī)學、藥物學:道教煉丹家往往兼攻醫(yī)學和藥物學。南天師道代表人物陶景弘對藥物學造詣頗深。他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等,對中國古代醫(yī)學和藥物學的發(fā)展都有重大的貢獻。隋唐之際的著名道士孫思邈也精于醫(yī)藥,著有《備急千金方》。對于藥方之制作方法、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對于今天的藥物學和中醫(yī)學治療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2、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

僅就小說一系言,從六朝至于宋明,許多作品都深受教道的影響。如六朝的志怪小說,其中不少作品是專為道教而作的。六朝以后,以神仙道教為題材的傳奇,小說很多。如唐代的《枕中記》,宋代匯編成書的《太平廣記》、明代的《四游記》。唐詩中李白寫了不少與道教有關的詩作。

3、道教對于中國古代民俗的影響尤為廣泛。有些影響至令延續(xù)。例如: 對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幾乎遍及全國各民族,各地區(qū)乃至各家各戶。門神、灶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第三節(jié)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佛教自傳入中國后,由于受到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隋唐后,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進一步演化為中國化的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佛法之東傳

1佛法的基本思想:可以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苦集滅道”。在佛教中也稱“四諦”,諦者,真實不虛之義?!八闹B”即佛教的四個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

苦——所謂苦”,亦即“人生皆苦”、“一切皆苦”。除了生、老、病、死諸苦外,還有“求不得苦”(即欲望得不到滿足之痛苦)、“愛別離苦”(即生離死別之苦)、“怨憎會苦”(即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與自己意氣不投者一塊相處之苦惱)、及“五取蘊苦”(由于把五蘊和合之假身執(zhí)著為真實之存在所造成的種種痛苦)。

集——要獲得解脫,首先必須弄清造成痛苦的原因,這就是“集”,“集”的本意是“招聚”或“集合”,意味“招致”苦難的原因。原始佛教認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煩惱”,而“煩惱”之最大者是貪、真、癡“三毒”?;蚪性诖蟾緹?。

滅——在原始道教看來,人生本身就是一個“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些“岸”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涅般”或者“入滅”,即“四諦”中的第三諦“滅”。

道——要擺脫痛苦,必須掌握脫離痛苦的方法,此即是“道諦”。“道”者,道路、途徑之謂也,亦即方法。佛教認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般彼岸,進入一種“常樂我凈”的境界。

2、佛教的修行方法

最主要的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后來這些修行方法又被概括為戒、定、慧“三學”。

漢明帝,既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二、佛教的中國化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1、佛都東傳之初,中國人用傳統(tǒng)的宗教觀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結果把佛教變成神仙方術的一種。

2、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入和流布,佛經的翻譯日漸增多,逐漸形成安譯和支譯兩大系統(tǒng)。安譯屬小乘佛教,重修煉精神的禪法。支譯屬大乘佛教。

3、魏晉時,玄學與佛學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七宗又可概括為三個個主要派別,即心無、即色、本無。

心無派——即心無宗,其主要思想是從破除“心執(zhí)”的角度去談空,認為只要“心中無物”,即是空,至于外境外物的空與不空,可以不去管它。

即色派——包括識含、幻化、緣會、即色四宗。這四宗的思想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否定外境外法的角度去談空,認為一切外境外法本身就是緣會,,幻化而有,并非實有,因而都是空的。

本無派——包括本無宗和本無異宗。此二宗都以“本無”談空,帶有濃厚的玄學色彩。

4、進入南北朝后,中國佛教思想的主流逐漸轉向佛性理論。

南北朝弘揚佛性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遠、梁武帝和竺道生。 慧遠和梁武帝的佛性說,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的“靈魂不死”或“神不滅”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圻h以“法性”談佛性,而些“法性”既是永恒不滅的精神,又是無所不在的“法身”,是把印度佛性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的“神不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代表。竺道生大力提倡和弘揚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理論和“頓悟成佛”思想,則深受中國傳統(tǒng)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思想的影響。這一教義自南北朝后成為中國佛學的主流。

5、隋唐二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國佛教的成熟期。這時期的佛教學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佛性理論,但其思想內容卻出現(xiàn)了一種傾向,即注重心性??梢哉f,隋唐時期的佛教學說的最大特點,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換個角度說,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作為中土佛教之代表的禪宗,更是全拋印度佛教之源頭而直探心海。至此,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已發(fā)展為中國化的佛教。

三、中國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1、佛教與中國哲學

自魏晉后,中國古代哲學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魏晉之玄學,先是作為般若學傳播的媒介,進而與般若學交融匯合,最后為般若學所取代。隋唐二代,佛學則成為當時社會勢力極大的一個思想潮流。至于宋明理學,在思維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影響也十分明顯??梢哉f,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體論論思維模式和“明心見性”的修行方法,對于理學就難于理解。

2、中國古代文化之冠冕——詩、書、畫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痕。以詩為例,從魏晉的玄言詩,到南北朝的山水詩,從唐詩到宋詞,無一不受佛教教的深刻影響。中國古代的小說,其源即出自佛教之變文。是中國古代的詩、書、畫,都很注重“境界”,而詩人“境界”與佛教的“禪機”多有相通之處。

3、流傳于蒙藏等地的藏傳佛教和流傳于西南地區(qū)的南傳小乘佛教,這兩種佛教流派對于該地區(qū)的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也曾產生過極其廣泛的影響。

第四節(jié) ?三教交融與儒學的宗教功能

儒學不是一種宗教,它是一種具有強烈入世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的人文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學說。儒學在中國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才使中國未曾出現(xiàn)過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有過的宗教全面統(tǒng)治時代。但這并不等于說儒學不具有任何宗教色彩和某種意義和某種程度上的宗教功能。

1、傳統(tǒng)儒學的宗教色彩(在天道觀及修行方法上帶有相當濃厚的宗教色彩)

1)從思想淵源來說,儒家學說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繼續(xù),而在夏商周三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觀念。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人”的發(fā)現(xiàn)。他注重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但是,并不意味著孔子已經拋棄了“天”。實際上,孔子沒有完全拋棄或打倒“天”,整個儒家學說都沒有完全拋棄“天”的外殼。“天道”仍是儒家學說的最高范疇。所以說,儒家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宗教色彩。

2)董仲舒在“天人感應”理論下把“天”進一步神化、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宗教化了。董仲舒還把世間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倫理綱常等等,統(tǒng)統(tǒng)歸結于“天”,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一整套正在逐步脫離宗教的政治、倫理學說,又重新神學化、宗教化了。

3)此外,傳統(tǒng)儒學的宗教色彩還大量地表現(xiàn)在修養(yǎng)理論上。宗教式的主觀內省,是儒家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鬃樱何崛杖∥嵘?。是通過內省內以上達天道的道路。

儒家修行方法的宗教色彩還表現(xiàn)在“慎獨”的修行理論中。所謂慎獨,即在只身獨外、無人知曉時,也必須十分謹慎地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道德準則。這種修行理論在相當程度上事有“上帝臨汝,無二汝心”的宗教色彩。

2、宋明理說具有一定宗教功能

由于南北朝后儒、釋、道三教的不斷融匯,由于儒家大量地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有關思維方法和思想內容,宋明理學(包括心學)把佛、道二教的許多思想內在化了,從而使自己的學說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作為宋明理學理論綱骨的“心學”說,其最高范疇“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思想蘊涵上,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論,從而使宋儒之“心性義理之學”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儒學化的佛性理論。

2)其次,由于宋明理學把心性本體化,其修行方法了逐漸地由修心養(yǎng)性轉向禪宗式的注重證悟的“明心見性”。

3)此外,從思想內容上說,宋明理學家千言萬語,無非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此“滅欲”說無疑具有強烈的宗教禁欲主義傾向。而理學家們所極力提倡的主觀內省、“主靜”、“居敬”、“半日讀書,半日坐禪”等,更具有濃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色彩。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外于核心的地位,然而在中國文化中,宗教的基本功能是由哲學來承擔的。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

在3000年中國哲學發(fā)展史上,其中影響最在的,有四大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tǒng):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國佛學和宋明理學。

一、原始儒家

1)代表人物: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

2)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樂經不傳,是為五經)《論語》《孟子》《荀子》和《禮記》中的《中庸》、《大學》等

3)原始儒學精神:首先是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對宇宙的一種根源感。儒家精神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偉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現(xiàn)實的精神。

二、原始道教

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

經典:《老子》、《莊子》

思想:道家和儒家最終都強調個人與無限宇宙的契合無間?!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與儒家努力盡自己的社會人倫義務不同和社會責任、積極入世、恪守禮教的主張不同,道家通過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識、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縛,包括儒家仁義的束縛,以化解人生之憂。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脫解放,不是指放縱形體的情欲。

三、中國佛教哲學

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

與道教相近,佛教智慧也用否定、遮撥的方法,破除人們對宇宙一切表層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tǒng)的執(zhí)著,獲得精神上的某種自由、解脫。佛教啟迪人們空掉一切鉆研追逐、攀援、偏執(zhí),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四、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或稱道學)是儒道釋三大資源與傳統(tǒng)在宋明時期的新的綜合。它以儒學為主干,融攝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氣論、心性論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整個宋明理學將道德提高為本體,重建了人的哲學。理學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人”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學對培養(yǎng)氣節(jié)操守,重視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等建立主體意志結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人優(yōu)于自然等方面,提揚到本體論的高度,空前地樹立了人的道德主體的莊嚴偉大。

第二節(jié) ?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

一、創(chuàng)化的宇宙,創(chuàng)造的人生

????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觀。肯定變易是這個世界最根本的事實,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

????對宇宙創(chuàng)化流衍的信念,實際也就是對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信念。在宇宙精神的咸召下,人類可以創(chuàng)造富有日新之盛德大業(yè),能夠日新其德,日新其業(yè),開物成務,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

總之,使人格向上發(fā)展,不離開現(xiàn)實世界又要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限制,培養(yǎng)真善美統(tǒng)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國哲學的真諦。

二、天人之際,性命之源

在天人關系上,中國哲學有“天人合一”的主張,也有“天人交勝”的主張。天人關系問題,是人在宇宙之位置的問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也即是人生之意義問題。

????中國哲學家把人看作是“最為天下貴”者。所以,眾多講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顯。

三、人生境界

?境界說是中國人生哲學的一大特色。

境界——這里所說的界境,是中國哲學家追示求的理想人格之極至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精神天地。

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一、邏輯分析辯證綜合

中國哲學各家各派有著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一般來說,中國哲學家欣賞整體動態(tài)、辯證綜合與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但這并不是說,中國沒有邏輯分析的傳統(tǒng)。

孔子兼重學思,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儒家中比較推崇“名辨”即邏輯之學的,是荀子及其后學。荀子主張形式邏輯的類推原則,傾向于對事物及其類別的豐富性加以研究,有實證分析的認知傾向。

后期墨家比較重視分析方法,墨家嚴格地確立了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程序和規(guī)則。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的缺點是分析方法的薄弱。

由于我們民族久遠以來的生存方式及漢字語言等各方面的獲得性遺傳的緣故,我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特別發(fā)達的是辯證思維和直覺體悟。

二、直覺體悟

《周易》借助于具體的形象符號,啟發(fā)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維方式。

????中國儒釋道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據和全體。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豸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及至。中國哲學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道家認為:心靈的虛寂狀態(tài)最容易引發(fā)直覺思維。因此,人們要盡可能地擺脫欲望,煩惱的困擾,保持心境的平和、寧靜。而要使起直覺思維真實呈現(xiàn),則離不開默思冥想的“玄覽”。

???儒家孔子的“默而識之”,孟子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等都是揚棄知覺思慮,直接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達到對道德本體契合的一種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強調一種精神性的自得和內心的體驗徹見心性之本源。禪宗的頓悟成佛,排除語言文字,邏輯思維,主體直接契入客體,與客體融合為一。

三、知行動態(tài)統(tǒng)合

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家偏重于踐形盡性,履行實踐。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于建構理論體系,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在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觀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哲學家的行為方式是理想與理性的統(tǒng)一,價值與事實統(tǒng)一,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

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農業(yè)經濟格局、宗法民專制的社會組織結構,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生存系統(tǒng),與這個系統(tǒng)相適應,孕育了倫理類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稱為“德性文化”。它是一種德智統(tǒng)一、以德攝智的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間和諧與統(tǒng)一,幾乎到了有一種倫理關系的地步。把天地看作父母,把百姓看作是兄弟,把萬物看作是朋友。也就是說,把人倫觀念,貫徹到天地萬物之中,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特點。

中國文化倫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長期影響:

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充分地情況下,步入階級社會的,從而形成了獨特宗法制度。與之相聯(lián)系,血親意識,即所謂“六親”、“九族”的觀念繼續(xù)構楊社會意識的軸心,而且其形態(tài)愈益精密化。經過歷代統(tǒng)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制度下的血親意識的轉化為法律條文,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地左右著人們的社會心理:

在社會心理方面,中國人向來對血緣關系格外注重,其語言表現(xiàn)是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龐雜精細。與此相聯(lián)系,中國人往往懷有濃烈的“孝親”情感,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孝道被視為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和母體,忠君、敬長、尊上等等,者是孝道延伸。正是孝親的意識,使得絕大多數炎黃子孫不致成為“六親不認”“無君無父”的宗教狂徒。從這個竟義說,綱常倫理觀念淡化了宗教精神對國民意識滲透。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正是由于在盡孝、盡忠這兩大倫理觀念上有所修正,漢譯佛典甚至偽造《父母恩重經》,闡發(fā)孝道,宣揚忠君,這才獲得民眾的理解,得以順利發(fā)展。

作為社會心理狀況的理論升華,倫理道德學說成為中華學術的首要重心。

倫理型文化積極意義:

1)在中國文化系統(tǒng)里,強調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倫理型文化對包括君主在內的統(tǒng)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約和嚴格要求。這種道德制約在缺乏分權制古代中國,所發(fā)揮的社會調節(jié)功能不可低估。

2)倫理型文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還能鼓舞人們自覺地維護正義,忠于國家民族,抵御外來侵略,保持高風亮節(jié)。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的特點

倫理型是中國文化的總體特征,同時還包括以下的特點

一、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只有中國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xù)發(fā)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xiàn)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xù)力和凝聚力諸方面。

1)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

2)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基礎上善于有機在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

3)中國文化的同化力,是其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xù)力的內在基礎。在被稱為人類原生形態(tài)的“母文化”的各種文化中,唯有中國文化一種,歷經數千年,持續(xù)至今而未曾中斷。表現(xiàn)出無比的延續(xù)力。

中國強健的生命延續(xù)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東亞大陸特殊地理環(huán)境提供了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是其緣由

之一。而中國文化長期以來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經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復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戲劇,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4)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xiàn)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xiàn)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二、重實際求穩(wěn)定的農業(yè)文化心態(tài)

農業(yè)文化——整個文化的物質基礎的主導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經濟軌道上運行的文化。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主體——農民,世世代代,年復一年地從事簡單再生產,成為國家賦役的基本承擔者。這就鑄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農業(yè)型物態(tài)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一格的“實用——經驗理性”,如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重實際而黜玄想的務實精神,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環(huán)與恒久意識的變易觀念,等等。

三、以宗法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由于氏族社會解體極不充分,使氏族社會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識形態(tài)大量積淀下來。另外,由于長期的自然經濟的延續(xù),村社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細胞,而這些村社會又包含家庭宗族志鄰里鄉(xiāng)黨兩大網絡,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了社會,進而構成了國家。這種社會結構給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遷延、流播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在宗法觀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每個人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個人權力顯得不那么重要。正是由于傳統(tǒng)文化重家庭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因而總是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義務和責任,而忽略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樣道德平等意識僅僅成為一種理想,而“法制”在這樣的系統(tǒng)之內也沒有用武之地,這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二重性。

四、尊君重民相反想成的政治文化

形成原因:長期運作于中國農業(yè)自然經濟,是一種少有的商品交換、彼此孤立的經濟。這種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極度分散的社會,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權政治加以統(tǒng)合,以抗御外敵和自然災害,而人格化的統(tǒng)合力量則來自專制君主。因此,國不堪二的尊君傳統(tǒng)乃是農業(yè)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農業(yè)宗法社會的正常運轉,又要仰賴以農民為主體的民眾的安居樂業(yè),如此方能為朝廷提供賦役,保障社會 所需的基本生活資料,社稷國家方得何全,否則便有覆滅崩潰的危險。因此,民為邦本的思起傳統(tǒng)也是農業(yè)宗法社會必然產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一體兩翼。

中國的民本主義與西方的民本主義的區(qū)別

1、?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是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宗教神學相對立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由費爾巴哈提出的“人本主義”,是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把人僅看作一種生物學存在的舊唯物主義哲學觀點。

中國的民本主義植根于尚農、重農的社會心理的深層結構中,它與重農主義相為表里。孟子對民本主義作了系統(tǒng)的發(fā)揮。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同君主專制主義的關系是雙重的。

五、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1、擺脫神學獨斷的原因

1)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樣,在中國的遠古時代,也產生過原始的宗教以及對天命鬼神的絕對崇拜。但在殷周之際,中國人的宗教觀產生了重要的變化,這就是西周開始的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觀念。在西周人的觀念中,從宗法中產生道德,而道德成為維系整個社會的根本紐帶。宗法道德觀念的確立,使神學獨斷的觀念削弱以至被擺脫了

2)與此相反,在印度以及歐洲,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標、人們的行為準則,都是從宗教的神的誡命或啟示而來的。西方及印度文化中,道德來源于宗教神啟,宗教的神是神圣不要侵犯的。

和歐洲、印度文化中的這種神學獨斷相比,中國文化顯示了它的理性的一面。道德從哪兒來。儒道兩家都作了回答。儒家的回答有兩派。孟子認為:道德之善,來源于人的本性。荀子認為,禮義道德來源于后天環(huán)境對人性的陶冶。這種觀點,比孟子更為徹底地擺脫了有神論的道德觀。道家則認為“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又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3)中國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發(fā)展,堅持無神論的觀點,不僅有科學家、思想家,也有文學家、歷史學家,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無神論的文化傳統(tǒng)。如孔子在《論語》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

4)在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有地人類產生、人類文明的起源的看法。例如,廣泛流行于歐美的基督教文化,認為文明世界起源于上帝的創(chuàng)造。因此,在基督教文化中,“創(chuàng)造”一詞中只屬于上帝,而世界的文明來源于上帝的智慧。

與此完全不同的是,在中華民族的觀念中,文明的產生有另外的線索。中國古代關于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的傳說,大體反映了上古時代的中國文明由漁獵到農業(yè)而后又進入更高階段的進程。古代中國人在對于這個進程的理解上,不是依賴于“神”,而是依賴于“人”,不是依賴于超人的力量,而是依賴于探索和勞動。

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先秦就具有擺脫神學獨斷的特點,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未出現(xiàn)象歐洲中世紀基督神學占思想統(tǒng)治地位“黑暗時代”。

六、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中國文化以“人”為核心,它表現(xiàn)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樂以成德、文以載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xiàn)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但是,在對于自然界本身的認識和改造方面,卻受到忽視。

儒家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例如《論語》有關自然知識的材料占有比較豐富的內容。但其內容都是“利用自然知識以說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張,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為目的”。

儒家這種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16、17世紀近在自然科學在西方得到大踏步發(fā)展,而中國去落后了,從文化角度上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人倫而輕自然的傾向,是一個原因。

七、經學優(yōu)先并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經學傳統(tǒng)——是指中國文化長期以儒家經學為主流,有著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形成了獨自的特色。在中國古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論他的學習興趣與研究方向最終怎樣,他首要任務就是學習經書。

而在西方,古希臘文化的發(fā)展雖然還帶有綜合性特點,但是已出現(xiàn)明顯的學科分支,在數學、幾何學、醫(yī)學、物理學、生物學等方面,幾乎都有獨立的發(fā)展。

中國文化的經學傳統(tǒng),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1、首先是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各個方面的廣泛滲透。儒學在漢代后成為官學,在政治力量的推動下,滲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各個領域。不論是史學、哲學、教育、科學、藝術、法律,無一不滲透著經學的影響。

2、在經學的影響下,科學未能充分獨立。經學是一門籠統(tǒng)的學科,即就五經而言,就包含了人文科學及其某些自然科學。例如,孔子就說過,讀詩經,可以增加以鳥獸草木之名的認識。因此可以說,經學本身并不排斥科學,相反,儒學中的理性主義以及某些思辨方法,對自然科學甚至還有啟發(fā)作用。但問題的關鍵是,經學以它自成一套的體系,凌駕于一切知識之上,無形中排斥了科學的獨立。

經學傳統(tǒng)對中國宗教的發(fā)展,也產生著一定影響。在世界諸文化中體系中,宗教都占著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國,宗教的影響相對而言就比較薄弱。從歷史的事實來看,經學傳統(tǒng)對宗教發(fā)展的制約則是顯而易見的原因。由于以儒學為主體的經學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植,佛、道二教始終末能居于中國文化的主導位,中國歷史上也就從未出現(xiàn)過像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居于國教地位的那種情況。


中國文化概論復習提綱(四)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英吉沙县| 华宁县| 犍为县| 丽水市| 昌都县| 长顺县| 石阡县| 东兴市| 遂昌县| 桑日县| 清河县| 永嘉县| 肃宁县| 大名县| 仪征市| 蓬安县| 哈巴河县| 平南县| 梁山县| 遂平县| 积石山| 墨玉县| 松阳县| 浑源县| 东阿县| 尤溪县| 芒康县| 新郑市| 沐川县| 澜沧| 伊吾县| 正镶白旗| 依兰县| 佛教| 临高县| 二手房| 雷波县| 西乡县| 龙川县| 南乐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