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的“小驚喜”:騰龍35mm f2.8 M1:2小微距頭(索尼E口)

讓我“出乎意料”的鏡頭:,Tamron騰龍 FE35mm F2.8 M1:2 OSD 已經(jīng)發(fā)布就讓我眼前一亮并引起興趣:
1.?難得的具備1:2放大倍率的35mm掛機頭,同時價格又很親民。
2.?與騰龍FE全系鏡頭保持高度一致的67mm濾鏡尺寸,節(jié)省了一筆額外的濾鏡開支。
3.?體積小巧,重量輕便(僅210g)。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這個售價穩(wěn)定后注定以1開頭(2000元以下)的鏡頭做工畫質(zhì)會不會妥協(xié)很多?

這就是本篇文章的核心,讓我們來一一解讀,首先是外觀與做工感受:



精簡的設計加上小尺寸光學組讓分量保持在了很低的水平,脖子,肩膀與手腕可以完全減負了。我一開始還不適應這么輕巧的份量,但一出門掃街,立馬就覺得“香”。

斷電后無法手動對焦(電子耦合),對焦速度柔和平緩,算不算閃電般迅猛但應付舉起就拍的抓拍還是不成問題的(務必使用AFC)。
設計合理的遮光罩:無論是否裝載遮光罩,鏡蓋都可以使用,這點要給好評。
實戰(zhàn)重點便是解析度,焦外,色散,首先我要說說實戰(zhàn)中的整體使用感受,那就是很久沒有這么輕松過了……
這鏡頭輕巧得簡直讓我想拆掉L板! 35mm視角加上輕巧的重量讓我有一種“和拿著手機拍差不多自由”的錯覺,這種輕松感徹底激發(fā)了舉起相機拍照的欲望,畢竟“重”就難免“不舉”嘛。這個小家伙一股“have fun,”的味道,好玩又有意思!拆掉機身的L板后甚至讓我隱約有拿著X100F到處亂逛亂拍的錯覺:




也正是在實戰(zhàn)中,我重新評估了內(nèi)收型遮光罩造型的意義:

在不擴大過尺寸的前提下保護前組鏡片防止刮擦,內(nèi)收口造型在拍攝花草時很有用,如果換成蓮花型,我是絕對不敢懟近帖著雜亂花草拍的。 輕巧的重量,保護型遮光罩,1:2微距能力以及機身翻折屏讓我可以單手持機湊近花草,輕松玩高低機位構(gòu)圖:



當然,親民頭不可能滿身優(yōu)點,受限于定價,OSD馬達的扭矩如果應付近攝連續(xù)對焦偶爾會有些吃力,高負載會發(fā)出輕微如同抄豆子般的“噠噠”聲,中遠物距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視頻拍攝用戶在近攝收環(huán)境音時需要注意這點。
親民鏡頭能給出近攝究竟是不是噱頭?
讓我們一窺究竟:



表現(xiàn)讓我刮目相看,解析力真的不錯,這個表現(xiàn)很難與它的售價聯(lián)系起來。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焦外與色散:





相信大家已能了解它的“內(nèi)在功力”了,這樣的泛用性,畫質(zhì)與售價(尤其是穩(wěn)定后大概率1字開頭),至少對我來說,我很難不產(chǎn)生好感。難得一枚并不起眼的親民頭,在內(nèi)里卻一點都不遷就。
相比其他貴價鏡頭,這款能靠近懟的Tamron 35mm f2.8真的好玩,輕便與不心疼的心態(tài)讓實拍也變得更有意思(無負擔的隨性與奔放):






騰龍的親民思路乍看起來似乎有些清奇,但細想后發(fā)現(xiàn)真的有跡可循,用塑料與簡潔的外觀設計對品質(zhì)OK,有特性的光學方案封裝,配合中扭矩馬達,用低價推入市場。 針對的更多是市場中對價格敏感,例如在用A7II或以下級別機身的用戶,他們很可能用了大幾千元買了套機,想在某個焦段用盡可能低的成本補強一下。
我喜歡這個方案的很大原因就是在壓低售價的同時,并沒有妥協(xié)掉內(nèi)在品質(zhì),并且在好玩的地方堅持別具一格。 看吧,等價位穩(wěn)定后它有成為套頭補充爆款的潛力。
縱觀市場,日系廠有“低價高質(zhì)”思路的品牌極少,主攻空白區(qū)域會吸引不少囊中羞澀的潛在用戶,即使預算充足,選擇豐富也是一種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