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來!漢碩簡答現(xiàn)漢+文化+跨文化簡答題10題!
01為什么只能說“女強人、女黨員”,而不能說“男強人、男黨員”?
(北京語言大學)
答:
語言符號是由形式和意義組成的,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是由使用它的人們約定俗成的,任何人不能違背這種規(guī)則,不然就無法進行交際,比如英語中說人類用man,不用women。
成對的兩個反義詞之間的語義范圍、使用頻率往往不相等,這就是反義詞的不平衡現(xiàn)象。例如重——輕,一般提問題時問“重不重?”如“這杠鈴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180kg”,也可以是“輕,才120kg”。一般情況下不問“輕不輕?”只是在已知為輕時或希望它為輕時,才問“這杠鈴輕不輕?”回答只能是“輕,120kg”,不能說“重,180kg?!钡卮鹂烧f“不輕,180kg”。一般只能問“有多重?”只在已知為輕時說“有多輕?”但陳述句只說“有180kg重?!薄坝?20kg重?!辈荒苷f“有120kg輕。”“女強人——男強人”,“女黨員——男黨員”也是如此。
現(xiàn)代漢語中“強人”指才能出眾、成就顯赫的人,因此有褒義色彩。同時它又特指商業(yè)等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并帶有一定的行業(yè)色彩。但是在古代或近代漢語中“強人”的意思是“強盜”,直到現(xiàn)在用“強人”指男性時依然容易跟“強盜”產(chǎn)生聯(lián)系?!芭畯娙恕眲t是一個新起的詞,不容易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
從現(xiàn)代漢語的構詞規(guī)律來看,指人的名詞中指男性時,習慣上不在前面加“男”,如不說“男警察”,所以也排斥說成“男強人”、“男黨員”。?
【解析】可以從語言屬于交際工具,是由人們約定俗成這一方面回答;也可以從構詞規(guī)律、詞義不平衡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
?
02
劃分詞類的主要標準是什么?為什么?試舉實例進行說明。
(南開大學)
案
答:?????????
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的分類,劃分此類的目的在于說明語句的結構規(guī)律和各類詞的用法。
分類的依據(jù)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tài)和意義,漢語主要是語法功能。
(1)詞的語法功能(分布功能):
①詞在語句里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
②實詞與另一類實詞的組合能力。
③虛詞依附實詞和短語的能力。
(2)詞的形態(tài):?????
①構形形態(tài)(重疊)
②構詞形態(tài)(加詞綴)
(3)詞的意義:這里指語法上同類詞的概括意義或意義類別。
(4)現(xiàn)代漢語詞語可劃分為十二種詞類,其中實詞、虛詞各占六類,分別是:
①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數(shù)詞、副詞、量詞、代詞、嘆詞、擬聲詞。
②虛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解析】不同詞類可適當造句舉例說明。
?
?
03
現(xiàn)在有很多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創(chuàng)新。有一類是“金磚”、“大數(shù)據(jù)”等,有一類是“舊瓶裝新酒”、“打醬油”等,你認為后者屬于新造詞嗎?為什么?
(西北大學)
答:
我認為這些詞不屬于新造詞?,F(xiàn)代詞匯中很多詞都是多義詞,這些意義中有些是通過賦予新的意義產(chǎn)生的,有些是通過詞義的演變和延伸形成的,新造詞應該從詞語的意義到形式都是全新的,而“金磚”、“大數(shù)據(jù)”、“打醬油”這些詞再進來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他們的形式是由來已久的。所以,我認為上述詞語不是新造詞,而是舊詞新意。
【出處】黃伯榮 第六版《現(xiàn)代漢語》 上冊第254頁。
?
?
04
如何理解“很中國,很紳士,非常專業(yè)”的用法。
(中國海洋大學)
答:
這是一種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的現(xiàn)象,“很紳士”、“很中國”、“非常專業(yè)”這類名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此類名詞的語義中,都包含一種描述性語義特征,例如“很紳士”中的“紳士”一詞就有“有禮貌、有風度、尊重女性”等語義特征。往往是由于現(xiàn)實中缺少該形容詞的代替詞而在交流中出于經(jīng)濟性原則形成的。
?
?
05
有人說普通話的變調規(guī)律是兩個上聲字相近,前字變陽平。請結合語音學概念,說明這種說法的錯誤。
(2018中國人民大學)
答:
一般情況下,兩個上聲緊相連,前一個調值從214變成35,與陽平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由上聲變讀輕聲的音節(jié)前頭,則有兩種不同的變調:(1)214﹢輕聲→35﹢輕聲:捧起 ?想起 ?等等 ?講講 ?哪里 ?晌午 ?小姐 ?老鼠(2)214﹢輕聲→21﹢輕聲:姐姐 ?奶奶 ?嫂子 ?毯子 ?耳朵 ?馬虎 ?癢癢 ?指甲
【解析】見黃廖版《現(xiàn)代漢語》第六版下冊第83頁。
?
?
445中國文化簡答題
01
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史,以及舉例說說什么是六書。
(上海大學)
答:
漢字的起源,最早應該是原始社會的圖畫和象形符號。漢字的演變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書,由篆書到隸書,然后才是現(xiàn)在使用的行書和楷書。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商統(tǒng)治者占卜祭祀時的祝辭。金文是指西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青銅器以鐘和鼎為主,所以金文又叫鐘鼎文。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和籀文為代表,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整理、簡化而成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秦代篆隸并用,小篆是官方運用的標準字體,用于比較隆重的場合;秦隸是下級人員用于日常書寫的輔助性字體。漢字由篆書演變?yōu)殡`書這一過程叫做隸變。這是中國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漢字自此由象形的古文字轉變?yōu)椴幌笮蔚慕裎淖?。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漢隸是漢代通行的字體。漢代形成了隸書盛行,諸體皆備的局面。漢末產(chǎn)生了草書和行書,到魏晉時期,鐘繇完成楷書的定型化??傮w來說,中國漢字發(fā)展總體趨勢是由繁到簡?,F(xiàn)今以楷書為國家通用的標準字體,行書是楷書的輔助性字體,在日常書寫中較多采用。
東漢許慎總結前人的成就,寫成《說文解字》一書,系統(tǒng)地分析了漢字的六種結構,學術是稱之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其中前四種為造字法,后四種為用字法。以下分別舉例說明:(1)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2)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3)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4)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
?
?
02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什么?
(中央民族大學)? ?
答:?????
首先,它的傳播影響了中國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間的融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回族人口已經(jīng)超過一千萬,在全國所有民族中占據(jù)第三位。他們與漢族雜居,使用漢語言文字,與漢文化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但又保持了伊斯蘭教的許多習俗,并因普遍信仰伊斯蘭教而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了一定的文化聯(lián)系,在全國各民族大團結中起著特殊作用。
其次是隨著阿拉伯人的東來和伊斯蘭教的傳入,阿拉伯文化也進入中國,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歷法、數(shù)學、醫(yī)學等等,都對中國的科技發(fā)生過重要的影響。如回回歷,從元末到清初沿用達四百余年,實際上它是阿拉伯地區(qū)使用的太陽歷,專供農(nóng)民耕地之用。元代采用以后,對中國歷法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再次,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地區(qū)地處歐亞大陸之間,是東西方商業(yè)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國的造紙術、煉丹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等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由阿拉伯商人帶回阿拉伯,然后才傳到歐洲。這些交流活動,雖然都是由商人進行的,但也同伊斯蘭教的流傳有關。這種文化交流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內涵。
【解析】見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155頁。? ? ?
?
?
03
今天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有哪些現(xiàn)實需要?
(山東師范大學)??
答:
首先是世界人民的需要;如今的世界,已經(jīng)進入了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獨自發(fā)展。因此我們說,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現(xiàn)在的世界尤其需要中國。如果說20世紀以前,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探秘的心理,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就與自身發(fā)展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然而,我們并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有點像蘇東坡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養(yǎng)育我們的母體文化,我們多數(shù)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年輕一代恐怕了解得更少。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的指導下,曾以《中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國度》一書,簡明通俗地介紹了中國一百個“世界第一”,并且在該書序言中指出,“現(xiàn)代世界”賴以生存的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能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其次是文化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中國文化能延續(xù)到今天,是歷代中國人繼承和發(fā)展的結果。它在未來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依然要依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在當前時代,中國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面臨國際,國內兩種形勢的挑戰(zhàn)。為了實現(xiàn)美好的未來發(fā)展目標,我們在同外來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地吸取精華,抵制糟粕,進行有益的文化揚棄。
第三是個人提高素養(yǎng)的需要。作為中國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這種了解和學習,并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精通“國學”,都要遍讀孔孟老莊著作,我們可以有選擇的進行閱讀,從中國的文化寶庫中西區(qū)營養(yǎng),熏陶人格,努力把塑造成既保有民族傳統(tǒng),又符合現(xiàn)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5-9頁。
【解析】結合課本并總結成自己的語言,或者在此三點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述。可結合時政,比如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G20峰會等等。400字左右。
?
?
445引論、跨文化簡答題
01
根據(jù)教學過程的安排可分為哪些教學方法?有人說第二語言教學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學科都要深,你怎么看?
(北京語言大學)
答:
根據(jù)教學過程的安排,可分為以下四種:
(1)傳授式。即在教師主導下系統(tǒng)地傳授書本知識的模式。如以夸美紐斯為代表的“觀察——記憶——理解——練習”過程,以及后來有所補充改進的各種模式。這是傳統(tǒng)的模式,也是迄今影響最大的一種模式,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從教師和書本獲得間接經(jīng)驗的根本特點,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使學生快捷地獲得前人積累的知識。缺點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滿堂灌的弊病,忽視學生主動性。
(2)活動式。即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通過活動自已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模式?;顒邮揭詫嵱弥髁x教育家杜威的“設計教學法”模式為代表。該模式強調通過活動單元在學生自己的有計劃的活動中進行教育,是對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傳授書本知識的否定?;顒邮降闹笇枷胧菑娬{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中心。但它混淆了學生的學習與科學研究的區(qū)別,有很大的片面性。
(3)發(fā)現(xiàn)式。即主張學生學習最新的、系統(tǒng)的,有嚴密邏輯結構的科學知識,同時又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發(fā)現(xiàn)知識,總結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式以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論”和“發(fā)現(xiàn)學習論"理論為代表,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基本結構,同時又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為:明確結構,掌握課題,提供資料—建立假說,推測答案—驗證—做出結論。
(4)發(fā)展式。與前三派不同,認為教學過程不只是培養(yǎng)智力的過程,而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以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贊科夫“一般發(fā)展”的教學論思想為代表,這種觀點突破了把教學過程僅僅局限于智育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強調德智體美的全面教育與培養(yǎng)。
????第二語言教學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學科都要深,我認為是正確的。
????對外漢語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好語言,語言教學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內容,也必須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學,但文化因素的教學必須為語言教學服務。語言教學也不同于語言學的教學。語言是交際工具,教語言就是要讓學習者掌握這個交際工具,培養(yǎng)他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這一性質使對外漢語教學不同于第一語言教學。不論是小學或中學的語文教學,都是在學生已經(jīng)較好地掌握了母語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有了用母語熟練地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而第二語言教學則往往是從零起點開始,學習者對目的語不但沒有聽說讀寫的能力,甚至從未接觸過,需要從發(fā)音,說話學起。因此基礎階段的教學對他們來說顯得特別重要,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點階段。為了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盡快達到初步掌握這種目的語的目的,第二語言教學就必然帶有短期、速成集中、強化的特點,就必須強調所傳授的知識要轉化為技能并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根本目標。
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一方面受到第二語言教學普遍規(guī)律的制約,同時漢語教學又有本身的特殊規(guī)律,漢語屬漢藏語系,與世界上很多語言的譜系關系都比較遠,對大多數(shù)外國學習者來說是一種陌生的語言,是“真正的外語”。
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這就不同于對我國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不同之處在于國內各少數(shù)民族同在于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創(chuàng)造并沐浴著中華文化,在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中由于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難就要小得多。而外國學生來自世界各國,各國之間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就造成了對漢語的理解學習和運用中的障礙,甚至產(chǎn)生文化沖突。因此與語言交際緊密相關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第二語言教學除了在理論上側重從學習者的內部機制探討第二語言是如何習得以外,主要還包括三個方面:
A.對語言習得過程和學習者語言特征的研究,如對比分析、偏誤分析、運用分析和話語分析。
??? B.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個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學習者生理、認知和情感等方面。
??? C.對語言習得外部因素,即語言習得環(huán)境的研究,包括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
第二語言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以學生活動為主而教師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因此教學方法對第二語言又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語言教學不僅要求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也強調方法的程序性。因此,第二語言教學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學科都要深。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00??
?
?
02
說說你對對比分析假說的看法。
(上海大學)
答:
對比分析假說是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為主義盛行時期提出的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的獲得也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形成習慣的結果。但與第一語言習得不同的是,在習得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已經(jīng)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語言的習慣,因此就存在第一語言的遷移問題。遷移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習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態(tài)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技能的影響。這種影響有的起積極、促進作用,叫正遷移。有的起消極、阻礙的作用,叫負遷移。拉多認為,第二語言與第一語言相似的成分容易學,不同的成分則難學。也就是說,兩種語言結構特征相同之處產(chǎn)生正遷移,兩種語言的差異產(chǎn)生負遷移。負遷移造成第二語言習得的困難和學生的錯誤,這就是對比分析假說。這一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來自第一語言的干擾,需要通過對比兩種語言結構的異同來預測第二語言習得的難點和易產(chǎn)生的錯誤,以便在教學中采用強化手段突出這些重點和難點,克服母語干擾并建立新的語言習慣。
對比分析假說對第二語言習得的解釋完全是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強化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聽說法、視聽法等重要的第二語言教學法,特別是句型替換操練的理論基礎,對第二語言教學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只強調學習者通過刺激反應被動地養(yǎng)成一定的語言習慣,否認學習者語言習得的認知過程,忽視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是行為主義理論的根本缺陷。它不能全面解釋第一語言的習得,也同樣不能完全解釋第一語言的習得,也同樣不能完全解釋第二語言的習得。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9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