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島咖啡是怎么沒落的?
大家好,我是小末。
如果說,兒時有什么曾驚艷過我的存在,那「上島咖啡」必然榜上有名。
那會我離開生活的四五線小城市,去到一線城市的舅舅家生活,就曾看到過一家上島咖啡。

類似這樣↑
歐式裝潢和招牌看著就很亮眼,聽說里頭吃的還是正宗西餐,牛排意面很好吃。
可是沒想到,再一次聽說「上島咖啡」,卻已物是人非。

曾經(jīng)的西餐天花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式快餐.上島”。
試問一句,在高檔咖啡廳里出現(xiàn)「五香牛腩飯」是種什么體驗?

不知道咖啡廳的疙瘩湯和毛血旺正不正宗(狗頭)

這白盤的鹵鴨翅鴨掌,看著有點格格不入,還是放塑料盒妥當。

圖源:@涼山美食推薦
在一堆中式美食中,突然出現(xiàn)一盤意面,一山容二虎,有點怪。

圖源:@橘科動物
除了菜系的改變,菜單的量也加了,像大雜燴一樣。
網(wǎng)友戲稱:“ 這大概是我見過的全世界菜單頁數(shù)最多的店了?!?/p>

設施方面,主打高大上的上島咖啡也變了味。
開設出了棋牌室等 “?接地氣 ”的設施,直接將上島咖啡拉下神壇。

在時代的沉浮下,上島咖啡早已沒了當初的傲氣。
菜品開始根據(jù)本地特色進行改編,成了常見的連鎖餐飲店,原先的咖啡西餐則變成了附屬。
看到這,也許有人想問,曾經(jīng)富麗堂皇的上島咖啡怎么了?

要知道,在許多70,80,甚至是90后的心里,上島咖啡如同白月光一般的存在。

「上島咖啡」是日本品牌,由商人陳文敏于1968年引進臺灣。
彼時的臺灣咖啡市場空白,但由于上島咖啡定位及消費較高。
截止1997年,臺灣上島咖啡 不過開了20多家連鎖店。

1997年,不死心的陳文敏將目光投入大陸市場。
奈何囊中羞澀,陳文敏選擇股東合伙的方式開店。
憑借著20多年的開店經(jīng)驗,陳文敏很快找到了7位股東,在大陸把上島咖啡開起來了。

咖啡+西餐的模式,加上西方舶來品的名號,讓上島咖啡以 “ 奢侈 ”的形象在市場炸開,很快便吸引來了眾多顧客。
圓拱形的門面設計,柔軟寬敞的沙發(fā)座椅,硬皮菜單和白色的咖啡杯,滿足了小孩子及大人對于 “?上流社會?”的想象。

店內(nèi)的裝飾也十分講究。
昂貴的水晶吊燈,在頂上溫柔照拂,格調(diào)與情懷瞬間撞了個滿懷。

隨著上島咖啡知名度及品牌的發(fā)展,眾多加盟商紛紛加入。
不到10年,上島咖啡門店擴張至3000家。
然而沒多久,上島咖啡就急轉(zhuǎn)直下,早早出現(xiàn)沒落的態(tài)勢。
而上島咖啡衰落的原因,也早已有跡可循 。
首先,是股東內(nèi)訌。
上島咖啡是合伙制生意,合伙的生意難做,尤其在利益分配面前。
上島咖啡越能賺錢,股東關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就越來越大。

2005年,杭州上島狀告上海上島商標侵權(quán),上島咖啡的內(nèi)部日漸瓦解。
最后,上海上島咖啡敗訴,上海上島咖啡旗下的加盟店面臨要么關店,要么投靠杭州上島咖啡的困境。
結(jié)果大批上海上島咖啡加盟店倒閉,極大地影響了上島咖啡的影響力和聲譽。

另一方面,上島咖啡的加盟模式也飽受加盟商詬病。
它的加盟模式,有點類似南極人的“掛牌”操作。
交完錢后,除了第一批選材需要從總店入手,后期的店鋪選址裝修,咖啡豆等物料的進購都不受限制。
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不同的上島咖啡加盟店,裝修和產(chǎn)品質(zhì)量參差不齊,品牌聲譽大打折扣?↓

這倆看著就不像一伙的
更讓人詬病的一點是,上島咖啡的會員卡不能各個門店通用,在哪開只能在哪用。
這背后,是“放養(yǎng)”制度下的加盟分店各自推出了專屬儲存卡。
不知情的顧客購買后,店一旦倒閉,儲存卡就像某共享單車會員一樣爛尾。
對此,上島咖啡官網(wǎng)表示:本公司概不負責:)


此外,圍繞上島咖啡的還有一個字:貴。
據(jù)說,曾有顧客在上島咖啡店內(nèi)點了售價98元的人參烏龍茶,覺得茶水味道差,結(jié)果同店員反映時,店員表示:
“?這是為經(jīng)濟困難者準備?!?/strong>言語中盡是譏諷之意。

放任式的加盟方式,昂貴的菜品,其背后的隱患顯而易見。
加盟商不是隨意開店破壞品牌名聲,就是沒有總部的支持引導而無以為繼。
原上島咖啡梅市口店選擇退出加盟,改為自營,重新命名為“伴島咖啡”。

認栽改名的加盟商不僅這一家,可見在加盟這件事上,上島咖啡的操作不僅不得人心,反倒是寒了加盟商的心。
加之股東輿論影響,上島咖啡的品牌聲譽因此一落千丈。

上島咖啡創(chuàng)始人之一開的兩岸咖啡
最后一方面,則是來自競爭對手的沖擊太大了。
在上島咖啡內(nèi)訌之際,星巴克等對手品牌開始攻城略地。
久而久之,對手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上島咖啡也逐漸被擠壓出主流市場,成為附庸。


在2020年中國現(xiàn)磨咖啡品牌市場份額占比數(shù)據(jù)中,上島咖啡所占比重僅有1.4%,后來者居上的星巴克則是36.4%。
這差距,讓我想起那句話: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bushi)

圖源:華經(jīng)情報網(wǎng)
就這樣,上島咖啡的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倘若上島咖啡在品牌出道之初專注自身產(chǎn)品品質(zhì),分店開正規(guī)點,股東分權(quán)分利再嚴格點。
如今也許還能和星巴克瑞幸等分庭抗禮一波。
可惜,沒有如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