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前養(yǎng)性,七歲后養(yǎng)志
七歲前養(yǎng)性,七歲后養(yǎng)志
2022-08-27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報道,美國的一所大學研究了很多人做了一個7年機會的社會報告:說是每個人的機會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平均下來往往7年一次,前幾次基本上把握不住,后幾次基本沒用,重要的也就是中間的那四五次,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我看到的時候,突然想到小時候看的一本書,里面說了中國古代的一些道理,其中一條就是:七歲前養(yǎng)性,七歲后養(yǎng)志!
不管怎么說,都算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特別是這個七的年限,畢竟一周是七天。在以前的時候,我說過中國古代的一、三、九,看來每個數(shù)字都有它被人類所賦予的意義所在。

在古代,我們常說三歲看老,其實看的就是這個“性”。前幾天我剛說過招聘的時候,應該注重“性”而淡化“技”,畢竟你可以很容易的教會一個人技能,特別是一個有良“性”的人,就更加如此了,但你很難讓一個不好的人變成好人。
三歲看老看的這個“性”,在古代很受重視,所以就有了一大堆的規(guī)矩,在七歲前就讓你知道并學習,在之后也就是強化的過程,所以古人小時候獲得者并不愉快,畢竟規(guī)矩太多,或許如此,所以有時候我們看書會感覺很多古人小孩很死板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七歲前的原因。
而七歲后呢?養(yǎng)的是志氣,其實在我看到那個社會調研的時候,我修改了這里面的一些東西,我把它分成了兩段,一段是7-14歲,為養(yǎng)志氣階段,14-21歲,為養(yǎng)知識階段,其實還有21-28歲,為養(yǎng)智慧的過程。

我這樣說的時候,大家肯定很奇怪,逼近古代的一些小孩子四五歲就開始讀書了,不是應該養(yǎng)智慧的階段更早嗎?其實不然,首先第一點,四五歲開始讀的很多書,大部分都是養(yǎng)性的,其次就是,他們那個時候僅僅是死記硬背而已。我以前寫過一篇關于我對于教育的看法,其中一個我特別不理解的點就在于:我們什么都不清楚的時候,寫未來的規(guī)劃。記得當年我寫的時候我都懵了,因為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去寫。就像是我很不理解為什么我們小時候要考四大名著的原因所在。一本本那么經(jīng)典的書,到最后變成了一個死記硬背的東西,摔孩子的是誰,倒拔垂楊柳的是誰等等,導致孩子們一說四大名著就是我都讀過了,你是真的讀過了嗎,你理解嗎?

古人看書要求的是死記硬背,因為那個時候記性好,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詩詞其實都是那個時候被背誦下來的,就是因為那段時間記憶力好,等都被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講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
1-14歲都可以說是死記硬背,14-21歲時理解的過程,21-28歲,就是融會貫通的過程,所以我們看古人的一些年齡,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時間段內的歷程,其實說白了,就是讓你在該懂的時候懂一些自己要懂的,這個才是所謂的八股取士,如果僅僅只是死記硬背,那么你認為為什么古代那么多的科舉才有那么幾個狀元?
他們都是人中龍鳳,有死記硬背的八股文,只是他們和人中龍鳳還差別較大……
————完————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
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
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