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服裝種類和清代后宮妃嬪服飾要求及規(guī)定(吉服 )

吉服:彩服”、 “花衣”,主要用于重大吉慶節(jié)日、筵宴,以及祭祀主體活動前后的“序幕”與“尾聲”階段。
皇后吉服包括:吉服冠、八團有水龍褂、八團無水龍褂、正行龍式龍袍、八團有水龍袍和八團無水龍袍。除用于重大吉慶及時令節(jié)日外,還可用于皇后先蠶壇躬桑、獻繭儀式。
在這些場合中,帝后龍袍會與袞服或龍褂配套穿,有時也會單件使用。在人們的印象中,吉服就是明黃色加彩云金龍,其實不然。所謂花衣或彩服,是指這些服裝會根據(jù)不同時令節(jié)日里花衣期的不同需要,隨時變換衣服的紋樣或色彩。有時,帝后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定制其喜歡的龍袍顏色來享用。如:香色、醬色、紅色、米黃、藕荷、藍色、綠色、雪青等二十多色。而紋樣也會將由原來的龍紋裝飾成為:壽字、漢瓦、團花、喜相逢、五谷豐登、暗八仙以及大婚所用的龍鳳同合等紋樣。
清代早期的帝后吉服,除男女形制的不同外,其紋樣完全相同.都是八團龍袍套穿八團龍褂。隨著服飾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八團紋樣最終讓位于女性,成為清代后妃的專有紋樣。在清代冠服制度中,皇帝龍袍雖然屬于吉服,但它卻具有禮服和吉服的雙重作用。即:吉禮(祭祀)與嘉禮(吉慶)的屬性。特別是一些由皇帝主持的重大典禮、祭祀場合,龍袍與朝袍往往是同時套穿的。皇帝在祭祀地壇、天壇等處前一日,會在中和殿或太和殿前,穿明黃色或藍色龍袍閱視祝版,以祈求次日祭祀儀式的順利。
吉服褂于吉服袍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吉服褂是套在吉服袍外面或單穿的一種圓領(lǐng)、對襟、平袖緊身窄袖的禮褂。由于穿戴人的身份、地位之不同,制度亦不同?;侍蟆⒒屎蟮募?,其制度皆為兩種,其余人員的吉服褂,制度均為一種。補子,有八團、四團、兩團不等。吉服褂領(lǐng)對襟,平口袖,四開裾。多用緙絲團紋于江崖海水紋。
而吉服袍的別名叫龍袍,清代宮廷龍袍只有皇帝,皇后,貴妃,妃,嬪,皇太后,皇太子,皇太子妃可穿戴。吉服袍為圓領(lǐng),大襟,馬蹄袖,四開襟,長袍。



穿吉服一般佩戴吉服冠或鈿子;
吉服冠;清宮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的吉服冠,為圓形攢頂式,上綴紅色絲絨捻成的朱緯,散垂蓋住帽頂,帽沿上翻并鑲熏貂皮,頂子用東珠鑲飾,根據(jù)位份后掛五行二就或三行二就。

鈿子;鈿子是清代中期后旗人婦女的特色頭飾,鈿子上配以各色稱為“鈿花”的飾件,這些飾件可以拆卸,能夠根據(jù)風(fēng)尚流行進行更換。鈿子一般在穿吉服、常服時佩戴。上面嵌有金花,點翠,寶石,以及多種名貴珠寶。分兩種, 一種為實用鈿,用來固定頭發(fā),無各種珠寶,一種為裝飾鈿,鑲嵌鈿花,鈿花上有各種珠寶,具有裝飾性,同時也是一種地位高低的體現(xiàn) 。鈿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長綢條,另一種為編制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