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題集
第一章 緒論
[A1型題]
1 人體生理學的任務是闡明人體
A 細胞的生命現(xiàn)象
B 器官的功能活動
C 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D 體內的物理化學變化
E正常的生命活動及其規(guī)律
2 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特征是
A 物質代謝
B 新陳代謝
C 適應性
D 應激性
E自控調節(jié)
3 自身調節(jié)指組織、細胞在不依賴于神經或體液調節(jié)的情況下對刺激所產生的
A 適應性反應
B旁分泌反應
C 穩(wěn)態(tài)反應
D 非自控調節(jié)
E 前饋調節(jié)
4 以下哪項是由負反饋調節(jié)的生理過程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壓反射
D 小腸運動
E 血液凝固
5 體內哪種物質是不直接傳遞信息的
A 神經遞質
B 調制物
C 內分泌激素
D 旁分泌物質
E 局部體液因素
6 內環(huán)境是指
A 細胞外液
B 細胞內液
C 血液
D 體液
E 組織液
7 能比較迅速反映內環(huán)境變動狀況的體液是
A 腦脊液
B 血漿
C 尿液
D 淋巴液
E 細胞內液
8 在自動控制系統(tǒng)中,從受控部分發(fā)出到達控部分的信息稱為
A 偏差信息
B 干擾信息
C 控制信息
D 反饋信息
E 自控信息
[A2型題]
9 家兔,雄性,體重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劑量1g/kg。切開腹壁找到膀胱,
兩側輸尿管扦管,收集尿液觀察影響尿生成的因素。這種實驗方法屬于
A 整體實驗
B 離體實驗
C 在體慢性實驗
D 在體急性實驗
E 生理實驗
10 人體對外環(huán)境變化產生適應性反應是依賴體內的調節(jié)機制而實現(xiàn)的。其中,神經調節(jié)的特點是:
A 作用迅速、精確、短暫
B 作用緩慢、廣泛、持久
C 有負反饋
D 有生物節(jié)律
E 有前瞻性
[B1型題]
題11-13
A 整體水平 B 局部水平 C 組織水平 D 細胞、分子水平 E 器官、系統(tǒng)水平
11 揭示細胞膜的物質跨膜轉運機制,屬于那類研究
12 探索神經軸突動作電位形成的離子機制,屬于那類研究
13 闡明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機制,屬于那類研究
題14-16
A 神經調節(jié)
B 體液調節(jié)
C 自身調節(jié)
D 負反饋調節(jié)
E 前饋調節(jié)
14 運動員進入比賽場地,心血管、呼吸活動便開始增強,屬于
15 平均動脈壓在一范圍內升降,腦血管口徑產生適應性改變以
保持腦血流量相對恒定,屬于
16 內環(huán)境理化性質保持相對恒定,屬于
試題答案
1.E 2.B 3.A 4.C 5.B 6.A 7.B 8.D 9.D 10.A 11.D 12.D 13.E 14.E 15.C 16.D
第二章 細胞
單項選擇題
1 細胞膜的熱力學穩(wěn)定性主要由于
A 分子間電荷吸引 B 分子間共價鍵 C 蛋白質的粘合
D脂質分子的雙嗜性 E 糖鍵的作用
2 載體中介的易化擴散產生飽和現(xiàn)象的機理是
A跨膜梯度降低 B 載體數(shù)量減少 C 能量不夠
D載體數(shù)量所致的轉運極限 E 疲勞
3 鈉泵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
A維持細胞內高鉀 B防止細胞腫脹 C建立勢能儲備
D消耗多余的ATP E 維持細胞外高鈣
4 單個細胞的動作電位波形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是
A 刺激強度不夠 B 刺激頻率不夠 C 不應期
D 細胞興奮性過高 E 離子分布恢復不完全
5 組織處于絕對不應期,其興奮性
A 為零 B高于正常 C低于正常
D.無限大 E.正常
6 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幅值取決于
A.刺激強度 B.刺激持續(xù)時間 C. K+和Na+的平衡電位
D.閾電位水平 E.興奮性高低
7與靜息電位值的大小無關的
A.膜內外離子濃度差 B.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
C.膜的表面積 D.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
E.膜對蛋白質等負離子的通透性
8 骨骼肌細胞外液中鈉離子濃度降低使
A.靜息電位增大 B.動作電位幅度變小
C.去極化加速 D.膜電位降低
E.復極化加速
9.動作電位的超射值接近于
A.鈉離子平衡電位 B.鉀離子平衡電位
C.鈉離子平衡電位與鉀離子平衡電位的代數(shù)和
D.鈉離子平衡電位與鉀離子平衡電位的絕對值之差
E.鋒電位減去后電位
10.在局部興奮中,不應期不明顯的原因是
A.激活的鈉離子通道數(shù)量少,失活也少
B.與動作電位中的鈉離子通道性質不同
C.閾下刺激的后作用時間短
D.沒有鈉離子通道的再生性開放機制
E.鉀離子通道開放
11.運動終板膜上的受體是
A.M受體 B.N1受體 C.N2受體
D.β受體 E.α受體
12.神經沖動編碼信息于
A.鋒電位幅度 B.動作電位時程 C.鋒電位傳導速度
D.動作電位頻率 E.鋒電位傳導距離
13.終板膜上與終板電位產生有關的離子通道是
A.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
B.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
C.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
D.化學門控非特異性鎂通道
E.化學門控鈉離子和鉀離子通道
參考答案:
1D 2 D 3 C 4 C 5 A 6 C 7 C 8 B 9 A 10 A 11 C 12 D 13 E
第三章 血液
〔A1型題〕
1 血漿膠體滲透壓的生理作用是
A 調節(jié)血管內外水的交換
B 調節(jié)細胞內外水的交換
C 維持細胞正常體積
D 維持細胞正常形態(tài)
E 決定血漿總滲透壓
2 下列哪項為等張溶液
A 0.85%NaCl溶液
B 10%葡萄糖溶液
C 1.9%尿素溶液
D 20%甘露醇溶液
E 0.85%葡萄糖溶液
3 全血的比重主要決定于
A 血漿蛋白含量
B 滲透壓的高低
C 紅細胞數(shù)量
D 白細胞數(shù)量
E NaCl的濃度
4 全血的粘滯性主要取決于
A 血漿蛋白含量
B 紅細胞數(shù)量
C 白細胞數(shù)量
D 紅細胞的疊連
E NaCl的濃度
5 組織液與血漿成分的主要區(qū)別是組織液內
A 不含血細胞
B 蛋白含量低
C Na+含量高
D K+含量高
E Cl-含量高
6 血清與血漿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血清缺乏
A 纖維蛋白
B 纖維蛋白原
C 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E Ca2+
7 紅細胞的變形能力的大小取決于紅細胞的
A 體積
B 表面積
C 數(shù)量
D 比重
E 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
8 紅細胞沉降率的大小取決于紅細胞的
A 體積
B 表面積
C 數(shù)量
D 比重
E 疊連
9 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紅細胞
A 變形性增大
B 滲透脆性增大
C 懸浮穩(wěn)定性增大
D 血沉降率降低
E 血紅蛋白含量增大
10 自我復制能力最強的細胞是
A 造血干細胞
B 定向組細胞
C 前體細胞
D 網織紅細胞
E 淋巴細胞
11 調節(jié)紅細胞生成的主要體液因素是
A 雄激素
B 雌激素
C 甲狀腺激素
* D 促紅細胞生成素
E 生長激素
12 紅細胞在血管外破壞的主要場所是
A 腎、肝
B 脾、肝
C 腎、脾
D 胸腺、骨髓
E 骨髓、淋巴結
13 血液凝固的發(fā)生是由于
A 纖維蛋白溶解
B 纖維蛋白的激活
* C 纖維蛋白原變?yōu)槔w維蛋白
D 血小板聚集與紅細胞疊連
E 因子Ⅷ的激活
14 血液凝固的內源性激活途徑與外源性激活途徑的主要差別在于
* A 因子X的激活過程
B 凝血酶激活過程
C 纖維蛋白形成過程
D 有無血小板參與
E 有無Ca2+參與
15 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是
* A 因子Ⅻ
B 因子Ⅱ
C 因子Ⅹ
D 因子Ⅶ
E 因子Ⅰ
16 肝素抗凝的主要機制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C 促進纖維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強抗凝血酶Ⅲ活性
E 抑制血小板聚集
17 纖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 因子Ⅴ
B 因子Ⅱa
C 因子Ⅻ
D 因子Ⅰ和Ⅰa
E 因子Ⅳ
18 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是
A 因子Ⅰ
B 因子Ⅱ
C 因子Ⅲ
D 因子Ⅶ
E 因子X
19 在凝血過程中將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 因子Ⅱa
B 因子Ⅲ
C 因子Ⅳ
D 因子XⅡa
E 因子XⅢa
20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 加速因子Ⅶ復合物的形成
B 加速凝血酶原酶復合物的形成
C 使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
D 激活因子Ⅻ
E 促進血小板聚集
21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 磷脂酶A2
B 環(huán)氧合酶
C 血栓素合成酶
D 前列環(huán)素合成酶
E 過氧化酶
22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質是
A ADP
B TXA2
C PGI2
D 膠原
E 凝血酶
23 血管損傷后止血栓能正確定位于損傷部位有賴于血小板 的哪項特性
* A 粘附
B 聚集
C 收縮
D 吸附
E 釋放
24 血凝塊的回縮是由于
A 纖維蛋白收縮
B 紅細胞疊連
C 白細胞變形
D 血小板收縮蛋白收縮
E 紅細胞破裂
25 O型血的紅細胞膜上含有
A A抗原
B B抗原
C O抗原
D H抗原
E C抗原
26 Rh陽性是指紅細胞膜上含有
A C抗原
B A抗原
C D抗原
D E抗原
E B抗原
27 下列哪項不是血漿蛋白的生理功能
A 運輸O2和CO2
B 緩沖功能
C 參與生理止血
D 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
E 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
〔A2型題〕
28 某人的紅細胞與B型血的血清發(fā)生凝集,而其血清與B型血的紅細胞不發(fā)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為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Rh陽性
29 在某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血漿中加入足量組織因子和Ca2+后血漿凝固時間明顯較正常人延長,該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種物質
A Ca2+
B 因子Ⅻ
C 因子Ⅷ
D 血小板
E 因子Ⅴ
30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將該患者的紅細胞置于正常人血漿中,其紅細胞沉降的速度將
A 增快
B 下降
C 正常
D 無變化
E 無法判斷
31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現(xiàn)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原因是對哪項物質吸收障礙
A 蛋白質
B 葉酸
C 維生素B12
D 脂肪
E 鐵
32 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皮膚粘膜常自發(fā)性出現(xiàn)出血點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縮
C 不能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塊回縮障礙
E 血液凝固障礙
33 Rh陰性母親,其胎兒若Rh陽性,胎兒生后易患
A 血友病
B 白血病
C 紅細胞增多癥
D 新生兒溶血病
E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B1型題〕
題34~35
A 紅細胞數(shù)目
B 血漿總蛋白含量
C 血漿球蛋白含量
D 血漿白蛋白含量
E 血漿NaCl含量
34 血液的粘滯性主要決定于
35 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決定于
題36~37
A 中性粒細胞
B 嗜堿性粒細胞
C 嗜酸性粒細胞
D 淋巴細胞
E 血小板
36 處于抵御化膿性細菌入侵第一線的細胞是
37 可釋放組胺引起過敏癥狀的細胞是
題38~40
A 因子Ⅴ
B 因子Ⅶ
C 因子Ⅷ
D 因子Ⅹ
E 因子Ⅻ
38 可增強Ⅸa活性的是
39 可增強Ⅹa活性的是
40 與纖溶酶原的激活有關的是
題41~43
A 中性粒細胞
B 嗜酸性粒細胞
C 嗜堿性粒細胞
D 單核細胞
E 淋巴細胞
41 能釋放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A的是
42 能釋放組胺酶的是
43 能釋放肝素的是
試題答案
1.A 2.A 3.C 4.B 5.B 6.B 7.E 8.E 9.B 10.A 11.D 12.B 13.C 14.A 15.A 16.D 17.D 18.C 19.A 20.C 21.B 22.C 23.A 24.D 25.D 26.C 27.A 28.D 29.E 30.C 31.C 32.C 33.D 34.A 35.D 36.A 37.B 38.C 39.A 40.E 41.C 42.B 43.C
第四章 血液循環(huán)
1 心動周期中,左室內壓升高速率最快的時相在
A 心房收縮期
B 等容收縮相
C 快速射血相
D 減慢射血相-
E 快速充盈相
2 心動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血液的重力作用
B 心房收縮的擠壓作用
C 胸膜腔內負壓
D 心室舒張的抽吸
E 骨骼肌的擠壓
3 心動周期是指
A 心臟機械活動周期
B 心臟生物電活動周期
C 心音活動周期
D 心率變化周期
E 室內壓變化周期
4 心指數(shù)是指下列哪項計算的心輸出量
A 單位體重
B 單位身高
C 單位體表面積
D 單位年齡
E 單位能量消耗率
5 可引起射血分數(shù)增大的因素
A 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大
B 動脈血壓升高
C 心率減慢
D 心肌收縮能力增強
E 快速射血相縮短
6 反映心臟健康程度的指標是
A 每分輸出量
B 心指數(shù)
C 射血分數(shù)
D 心臟作功量
E 心力儲備
7 用于分析比較不同身材個體心功能的常用指標是
A 每分輸出量
B 心指數(shù)
C 射血分數(shù)
D 心臟作功量
E 心力儲備
8 用于分析比較動脈血壓值不相同的個體之間心臟泵功能的常用指標是
A 每分輸出量
B 心指數(shù)
C 射血分數(shù)
D 心臟作功量
E 心力儲備
9 心肌不產生完全強直收縮的原因是心肌
A 為機能合胞體
B 肌漿網不發(fā)達,儲Ca2+ 少
C 有自律性
D 呈"全或無"收縮
E 有效不應期長
10 心肌的異長自身調節(jié)通過改變下列哪個因素來調節(jié)心臟的泵血功能
A 肌小節(jié)初長
B 肌鈣蛋白活性
C 肌漿游離Ca2+濃度
D 心肌收縮能力
E 橫橋ATP酶活性
11 心肌的等長自身調節(jié)通過改變下列哪個因素調節(jié)心臟的泵血功能
A 肌小節(jié)初長
B 肌鈣蛋白活性
C 肌漿游離Ca2+濃度
D 心肌收縮能力
E 橫橋ATP酶活性
12 動脈血壓升高可引起
A 心室收縮期延長
B 等容收縮相延長
C 心室射血期延長
D 心室舒張期延長
E 心房收縮期延長
13 異長自身調節(jié)是由于下列哪項發(fā)生了變化
A 粗細肌絲重疊狀態(tài)
B 橫橋ATP酶活性
C 胞漿游離Ca2+濃度
D 肌鈣蛋白對Ca2+親合力
E 肌動蛋白活性
14 正常人心率超過180次/min時,心輸出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時相縮短
A 快速充盈相
B 減慢充盈相
C 等容收縮相
D 減慢射血相
E 心房收縮期
15 左心室的搏功大于右室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項的差別
A 每搏輸出量
B 射血速度
C 心室舒張末期壓力
D 射血分數(shù)
E 肺動脈平均壓
16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為心室舒張期開始的標志
A 第一心音
B 第二心音
C 第三心音
D 第四心音
E 二尖瓣關閉音
17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為心室收縮期開始的標志
A 第一心音
B 第二心音
C 第三心音
D 第四心音
E 主動脈瓣關閉音
18 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2期復極形成與下列哪種因素有關
A Na+內流與Ca2+內流
B Na+內流與K+外流
C Ca2+內流與K+外流
D Ca2+內流與Cl-內流
E K+外流與Cl-內流
19 心室肌細胞絕對不應期的產生是由于
A Na+通道處于激活狀態(tài)
B Na+ 通道處于備用狀態(tài)
C Ca2+通道處于激活狀態(tài)
D Ca2+ 通道處于失活狀態(tài)
E Na+ 通道處于失活狀態(tài)
20 心室肌細胞是否具有興奮性的前提是 Na+通道處于什么狀態(tài)
A 啟動
B 備用
C 激活
D 失活
E 開放
21 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時程長
A 0期除極
B 1期復極
C 2期復極
D 3期復極
E 4期
22 心室肌細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A 興奮性
B 自律性
C 傳導性
D 收縮性
E 有效不應期長
23 浦肯野細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A 興奮性
B 自律性
C 傳導性
D 收縮性
E 有效不應期長 24 鈉泵活動抑制劑可引起心肌
A 收縮增強
B 舒張增快
C 靜息電位增大
D 傳導性增高
E 動作電位增高
25 鈣通道阻斷劑異搏定對浦肯野氏細胞動作電位的影響是
A 0期除極幅度降低
B 0期除極速度減慢
C 1期復極時程縮短
D 2期復極時程縮短
E 3期復極時程縮短
26 快反應細胞與慢反應細胞的區(qū)別是哪一期的快慢
A 0期除極
B 1期復極
C 2期復極
D 3期復極
E 4期自動除極
27 竇房結能成為心臟正常起搏點的原因是
A 最大復極電位低
B 閾電位與最大復極電位差距小
C 0期除極速度低
* D 4期自動除極速度快
E 動作電位無明顯平臺期
28 心肌收縮呈"全或無"特點是因為心肌細胞
A 動作電位時程長
B 動作電位有平臺
C 細胞間有閏盤
D 有自律性
E 興奮傳導快
29 在相對不應期內刺激心肌,所引發(fā)的動作電位的特點是
A 閾強度大
B 0期除極快
C 時程長
D 傳導快
E 復極慢
30 心臟正常起搏點位于
A 竇房結
B 心房
C 房室交界區(qū)
D 心室末梢浦肯野氏纖維網
E 心室
31 下列哪項不影響心肌細胞的自律性
A 最大復極電位
B 閾電位
C 有效不應期
D 4期自動去極速度
E 最大復極電位與閾電位差距
32 去甲腎上腺素使浦肯野細胞自律性增高是通過
A 最大復極電位降低
B 電位水平下降
C If電流增強
D 膜對K+通透性降低
E Isi電流增大
33 乙酰膽堿使竇房結細胞自律性降低是通過
A 最大復極電位降低
B 閾電位水平下降
C If電流增強
D 膜對K+通透性增大
E Ca2+內流增強
34 超常期內心肌興奮性高于正常,所以
A 興奮傳導速度高于正常
B 動作電位幅度大于正常
C 0期去極速率高于正常
D 刺激閾值低于正常
E 自動節(jié)律性高于正常
35 心室肌有效不應期的長短主要取決于
A 動作電位0期除極速度
B 閾電位水平高低
C 動作電位2期時程
D 鈉泵功能
E 動作電位傳導速度
36 可引起心肌傳導性降低的因素是
A 細胞長度縮短
B 0期除極速度增大
C 0期除極幅度增大
D 心肌細胞部分去極化
E 鄰近末興奮部位膜的興奮性增高
37 下列哪種心肌細胞4期自動去極速度最大
A 竇房結細胞
B 心房肌細胞
C 房室交界細胞
D 浦肯野細胞
E 心室肌細胞
38 當細胞外Ca2+濃度降低時主要引起心肌
A 收縮降低
B 舒張減慢
C 收縮增強
D 舒張增快
E 傳導增快
39 下列哪項可引起心率減少
A 交感活動增強
B 迷走活動增強
C 腎上腺素
D 甲狀腺激素
E 發(fā)熱
40 房室交界區(qū)傳導減慢可致
A P波增寬
B QRS波群增寬
C T 波增寬
D P-R間期延長
E ST段延長
41 在血管系統(tǒng)中起血液儲存庫作用的血管是
A. 主動脈
B. 大動脈
C. 小動脈
D. 毛細血管
E . 靜脈
42 保持血管充盈膨脹的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定的
A. 血壓
B. 跨壁壓
C. 靜水壓
D. 外周阻力
E. 中心靜脈壓
43 在體循環(huán)中,血流阻力最大,血壓降落最為顯著的區(qū)段 是
A. 主動脈段
B. 大動脈段
C. 微動脈段
D. 毛細血管段
E. 微靜脈段
44 在一般情況下,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
A. 心率
B. 外周阻力
C. 循環(huán)血量
D. 心臟每搏輸出量
E. 主動脈管壁彈性
45 一般情況下影響舒張壓最主要的因素是
A 每搏輸出量
B 心率
C 大動脈管壁彈性
D 外周阻力
E 循環(huán)血量
46 影響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血液粘滯度
B. 紅細胞數(shù)目
C. 血管長度
D. 小動脈口徑
E. 小靜脈口徑
47 老年人動脈管壁硬化,大動脈的彈性儲器作用減弱,所以
A. 收縮壓降低
B. 舒張壓降低
C. 脈壓增大
D. 舒張壓升高
E. 收縮壓、舒張壓都升高
48 下列情況下,能使脈壓增大的主要因素是
A. 射血期延長
B. 外周阻力增大
C. 心率加快
D. 體循環(huán)平均壓降低
* E . 大動脈管壁彈性降低
49 循環(huán)系統(tǒng)平均充盈壓反映下列哪項的高低
A 動脈血壓
B 靜脈血壓
C 毛細血管
D 靜脈回心血量
E 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充盈的程度
50 中心靜脈壓的高低取決于下列哪項關系
A 血管容量和血量
B 動脈血壓和靜脈血壓
C 心臟射血能力和靜脈回心血量
D 心臟射血能力和外周阻力
E 外周靜脈壓和靜脈血流阻力
51 心肌收縮力加強導致靜脈回心血量增加的機制是
A 動脈血壓升高
B 血流速度快
C 收縮期室內壓較低
D 舒張期室內壓較低
E 靜脈血流阻力下降
52 下列哪項引起靜脈回心血量減少
A 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增大
B 心臟收縮力量增強
C 平臥體位
D 骨骼肌節(jié)律舒縮
E 呼氣動作
53在微循環(huán)中,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是
A. 微動脈
B. 真毛細血管
C. 通血毛細血管
D. 動靜脈短路
E. 微靜脈
54 微循環(huán)中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是
A 迂回通路
B 毛細血管前括約肌
C 動-靜脈短路
D 直捷通路
E 微動脈
55 引起組織毛細血管交替開放的物質是
A 激素
B 乙酰膽堿
C 組胺
D 激肽
E 局部代謝產物
56 組織液的生成主要取決于
A 毛細血管血壓
B 有效濾過壓
C 血漿膠體滲透壓
D 血漿晶體滲透壓
E 淋巴回
57 從毛細血管動脈端濾出生成的組織液,再經靜脈端重吸收入血的約占
A. 10%
B. 30%
C. 50%
D. 70%
E. 90%
58 腎病綜合癥時,導致組織水腫的原因是
A 毛細血管血壓升高
B 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
C 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增高
D 淋巴回流受阻
E 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59 關于淋巴回流的生理意義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 回收蛋白質
B 運輸吸收的脂肪
C 回收部分組織液
D 清除細菌
E 調節(jié)血管內外的水分交換
60 在下列器官組織中,其血管上交感縮血管纖維分布最密的是
A 骨骼肌
B 皮膚
C 心臟
D 腦
E 腎臟
61 心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A 組胺
B 乙酰膽堿
C 腎上腺素
D 血管緊張素
E 去甲腎上腺素
62 心迷走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A 組胺
B 谷氨酸
C 乙酰膽堿
D 腎上腺素
E 去甲腎上腺素
63交感縮血管神經節(jié)后纖維釋放的遞質是
A. 腎上腺素
B. 去甲腎上腺素
C. 乙酰膽堿
D. 血管緊張素
64 調節(jié)心血管活動的基本中樞在
A 脊髓
B 延髓
C 腦橋
D 下丘腦
E 大腦
65 對動脈血壓變化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
A. 頸動脈竇
B. 主動脈弓
C. 頸動脈體
D. 主動脈體
E. 延髓
66 降壓反射的生理意義是
A. 降低動脈血壓
B. 升高動脈血壓
C. 減弱心血管活動
D. 加強心血管活動
E. 維持動脈血壓相對恒定
67 在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最低的時相是
A 心房收縮期末
B 等容收縮相末
C 快速射血相末
D 減慢射血相末
E 快速充盈相末
68 機體在急性失血時,最早出現(xiàn)的代償反應是
A. 迷走神經興奮
B. 交感神經興奮
C. 組織液回流增加
D. 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作用加強
E. 血漿蛋白和紅細胞的恢復
69 下列物質中縮血管作用最強的是
A. 腎上腺素
B. 腎素
C. 血管緊張素Ⅱ
D. 內皮素
E. 組胺引起腦血管舒張的主要因素是
70 引起腦血管舒張的主要因素是
A 血液O2分壓升高
B 血液CO2分壓升高
C 交感神經興奮
D 迷走神經興奮
E 血液H+濃度降低
71 下列哪項可引起全身血管舒張
A 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興奮
B 副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
C 脊髓背根舒血管纖維興奮
D 血管活性腸肽神經元興奮
E 交感縮血管神經纖維抑制
72 可引起毛血管通透性增大的體液因子是
A 腎素
B 腎上腺素
C 心鈉素
D 緩激肽
E 阿片肽
73 肺動脈壓低于主動脈壓是由于
A 右心室輸出量低
B 肺循環(huán)阻力小
C 肺動脈壁彈性大
D 肺血管容量大
E 肺泡內壓低
74 循環(huán)系統(tǒng)平均充盈壓反映下列哪項的高低
A 動脈血壓
B 靜脈血壓
C 毛細血管
D 靜脈回心血量
E 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充盈的程度
75 中心靜脈壓的高低取決于下列哪項關系
A 血管容量和血量
B 動脈血壓和靜脈血壓
* C 心臟射血能力和靜脈回心血量
D 心臟射血能力和外周阻力
E 外周靜脈壓和靜脈血流阻力
76 下列哪項引起靜脈回心血量減少
A 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增大
B 心臟收縮力量增強
C 平臥體位
D 骨骼肌節(jié)律舒縮
E 呼氣動作
77 心肌低氧引起冠脈舒張的主要因素是
A. 氫離子
B. 組胺
C. 腺苷
D. 前列腺素
E. 乳酸
【A2型題】
78 有甲、乙二患者,甲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為140ml,收縮末期容積為56ml;乙患者左室舒張末期容積為160ml,收縮末期容積為64ml,兩患者的射血分數(shù)
A 相等
B 甲患者高于乙患者
C 乙患者高于甲患者
D 無法判斷
E 均低于正常
79 兩患者均為青年男性,其中甲患者身高1.5m、體重50kg ,體表面積1.4m2、安靜時每分輸 出量4.2L;乙患者身高1.6 m,體重68kg、體表面積1.7m2、安靜時每分輸出量5.1L兩患者的 心指數(shù)
A 甲患者優(yōu)于乙患者
B 乙患者優(yōu)于甲患者
C 相同
D 均高于正常
E 均低于正常
80 某患者出現(xiàn)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和雙下肢水腫,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A. 左心衰
B. 右心衰
C. 肺水腫
D. 高血壓
E. 中心靜脈壓降低
81 某患者由平臥位突然站立,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每搏輸出量、動脈血壓降低。該患者每搏輸出量減少是由于下列哪項所致
A 心室后負荷增大
B 心迷走神經興奮
C 心交感神經興奮
D 異長調節(jié)
E 等長調節(jié)
82 在體外實驗觀察到當血壓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器官、組織的血流量仍能維持相對恒定,這種調節(jié)反應稱為
A. 神經調節(jié)
B. 體液調節(jié)
C. 神經-體液調節(jié)
D. 正反饋調節(jié)
E. 自身調節(jié)
83 在動物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每搏輸出量降低,左心室舒張末期
壓力降低,血壓降低,分析其原因是
A 靜脈回流減少
B 心肌收縮能力降低
C 后負荷增大
D 心率減慢
E 射血分數(shù)降低
84 在實驗過程中給予動物某藥物后出現(xiàn)心率減慢,心電圖
P-R間期延長,該藥物是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腎上腺素
D 去甲腎上腺素
E 酚妥拉明
85 實驗中,夾閉兔雙側頸總動脈后全身動脈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 頸動脈竇受到牽張刺激
B. 頸動脈竇受到缺氧刺激
C. 主動脈弓受到牽張刺激
D. 頸動脈神經傳入沖動減少
E. 主動脈神經傳入沖動減少
86 兔實驗安靜時給予M受體阻斷劑阿托品可引起心率明顯增加,房室交界區(qū)傳導加速。但若切斷雙側迷走神經后再給予阿托品,心臟的變化為
A 心率明顯增快
B 心率明顯降低
C 心率無明顯變化
D 房室傳導明顯增快
E 房室傳導明顯減慢
87 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后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率減慢, 后者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A. 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臟的抑制作用
B. 去甲腎上腺素對血管的抑制作用
C. 降壓反射活動加強
D. 降壓反射活動減弱
E. 大腦皮層心血管中樞活動減弱
88 給家兔靜脈給予小劑量的腎上腺素后心率增快,心肌收縮增強,但平均動脈壓 變化不大,這是因為腎上腺素
A 強列興奮降壓反射
B 通過β受體擴張全身血管
C 通過擴張骨骼肌血管
D 無縮血管效 應
E 不興奮受體
89 某人出現(xiàn)血鈉升高,血鉀下降,全身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此時最可能的原因是
A. 糖皮質激素增加
B. 甲狀腺激素增加
C. 激肽系統(tǒng)加強
D.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動加強
E. 交感-腎上腺髓質活動加強
90 在離體實驗中觀察到,乙酰膽堿作用于內皮完整的血管,引起血管舒張,若將血管內 皮去除,則乙酰膽堿使 血管收縮,這表明乙酰膽堿可使血管內皮產生
A. 內皮舒張因子
B. 內皮縮血管因子
C. 去甲腎上腺素
D. 腎上腺素
E. 組胺
9 1 一般情況下,左心室在收縮期的血流量約為舒張期的20%~30%,可見影響冠脈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 脈壓大小
B. 平均動脈壓高低
C. 心臟搏出量多少
D. 舒張壓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長短
E . 收縮壓的高低和射血期的長
92 安靜狀態(tài)下,由于耗氧量大,以致其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含氧量差值最大的器官是
A. 心臟
B. 腦
C. 肝臟
D. 腎臟
E. 脾臟
【B1型題】
題93~96
A Na+ 內流
B Ca2+內流
C K+外流
D Cl- 內流
E Mg2+內流
93 心室肌細胞0期除極是由于
94 竇房結細胞0期除極是由于
95 心室肌細胞3期復極是由于
96 竇房結細胞3期復極是由于
題97~99
A 竇房結
B 心房肌
C 房室交界
D 末梢浦肯野纖維
E 房室束
97 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98 傳導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99 傳導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題100~102
A P波
B QRS波群
C T波
D P-R間期
E ST段
100 可反映左右心房除極過程的是
101 可反映左右心室除極過程的是
102 可反映左右心室復極過程的是
題103~ 105
A 等容收縮相
B 等容舒張相
C 快速充盈相
D 減慢射血相
E 快速射血相
103 左心室內壓上升速度最快是在
104 左心室容積下降速度最快是在
105 左心室內壓下降速度最快是在
題106~109
A. 收縮壓
B. 舒張壓
C. 脈壓
D. 平均動脈壓
E. 中心靜脈壓
106 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最高值稱為
107 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平均值稱為
108 右心房或胸腔大靜脈內的血壓稱為
109 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稱為
題110~112
A. 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
B. 毛細血管血壓升高
C. 組織液膠體滲透壓降低
D. 組織液靜水壓降低
E. 毛細血管、微靜脈增加管壁通透性
110 重度營養(yǎng)不良引起水腫的主要原因是
111 右心衰引起水腫的原因是
112 過敏反應時組織水腫的原因是
題113~114
A. 等容收縮相
B. 等容舒張相
C. 舒張晚期
D. 快速射血相
E. 舒張早期
113 冠脈血流量急劇減少是在
114 冠脈血流量達最高峰是在
題115~117
A. 彈性儲器血管
B. 阻力血管
C. 交換血管
D. 容量血管
E. 短路血管
115 主動脈屬于
116 小動脈屬于
117 毛細血管屬于
題115~117
A 心力儲備
B 收縮期儲備
C 舒張期儲備
D 心率儲備
E 神經調節(jié)
118 心率增快使心輸出量增大動用了
119 射血分數(shù)增大使心輸出量增大動用了
120 靜脈回心血量增大使心輸出量增大動用
試題答案
1.B 2.D 3.A 4.C 5.D 6.E 7.B 8.D 9.E 10.A 11.D 12.B 13.A 14.A 15.E 16 B 17.A 18.C 19.E 20.B 21.C 22.B 23.D 24.A 25.D 26.A 27.D 28.C 29.A 30. A 31.C 32.C 33.D 34.D 35.C 36.D 37.A 38.C 39.B 40.D 41.E 42.B 43.C 44.D 45.D 46.D 47.C 48.E 49.E 50.C 51.D 52.E 53.B 54.C 55. E 56. B 57.E 58.B 59.E 60.B 61.E 62.C 63.B 64.B 65.A 66. E
67. C 68. B 69. D 70.B 71.E 72.D 73.B 74.E 75.C 76. E 77.C 78.A 79.C 80.B 81.D 82.E 83.A 84.B 85.D 86.C 87.C 88.C 89.D 90.A 91.D 92.A 93.A 94.B 95.C 96.C 97.A 98.C 99.D 100.A 101.B 102.C 103.A 104.E 105.B 106.A 107.D 108.E 109.C 110.A 111.B 112.E 113.A 114.D 115.A 116.B 117.C 118.D 119.B 120.C
第五章 呼吸
【A1型題】
⒈ 肺通氣的原動力來自
A. 肺內壓與胸內壓之差
B. 肺內壓與大氣壓之差
C. 肺的彈性回縮
D. 呼吸肌舒縮運動
E. 肺內壓周期性變化
⒉ 在下列哪一時相中,肺內壓等于大氣壓
A. 呼氣全程
B. 吸氣末和呼氣末
C. 呼氣末和吸氣初
D. 吸氣全程
E. 呼吸全程
⒊ 胸膜腔內壓的數(shù)值是
A. 大氣壓 - 非彈性阻力
B. 大氣壓 - 彈性阻力
C. 大氣壓 - 肺表面張力
D. 大氣壓 - 肺回縮力
E. 大氣壓 - 肺彈性纖維回位力
⒋ 平靜呼氣末胸膜腔內壓
A. 等于大氣壓
B. 低于大氣壓
C. 高于大氣壓
D. 與吸氣中期相等
E. 與吸氣末期相等
5. 維持胸膜腔內負壓的必要條件是
A. 肺內壓高于大氣壓
B. 肺內壓高于胸膜腔內壓
C. 胸膜腔密閉
D. 氣道內壓高于大氣壓
E .氣道跨壁壓等于大氣壓
6. 肺表面活性物質是由肺內哪種細胞合成分泌的
A. 肺泡Ⅰ型上皮細胞
B. 肺泡Ⅱ型上皮細胞
C. 氣道上皮細胞
D. 肺成纖維細胞
E. 肺泡巨噬細胞
7. 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主要作用是
A.保護肺泡 上皮細胞
B. 增加肺彈性阻力
C. 降低氣道阻力
D.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E. 降低呼吸膜通透性
8. 肺的彈性阻力表現(xiàn)在
A. 呼吸全程
B. 吸氣初
C. 吸氣末
D. 呼氣初
E. 呼氣末
9. 可用于比較成人與嬰兒的肺彈性阻力大小的指標是
A. 用力呼氣量
B. 肺回縮力
C. 肺回位壓
D. 肺順應性
E. 比順應性
10. 胸廓向內回位的彈性阻力表現(xiàn)在
A. 深吸氣時
B. 深呼氣時
C. 平靜吸氣時
D. 平靜呼氣時
E. 胸廓處于自然位置時
11. 在下列哪種情況下,肺順應性增加
A. 肺彈性阻力增加
B. 肺彈性阻力減小
C. 氣道阻力增加
D. 氣道阻力減小
E. 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
12.平靜呼氣末肺內的氣體量為
A. 肺活量
B. 時間肺活量
C.補呼氣量和潮氣量
D.補吸氣量和余氣量
E.功能余氣量
13. 最大呼氣末存留于肺中的氣體量是
A.余氣量
B.功能余氣量
C.肺泡氣量
D.閉合氣量
E.補呼氣量
14. 反映單位時間內充分發(fā)揮全部通氣能力所達到的通氣量稱為
A. 通氣儲量百分比
B. 最大通氣量
C. 用力肺活量
D. 肺泡通氣量
E. 深吸氣量
15. 肺氣腫患者的肺彈性回縮力降低,導致哪項氣體量增加
A. 功能余氣量
B. 潮氣量
C. 肺活量
D.用力肺活量
E. 補吸氣量
16.下列哪項能引起呼吸道口徑變小
A.交感神經興奮
B.肽能神經興奮
C.呼吸道跨壁壓減小
D.肺內壓降低
E.吸氣時
17. 影響氣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氣流速度
B.氣流形式
C.呼吸時相
D.呼吸道口徑
E. 呼吸道長度
18. 決定肺內氣體交換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氣體的分壓差
B. 氣體的分子量
C .氣體的溶解度
D. 氣體與血紅蛋白親和力
E . 呼吸膜通透性
19. 體內氧分壓最高的部位是
A. 肺泡氣
B. 細胞內液
C. 組織液
D. 動脈血
E .靜脈血
20. 在單位分壓差下, 每分鐘通過呼吸膜擴散的某種氣體的毫升數(shù)稱為
A. 肺擴散能力
B. 肺擴散容量
C. 呼吸膜通透性
D. 肺擴散指數(shù)
E. 肺通氣/血流比
21. 感受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引起肺通氣增強最主要的感受器位于
A. 頸動脈體
B. 頸動脈竇
C. 主動脈體
D. 主動脈弓
E. 延髓
22. 通過興奮中樞化學感受器增強肺通氣的有效刺激是
A. 腦脊液H+濃度升高
B. 腦脊液CO2分壓升高
C. 腦脊液O2分壓降低
D. 動脈血H+濃度升高
E. 動脈血O2分壓降低
【A2型題】
23. 男,65歲,有45年吸煙史,主訴氣促,尤其呼氣困難。門診診斷為肺氣腫。該患者的肺部出現(xiàn)了下列何種情況
A. 功能余氣量減少
B. 肺順應性增加
C. 胸廓順應性降低
D. 余氣減少
E. 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
24. 進入肺泡內的氣體,可因血液在肺內分布不均而未全部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沒有發(fā)生氣體交換的這部分肺泡容量,稱為
A. 解剖無效腔
B. 生理無效腔
C. 肺泡無效腔
D. 氣道無效腔
E. 無效腔
25. 讓受試者先用力作深吸氣,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氣體,分別測量第1、2、3秒末呼出的氣量,計算其所占用力呼氣量的百分數(shù) ,分別稱為第1、2、3秒的
A. 肺活量
B. 用力肺通氣量
C. 時間肺活量
D. 深吸氣量
E. 深呼氣量
26. 某人解剖無效腔為150ml,正常平靜呼吸時潮氣量500ml,呼吸頻率每分鐘12次。今患肺炎,呼吸變淺、加速,若潮氣量減半,呼吸頻率加倍,其肺泡通氣量(L/min)應是下列哪個數(shù)據(jù)。
A. 1.2
B. 1.6
C. 2.0
D. 2.4
E. 3.6
27. 肺的通氣/血流比值反映肺部氣體交換的氣泵與血泵的匹配情況。如果通氣/血流比值增大,表明該受試者肺內出現(xiàn)
A. 解剖無效腔增大
B. 肺泡無效腔增大
C. 解剖動 - 靜脈短路
D.功能性動 - 靜脈短路
E. 肺內氣體交換障礙
28. 人類在空氣稀薄、氧分壓較低的高原上會出現(xiàn)代償性呼吸增強。這主要依賴于何種感受器對呼吸中樞的興奮作用。
A. 中樞化學感受器
B. 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
C. 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
D. 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
E. 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
29. 在人, 平靜呼吸時,肺擴張反射不參與呼吸調節(jié)。在肺充血、肺水腫等病理情況下,由于肺順應性降低,使肺牽張感受器發(fā)放沖動增加而引起該反射,使得
A. 肺通氣量增加
B. 氣體交換增多
C. 肺泡無效腔減少
D. 呼吸變淺、變快
E. 呼吸加深、變慢
【B1型題】
題30~31
A. 肺內壓與胸膜腔內壓之差
B. 肺內壓與大氣壓之差
C. 肺回縮力
D. 呼吸肌的舒縮
E .大氣壓與肺回縮力之差
30. 肺通氣的直接動力來自
31. 胸膜腔內壓的負值大小取決于
題32~-33
A . 余氣量
B 肺活量
C 功能余氣量
D 用力肺活量
E 補呼氣量
32. 呼吸肌完全松弛時的肺容量等于
33. 對肺泡氣中的O2和CO2分壓的過度變化起緩沖作用的是
題34~35
A. 肺彈性阻力
B. 胸廓彈性阻力+
C. 氣道阻力
D. 慣性阻力
E. 粘滯阻力
34 . 肺順應性是反映何種阻力的指標
35. 推動單位時間內氣體流量所需的呼吸道兩端的壓力差反映了
試題答案
1.D 2.B 3.D 4.B 5.C 6.B 7.D 8.A 9.E 10.A 11.B. 12.E 13.A 14.B 15.A 16.C 17.D 19.A. 20.B 21.A 22.A 23.B 24.C 25.C 26.D 27.B 28.C 29.D 30.B 31.C 32.C 33.C 34.A 35.C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A1型題〕
1 胃腸平滑肌收縮的幅度主要取決于
A 動作電位的幅度
B 動作電位的頻率
C 基本電節(jié)律的幅度
D 基本電節(jié)律的頻率
E 靜息電位的幅度
2 胃腸平滑肌動作電位除極相形成的離子基礎是
A Na+內流
B Ca2+內流
C K+內流
D K+外流
E Cl-內流
3 消化腺細胞分泌酶原顆粒的方式是
A 載體中介易化擴散
B 主動轉運
C 通道中介易化擴散
D 單純擴散
E 胞吐作用
4 人 唾液中含有的酶是
A 脂肪酶和蛋白酶
B 脂肪酶和肽酶
C 淀粉酶和溶菌酶
D 淀粉酶和寡糖酶
E 蛋白酶和溶菌酶
5 參與構成胃粘膜保護屏障的主要離子是
A Na+
B Ca2+
C H+
D HCO3-
E Cl-
6 使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Na+
B Cl-
C K+
D HCl
E 內因子
7 胃泌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 刺激胃酸分泌
B 促進胃運動
C 刺激胰酶分泌
D 促進唾液分泌
E 促進膽汁分泌 8 刺激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質是
A 去甲腎上腺素
B 腎上腺素
C 組胺
D 促胰液素
E 抑胃肽
9 用阿托品阻斷M受體可導致
A 唾液分泌增多
B 胃液分泌增多
C 胰液分泌增多
D 吞咽困難
E 胃腸運動減弱
10 下列哪項不屬于胃液的作用
A 殺菌
B 激活胃蛋白酶原
C 使蛋白質變性
D 對淀粉進行初步消化
E 促進VitB12的吸收
11 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因素是
A 蛋白質
B 脂肪
C 低張溶液
D 促胰酶素
E 碳水化合物
12 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A 1~2小時
B 2~3小時
C 4~6小時
D 6~8小時
E 12~24小時
13 下列哪項不參與調控胃排空速度
A 水
B 胃泌素
C 機械的擴張刺激
D 內容物的滲透壓
E 進入十二指腸的酸性食糜
14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膽汁
D 胰液
E 小腸液
15 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質是
A HCl
B 腸致活酶
C 胰蛋白酶
D 糜蛋白酶
E 組織液
16 刺激促胰液素釋放的最有效物質是
A 蛋白質分解產物
B 葡萄糖
C HCl
D 膽酸鈉
E 淀粉
17 激活胰液中胰蛋白酶原的是
A 脂肪酸
B 膽鹽
C 蛋白水解產物
D 腸致活酶
E 糜蛋白酶
18 胰液中濃度最高的無機物是
A Na+
B K+
C Ca2+
D Cl-
E HCO3-
19 促使胰液中各種酶分泌的重要體液因素是
A 胃泌素
B 促胰液素
C 膽囊收縮素
D 膽鹽
E HCl
20 促使膽囊收縮素釋放作用最強的物質是
A 蛋白質分解產物
B 脂肪
C 脂酸鈉
D 糖類
E HCL
21 膽汁中與脂肪消化關系密切的成分是
A 膽固醇
B 卵磷脂
C 膽色素
D 膽鹽
E 脂肪酸
22 下列哪項因素不參與膽汁排出的調節(jié)
A 胃泌素
B 膽囊收縮素
C 促胰酶素
D 膽鹽
E 迷走神經
23 下列哪項為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A 唾液
B 胃液
C 膽汁
D 胰液
E 小腸液
24 膽汁中有利膽作用的成分是
A 膽固醇
B 膽汁酸
C 膽鹽
D 膽色素
E 脂肪酸
25 營養(yǎng)物質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A 食管
B 胃
C 小腸
D 口腔
E 大腸
〔A2型題〕
26 將離體小腸置于適宜的環(huán)境中,仍能進行良好的節(jié)律性收縮運動,表明小腸平滑肌
A 傳導性好
B 有自律性
C 伸展性好
D 收縮性強
E 興奮性高
2 7 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出現(xiàn)嚴重貧血,表現(xiàn)為外周血巨幼紅細胞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下列哪項減少
A HCL
B 內因子
C 粘液
D HCO3-
E 胃蛋白酶原
28 在膽囊造影時為檢查膽囊的收縮功能讓受檢者進食油煎荷包蛋是為了促進
A 膽鹽合成
B 膽固醇合成
C 胃泌素分泌
D 膽囊收縮素分泌
E 迷走神經興奮
29 在胃液中有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進鐵和鈣吸收的成分是
A 粘液
B HCL
C 內因子
D H2CO 3
E 維生素B12
30 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與其結構的哪項特點有關
A 長度長
B 壁厚
C 面積大
D 通透性大
E 有縫隙連接
31 胃粘膜處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環(huán)境中,卻并不被消化,是由于存在著自我保護機制,稱為
A 粘液屏障
B 碳酸氫鹽屏障
C 粘液-碳酸氫鹽屏障
D 粘液細胞保護
E 粘液凝膠層保護
32 胃腸內分泌細胞具有攝取胺前體,進行脫羧而產生肽類或活性胺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細胞統(tǒng)稱為
A 消化道內分泌細胞
B APUD細胞
C 神經內分泌細胞
D 肽胺內分泌細胞
E VIP細胞
33 某膽瘺患者膽汁大量流失至體外,膽汁分泌比正常人少數(shù)倍,這是由于下列哪項減少
A 合成膽鹽的原料
B 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
C 胃泌素
D 促胰液素
E 膽囊收縮素
34 動物實驗顯示,口服葡萄糖比靜脈注射相同劑量葡萄糖引起的胰島素分泌更多,這是由于口服可引起哪種具有很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胃腸激素釋放
A 胃泌素
B 抑胃肽
C 膽囊收縮素
D 胰高血糖素
E 促胰液素
35 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為減少患者胃酸,下列哪種治療無效
A M受體阻斷劑
B H1受體阻斷劑
C 高選迷走神經切斷
D 胃泌素受體阻斷劑
E H+,K+ATP-酶(質子泵)抑制劑
36 萎縮性胃炎患者壁細胞大量減少,胃酸缺乏,但胃泌素水平增高,該患者胃泌素分泌增多的原因是
A 迷走神經興奮
B 交感神經興奮
C 促胰激素分泌減少
D 胃酸對G細胞的抑制減少
E 腸-胃反射減弱
〔B1型題〕
題37~38
A 胃
B 十二指腸
C 空腸
D 回腸
E 結腸
37 膽鹽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38 維生素B12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題39~41
A 蠕動
B 緊張性收縮
C 分節(jié)運動
D 容受性舒張
E 袋狀往返運動
39 胃特有的運動形式是
40 小腸特有的運動形式是
41 大腸特有的運動形式是
題42~43
A 鹽酸
B 組胺
C 胃泌素
D 乙酰膽堿
E 糖
42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是
43 刺激促胰液素分泌最強的刺激因素是
題44~47
A 胃壁細胞
B 胃主細胞
C 小腸上部S細胞
D 胃腸粘液細胞
E 胃竇粘膜G細胞
44 分泌胃液中H+的細胞
45 產生內因子的細胞
46 產生胃泌素的細胞主要是
47 產生促胰液素的細胞是
試題答案
1.B 2.B 3.E 4.C 5.D 6.D 7.D 8.C 9.E 10.D 11.B 12.C 13.A 14.D 15.C 16.C 17.D 18.E 19.C 20.A 21.D 22. D 23.C 24.C 25.C 26.B 27.B 28.D 29.B 30.C 31.C 32.B 33.B 34.B 35.B 36.D 37.D 38.D 39.D 40.C 41.E 42. A 43.A 44.A 45.A 46.E 47.C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A1型題〕
1 可分泌腎素的結構是腎臟的
A 致密斑
B 系膜細胞
C 間質細胞
D 顆粒細胞
E 感受器細胞
2 腎臟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腎血管血壓變化
B 腎血流NaCl含量變化
C 腎小管內壓變化
D 腎小管液NaCl含量變化
E 入球小動脈牽張刺激
3 腎臟的基本功能單位是
A 腎小球
B 腎小體
C 腎小管
D 集合管
E 腎單位
4 腎臟血液供應的特點是
A 血流量小
B 血流分布均勻
C 腎小管 周圍毛細血管內血壓高
D 腎小球毛細血管內血壓高
E 腎血流量易隨全身血壓波動而變化
5 最易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的物質是
A 帶負電的小分子
B 帶正電的小分子
C 電中性的小分子
D 帶正電的大分子
E 帶負電的大分子
6 促進腎小球濾過的動力是
A 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
B 囊內液體膠體滲透壓
C 血漿膠體滲透壓
D 囊內壓
E 全身動脈壓
7 腎血流量與全身血液循環(huán)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項來調節(jié)
A 自身調節(jié)
B 神經體液調節(jié)
C 負反饋調節(jié)
D 正反饋調節(jié)
E 前饋調節(jié)
8 下列哪種情況可導致腎小球濾過率增高
A 腎交感神經興奮
B 注射大量腎上腺素
C 快速靜脈滴注生理鹽水
D 靜脈滴注高滲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靜脈滴注生理鹽水引起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是由于
A 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增高
B 腎內壓下降
C 血漿膠滲壓增高
D 腎血漿流量增多
E 囊內液膠滲壓下降
10 交感神經興奮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動脈壓降低
B 濾過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內壓升高
D 血漿膠體滲透壓增高
E 腎血漿流量降低
11 腎小球濾過率是指每分鐘
A 一個腎單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個腎臟生成的原尿量
C 兩腎生成的原尿量
D 兩腎生成的終尿量
E 一個腎臟生成的終尿量
12 濾過分數(shù)指下列哪一項的比值
A 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漿流量
B 腎血漿流量/腎血流量
C 腎血流量/腎血漿流量
D 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流量
E 腎血流量/心輸出量
13 腎炎患者出現(xiàn)蛋白尿是由于
A 腎小球濾過率增高
B 腎血漿流量增大
C 血漿蛋白濃度增高
D 腎小球濾過膜面積增大
E 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糖蛋白減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關鍵動力是
A 基側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轉運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轉運
D 管腔膜上的電中性轉運
E 管腔膜 上的生電性轉運
15 下列哪項屬于被動轉運
A 水從低滲透壓側至高滲透壓一側
B Na+ 從低濃度側至高濃度側
C 葡萄糖從低濃度側至高濃度側
D 氨基酸從低濃度側至高濃度側
E 蛋白質進入細胞
16 抑制近球小管的Na+ -H +交換不引起
A Na+ 排出增多
B Cl-排出增多
C 水排出增多
D HCO3-排出增多
E 葡萄糖排出增多
17 腎臟對葡萄糖的重吸收發(fā)生于
A 近球小管
B 髓袢
C 遠球小管
D 集合管
E 各段腎小管
18 近球小管對小管液的重吸收為
A 低滲重吸收
B 等滲重吸收
C 高滲重吸收
D 受抗利尿激素的調節(jié)
E 受醛固酮的調節(jié)
19 腎糖閾是指
A 尿中開始出現(xiàn)葡萄糖時的血糖濃度
B 腎小球開始濾過葡萄糖時的血糖濃度
C 腎小管開始吸收葡萄糖的血糖濃度
D 腎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
E 腎小球開始濾過葡萄糖的臨界尿糖濃度
20 腎小管對HCO-3的重吸收
A 以HCO3-的形式吸收
B 以CO2的形式吸收
C 主要在遠球小管進行
D 滯后于Cl-的吸收
E 不依賴于H+的分泌
21 腎小管對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
A Na+ 吸收增加
B HCO3-重吸收增加
C NH3分泌增加
D K+分泌增加
E H2PO4-排出增加
22 髓質高滲梯度建立的主要動力是
A 近球小管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
B 髓袢升支粗段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
C 遠球小管、集合管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
D 髓袢升支粗段對尿素的主動重吸收
E 遠球小管、集合管對尿素的主動重吸收
23 腎臟外髓部滲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賴于
A 近球小管對NaCl的重吸收
* B 髓袢升支粗段對NaCl的重吸收
C 遠球小管對NaCl的重吸收
D 集合管對NaCl的重吸收
E 集合管對尿素的重吸收
24 腎臟內髓部滲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賴于
A NaCl
B 尿素
* C NaCl和尿素
D KCl
E NaCl和KCl
25 代謝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鉀是由于腎小管
A H+-Na+交換增強
B H+-Na+交換增強
* C H+-Na+交換減弱
D K+重吸收增強
E NH4+-K+交換減弱
26 劇烈運動時尿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A 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下降
B 醛固酮分泌增多
C 腎血流量減少
D 血漿膠體滲透壓升高
E 腎小管對水重吸收增加
27 高血鉀引起代謝性堿中毒是由于腎小管
A H+-Na+交換增強
B H+-K+交換增強
C K+-Na+交換減弱
D HCO3-重吸收增強
E NH4+-K+交換減弱
28 球管平衡是指
A 近球小管對濾過液的重吸收率為65%~70%
B 腎小球濾過率等于腎小管吸收率
C 腎小管的重吸收率為65%~70%
D 腎小球濾過率隨腎小管吸收率而變化
E 以上都不是
29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
B 增強髓袢升支粗段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
C 提高內髓部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
D 促進近球小管對水的重吸收
E 保Na+、排K+、保水
30 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
A 心鈉素
B 血管 緊張素Ⅱ
C 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
D 血壓降低
E 大量出汗
31 大量飲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B 腎小球濾過率增大
C 動脈血壓升高
D 近球小管滲透壓增高
E 血管緊張素Ⅱ減少
32 大量飲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主要是由于
A 血量增多
B 動脈血壓增高
C 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
D 血管緊張素Ⅱ減少
E 心鈉素增多
33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激活時
A 醛固酮分泌減少
B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 腎上腺素分泌減少
D 腎臟NaCl排出減少
E 腎小球濾過率增大
34 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項變化
A 腎小球濾過率
B 流經致密斑的鈉量
C 循環(huán)血量
D 動脈血壓
E 血K+
35 可致腎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
* A 入球小動脈壓降低
B 交感神經活動降低
C 血Na+降低
D 血K+升高
E 致密斑活動降低
36 醛固酮可促進腎小管
A Na+重吸收減少
B K+重吸收增加
C 水重吸收減少
D Cl-重吸收減少
* E K+排出增加
37 可促進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
A 血管緊張素Ⅱ增多
B 血Na+增多
C 血K+降低
D 血量增多
E 血壓升高
38 正常終尿約占腎小球濾過液量的
A 1%
B 5%
C 10%
D 15%
E 20%
【A2型題】
39 某慢性低氧血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性酸中毒和高鉀血癥,
但血壓正常。分析該患者血鉀增高的原因是由于
A 腎小管K+-Na+交換減弱
B 腎小管K+-H+交換增加
C 腎小管Na+重吸收減少
D 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E 近球小管K+重吸收增多
40 某患者服用碳酸酐酶抑制劑乙酰唑胺后出現(xiàn)尿液NaCl、
水、HCO3-排出增多以及代謝性酸中毒。分析該患者出
現(xiàn)代謝性酸中毒是由于
A 腎小管H+-Na+交換減弱
B 腎小管K+-H+交換增加
C 近球小管K+的吸收增加
D 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E 腎小管Na+重吸收減少
41 給某患者靜脈注射20%葡萄糖50 ml,患者尿量顯著增加,
尿糖定性陽性。分析該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腎小管對水的通透性降低
B 腎小球濾過率增大
C 腎小管溶質濃度增加
D 腎小管對Na+吸收減少
E 血容量增大
42 某患者服用對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動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 速尿后,尿量增多,尿滲透壓下降,該患者排低滲尿的原 因是遠曲小管、集合管
A 對Na+主動重吸收減少
B 對Cl-主動吸收減少
C 對水的通透性降低
D 管腔外滲透壓梯度降低
E 管腔內溶質濃度增加
43 給家兔靜脈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減少,尿液滲透壓增高。該動物尿量減少的主要機制是遠曲小管和集合管
A 對水通透性增高
B 對Na+重吸收增多
C 對尿素重吸收增多
D 管腔內溶質濃度降低
E 管腔外滲透壓升高
44 給家兔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后血壓升高,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量迅速減少,該動物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升高
B 腎小囊內壓升高
C 腎小囊內液膠體滲透壓降低
D 血漿膠體滲透夜升高
E 腎血流量減少
45 已知菊粉可經腎小球自由濾過,但不被腎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給某人靜脈注射菊粉后,腎臟每分鐘可將125ml血漿中的菊粉完全清除,該值等于
A 腎小球濾過率
B 腎血流量
C 腎血漿流量
D 腎小管分泌率
E 腎小管重吸收率
46 已知碘銳特在流經腎循環(huán)后可被完全清除,腎靜脈中該物質 濃度為零。給某人靜脈滴注碘銳特后腎臟每分鐘可將660ml血漿中的碘銳特完全清除,該數(shù)值等于
A 腎小球濾過率
B 腎血流量
C 腎血漿流量
D 腎小管分泌率
E 腎小管重吸收率
47 經測定某患者的尿素清除率為70ml/min,菊粉清除率為125ml/min,兩者有差異表明該患者
A 腎功能減退
B 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C 腎小管可以吸收尿素
D 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
E 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強
48 某患者脊髓腰段橫斷外傷后出現(xiàn)尿失禁,其機制是
A 脊髓初級排尿中樞損傷
B 初級排尿中樞與大腦皮質失去聯(lián)系
C 排尿反射傳入神經受損
D 排尿反射傳出神經受損
E 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礙
49 某外傷患者大出血后血壓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主要是
A 腎小球毛細血管壓降低
B 腎小囊內壓升高
C 腎血漿膠體滲透壓增高
D 濾過膜面積減小
E 濾過膜通透性降低
【B1型題】
題50~53
A 菊粉
B 葡萄糖
C 尿素
D 碘銳特
E NaCl
50 用于測量腎小球濾過率的物質是
51 用于測量腎血漿流量的物質是
52 血漿清除率為零的物質是
53 血漿清除率最高的物質是
題54~56
A 水利尿
B 滲透性利尿
C 尿崩癥
D 尿失禁
E 尿潴留
54 一次飲用大量清水導致尿量增多稱為
55 下丘腦視上核受損引起
56 靜脈滴注甘露醇引起
題57~59
A 抗利尿激素
B 醛固酮
C 腎上腺素
D 血管緊張素Ⅱ
E 腎素
57 調節(jié)遠曲小管、集合管對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8 調節(jié)遠曲小管、集合管對Na+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9 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是
試題答案
1.D 2.D 3.E 4.D 5.B 6.A 7.B 8.C 9.D 10.E 11.C 12.A 13.E 14.A 15.A 16.E 17.A 18.B 19.A 20.B 21.D 22.B 23.B 24.C 25.C 26.C 27.C 28.A 29.A 30.A 31.A 32.C 33.D 34.B 35.A 36.E 37.A 38.A 39.A 40.A 41.C 42.D 43.A 44.E 45.A 46.A 47.C 48.B 49.A 50.A 51.D 52.A 53.C 54.B 55. A 56. B 57. A 58. B 59. D
第九章 感覺器官
【A1型題】
1 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結構或裝置稱為
A 受體
B 感受器
C 分析器
D 感覺器官
E 特殊器官
2 下列哪種感受器屬于快適應感受器
A 肌梭
B 痛覺感受器
C 皮膚觸覺感受器
D 視網膜感光細胞
E 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
3 各種感受器均各有其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稱為感受器的
A 閾值
B 閾刺激
C 感覺閾值
* D 適宜刺激
E 適宜強度
4 在眼的折光系統(tǒng)中,折光力可被調節(jié)的結構是
A 角膜
B 房水
C 晶狀體
D 玻璃體
E 鞏膜
5 在眼的折光系統(tǒng)中,折射能力最大的界面是
A 空氣-角膜前表面
B 角膜后表面-房水
C 房水-晶狀體前表面
D 晶狀體后表面-玻璃體
E 玻璃體-視網膜
6 睫狀肌收縮使懸韌帶放松,可引起
A 角膜曲度增加
B 角膜曲度減小
C 晶狀體曲度增加
D 晶狀體曲度減小
E 玻璃體曲度增加
7 以下關于眼的調節(jié)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 是神經反射
B 使晶狀體變凸
C 使瞳孔縮小
D 使兩眼視軸向鼻側會聚
E 增加折光系統(tǒng)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8 眼經過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能夠看清眼前物體的最近點,稱為
A 主點
B 節(jié)點
C 近點
D 遠點
E 焦點
9 發(fā)生老視的主要原因是
A 角膜曲率變小
B 角膜透明度減小
C 房水循環(huán)受阻
D 晶狀體彈性減弱
E 晶狀體厚度增加
10 以下關于瞳孔對光反射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 感受器在視網膜
B 傳入纖維在視神經中
C 中樞在中腦
D 效應器主要是睫狀肌
E 有雙側互感反應
11 視網膜上只有視錐細胞而沒有視桿細胞分布的部位是
A 黃斑中央凹
B 視神經乳頭
C 視網膜中心
D 視網膜周邊
E 視網膜顳側
12 視桿細胞中的感光色素是
A 視蛋白
B 視黃醛
C 視紫紅質
D 視紫藍質
E 視色素
13 產生夜盲癥的原因是
A 視蛋白合成障礙
B 視黃醛合成過多
C 視紫紅質缺乏
D 視紫藍質缺乏
E 維生素E供應不足
14 暗適應的產生機制主要與視網膜哪種細胞中的視紫紅質的合成增強有關
A 視錐細胞
B 視桿細胞
C 雙極細胞
D 水平細胞
E 無長突細胞
15 視黃醛被消耗后需要哪種維生素來補充
A 維生素A
B 維生素B
C 維生素C
D 維生素D
E 維生素E
16 三原色學說設想在視網膜中存在對三種色光特別敏感的三種視錐細胞
A 藍、綠、白
B 紅、綠、白
C 紅、綠、黃
D 藍、綠、紅
E 藍、綠、黃
17 耳蝸內淋巴所在的部位是
A 蝸管
B 鼓階
C 鼓室
D 前庭階
E 咽鼓管
18 微音器電位是
A 感受器電位
B 靜息電位
C 鋒電位
D 后電位
E 突觸后電位
19 聲波振動最終在耳蝸中由機械能轉為電變化的關鍵步驟是螺旋器部位
A 蓋膜振動
B 內淋巴振動
C 外淋巴振動
D 毛細胞變形
E 毛細胞聽纖毛彎曲
20 前庭器官指
A 球囊
B 橢圓囊
C 半規(guī)管
D 半規(guī)管和壺腹
E 半規(guī)管、橢圓囊和球囊
21 能感受人體以身體長軸為軸所作的旋轉變速運動的裝置是
A 垂直半規(guī)管
* B 水平半規(guī)管
C 橢圓囊
D 球囊
E 囊斑
22 位于橢圓囊和球囊的囊斑結構中的毛細胞的適宜刺激是
A 角勻速運動
B 負角加速運動
C 正角加速運動
D 人體各種方向的直線勻速運動
E 人體各種方向的直線變速運動
23 在下列人類能分辨的味道中,哪一項不屬于基本味覺
A 甜
B 酸
C 苦
D 辣
E 咸
24 下列哪種感覺不屬于皮膚感覺
A 觸覺
B 痛覺
C 位置覺
D 冷覺
E 溫覺
25 半規(guī)管內毛細胞的適宜刺激是
A 內淋巴位移
B 外淋巴位移
C 直線加速運動
D 旋轉加速運動
E 旋轉變速運動
【A2型題】
26 當刺激感受器時,刺激雖仍持續(xù),但傳入纖維上的沖動頻率卻已開始下降。這種現(xiàn)象稱為感受器的
A 疲勞
B 抑制
C 適應
D 阻滯
E 衰減
27 安靜狀態(tài)下,眼的折光系統(tǒng)正好把6米以外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之后。來自近于6米的物體的光線經折射后將成像在視網膜上。但正常眼在看近物時也很清楚。這是由于眼在看近物時發(fā)生了
A 適應
B 調節(jié)反射
C 瞳孔縮小
D 懸韌帶放松
E 晶狀體彈性變化
28 視網膜接受光刺激,由感光細胞產生的電信號經過復雜的細胞網絡傳遞,最后在哪種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傳向中樞
A 水平細胞
B 雙極細胞
C 無長突細胞
D 神經節(jié)細胞
E 節(jié)后神經原
29 單眼固定的注視前方不動,此時該眼所能看到的范圍稱為視野。在同一光照條件下,下列哪種顏色的視野最大
A 紅色
B 黃色
C 藍色
D 綠色
E 白色
30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聽骨鏈、聽小肌和咽鼓管等結構,當聲波經過鼓膜和中耳聽骨鏈的傳遞時,產生了
A 共振作用
B 增壓效應
C 能量消耗
D 減壓效應
E 增幅效應
31 飛機下降時,若感到鼓膜疼痛,應作吞咽動作,通過咽鼓管使鼓室內壓與下列哪項結構的壓力之間取得平衡
A 內耳
B 鼻咽部
C 蝸管
D 前庭階
E 鼓階
32 聲波振動通過聽骨鏈到達卵圓窗膜,壓力變化傳給耳蝸內液體,引起基底膜振動,基底膜振動以行波方式傳播。當耳蝸頂部受損時主要影響
A 低頻聽力
B 中頻聽力
C 高頻聽力
D 低強度聽力
E 高強度聽力
33 某兒童在游樂園坐旋轉椅游玩時,突然出現(xiàn)惡心、嘔吐、眩暈、皮膚蒼白等現(xiàn)象,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產生了
A 低血壓
B 低血糖
C 腦缺血
D 低血鈣
E 前庭自主神經性反應
【B1型題】
題34~36
A 肌梭
B 螺旋器
C 視錐細胞
D 視桿細胞
E 游離神經末梢
34 感受肌肉長度變化的感受器是
35 感受聽覺的感受器是
36 感受晝光覺的感光細胞是
題37~40
A 正視眼
B 近視眼
C 遠視眼
D 老視眼
E 散光眼
37 因眼球前后徑過長而導致眼的折光能力異常,稱為
38 因晶狀體彈性減弱使視近物時調節(jié)能力下降,稱為
39 因角膜球面不同方向的曲率不同所造成的視物不清,稱為
40 平行光線可聚焦在視網膜上,但視近物需要眼進行調節(jié)活動,
稱為
題41~42
A 16-100Hz
B 100-1000Hz
C 1000-3000Hz
D 16-20000Hz
E 2000-10000Hz
41 正常人耳能感受的空氣振動頻率范圍是
42 在音頻范圍內,人耳最敏感的振動頻率范圍是
題43~45
A 感音性耳聾
B 傳音性耳聾
C 中樞性耳聾
D 高頻聽力受損
E 低頻聽力受損
43 鼓膜穿孔可導致
44 耳蝸底部病變可導致
45 聽神經傳導阻滯可導致
試題答案
1.B 2.C 3.D 4.C 5.A 6.C 7.E 8.C 9.D 10.D 11.A 12.C 13.C 14.B 15.B 16.D 17.A 18.A 19.E 20.E 21.B 22.E 23.D 24.C 25.E 26.C 27.B 28.D 29.E 30.B 31.B 32.A 33.E 34.A 35.B 36.C 37.B 38.D 39.E 40.A 41.D 42.C 43.B 44.D 45.C
第十章 神經系統(tǒng)
【A1型題】
1 有髓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與下列哪項沒有關系
A 纖維直徑
B 刺激強度
C 溫度
D 纖維類別
E 動物種屬
2 神經元的胞體與軸突之間的物質運輸和交換依賴于
A 血液供應
B 細胞外液
C 順向軸漿流動
D 反向軸漿流動
E 雙向軸漿流動
3 神經系統(tǒng)實現(xiàn)其調節(jié)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 興奮和抑制
B 正反饋和負反饋
C 軀體反射和內臟反射
D 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E 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和神經免疫調節(jié)
4 反射活動后放現(xiàn)象的結構基礎是神經元之間的
A 鏈瑣狀聯(lián)系
B 環(huán)狀聯(lián)系
C 輻散式聯(lián)系
D 聚合式聯(lián)系
E 側支式聯(lián)系
5 神經元興奮時,首先產生動作電位的部位是
A 胞體
B 樹突
C 軸突
D 軸突始段
E 樹突始段
6 動作電位到達突觸前膜引起遞質釋放與哪種離子的跨膜移動有關
A Ca2+內流
B Ca2+外流
C Na+內流
D Na+外流
E K+外流
7 下列哪項反射活動中存在著正反饋
A 腱反射
B 排尿反射
C 減壓反射
D 肺牽張反射
E 對側伸肌反射 8 神經末梢興奮與遞質釋放之間的偶聯(lián)因子是
A Cl-
B K+
C Na+
D Ca2+
E Mg2+
9 神經元之間除了經典突觸聯(lián)系外還存在電突觸,其結構基礎是
A 縫隙連接
B 曲張體
C 混合性突觸
D 交互性突觸
E 串聯(lián)性突觸
10 反射時的長短主要決定于
A 刺激的性質
B 刺激的強度
C 感受器的敏感度
D 神經的傳導速度
E 反射 中樞突觸的多少
11 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與閏紹細胞構成的局部神經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稱為 A 回返性抑制
B 前饋抑制
C 側支抑制
D 交互抑制
E 突觸前抑制
12 突觸前抑制產生是由于突觸前膜
A 產生超極
B 遞質耗竭
C 釋放抑制性遞質
D 興奮性遞質釋放減少
E 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
13 突觸前抑制的結構基礎是哪一類型的突觸
A 胞體-胞體型
B 胞體-樹突型
C 軸突-胞體型
D 軸突-軸突型
E 軸突-樹突型
14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是突觸后膜對什么離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
A K+和Ca2+
B Na+ 和K+,尤其是K+
C Na+和K+,尤其是Na+
D Na+和 Ca2+
E Cl-
15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A 是去極化局部電位
* B 是超極化局部電位
C 具有全或無特征
D 是突觸前膜遞質釋放減少所致
E 是突觸后膜對 Na+通透性增加所致
16 肌梭感受器的適宜刺激是
A 梭外肌收縮
B 梭外肌松弛
* C 梭外肌受牽拉
D 梭內肌緊張性降低
E 梭內肌受壓迫
17 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傳出沖動增加使
A 梭內肌收縮
B 梭外肌收縮
C 腱器官傳入沖動減少
D 肌梭傳入沖動增加
E 梭內肌梭外肌都收縮
18 腱器官是一種
A 張力感受器
B 長度感受器
C 壓力感受器
D 溫度感受器
E 化學感受器
19 當一伸肌被過度牽拉時張力會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A 疲勞
B 負反饋
C 回返性抑制
D 腱器官興奮
E 肌梭敏感性降低
20 脊髓前角γ運動神經元的作用是
A 使梭外肌收縮
B 維持肌緊張
C 使腱器官興奮
D 負反饋抑制牽張反射
E 調節(jié)肌梭對牽拉刺激的敏感性
21 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A 多巴胺
B 乙酰膽堿
C 5-羥色胺
D 去甲腎上腺素
E 血管活性腸肽
22 下丘腦是較高級的
A 交感神經中樞
B 副交感神經中樞
C 內臟活動調節(jié)中樞
D 軀體運動中樞
E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中樞
23 交感神經興奮可引起
A 瞳孔縮小
B 逼尿肌收縮
C 腸蠕動增強
D 心率加快
E 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24 副交感神經興奮可引起
A 瞳孔擴大
B 糖原分解
C 胃腸運動增強
D 骨骼肌血管舒張
E 豎毛肌收縮 25 丘腦的非特異投射系統(tǒng)的主要作用是
A 引起觸覺
B 引起牽涉痛
C 調節(jié)內臟活動
D 維持睡眠狀態(tài)
E 維持和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tài)
26 丘腦的特異投射系統(tǒng)的主要作用是
A 協(xié)調肌緊張
B 維持覺醒
C 調節(jié)內臟功能
D 引起特定的感覺
E 引起牽涉痛
27 傳導慢痛的外周神經纖維主要是
A 有髓鞘的A類纖維
B 有髓鞘的B類纖維
C 無髓鞘的C類纖維
D 自主神經節(jié)前纖維
E 自主神經節(jié)后纖維
28 下列刺激中哪項不易引起內臟痛
A 切割
B 牽拉
C 缺血
D 痙攣
E 炎癥
29 下列哪項不屬于小腦的功能
A 調節(jié)內臟活動
B 維持身體平衡
C 維持姿勢
D 協(xié)調隨意運動
E 調節(jié)肌緊張
30 在完整動物機體建立條件反射的關鍵步驟是
A 存在無關刺激
B 存在非條件刺激
C 沒有干擾刺激
D 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多次結合
E 非條件刺激出現(xiàn)在無關刺激之前
31 優(yōu)勢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項特征占優(yōu)勢的一側半球
A 重量
B 運動功能
C 感覺功能
D 語言活動功能
E 皮層溝回數(shù)
32 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A 能形成條件反射
B 有第一信號系統(tǒng)
C 有學習記憶能力
D 有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
E 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大
33 腦電波的形成機制是大量皮層神經無同時發(fā)生
A 工作電位
B 誘發(fā)電位
C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D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E 突觸后電位同步總和
34 以下哪一項不是異相睡眠的特征
A 喚醒閾提高
B 生長激素分泌明顯增強
C 腦電波呈去同步化波
D 眼球出現(xiàn)快速運動
E 促進精力的恢復
【A2型題 】
35 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分支上有大量曲張體,是遞質釋放部位。神經沖動抵達曲張體時,遞質釋放,通過彌散作用到達效應細胞,使效應細胞發(fā)生反應。這種傳遞方式稱為
A 自分泌
B 旁分泌
C 近距分泌
D 突觸性化學傳遞
E 非突觸性化學傳遞
36 在中腦上、下疊體之間切斷腦干的動物,出現(xiàn)四肢伸直、頭尾昂起、脊柱挺硬,表現(xiàn)出抗重力肌的肌緊張加強,稱為去大腦僵直,其原因是腦干網狀結構
A 抑制區(qū)活動增強
B 易化區(qū)活動增強
C 組織受到破壞
D 組織受到刺激
E 出現(xiàn)抑制解除
37 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損傷,喪失橫斷面以下的一切軀體與內臟反射活動。但數(shù)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較簡單的反射開始逐漸恢復。這表明該患者在受傷當時出現(xiàn)了
A 腦震蕩
B 腦水腫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腫
E 疼痛性休克
38 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緊張增高、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面部表情呆板。臨床診斷為震顫麻痹。其病變主要位于
A 黑質
B 紅核
C 小腦
D 紋狀體
E 蒼白球
39 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某部位發(fā)生疼痛或痛覺過敏,這稱為牽涉痛,其機制是患病內臟與發(fā)生牽涉痛的皮膚部位
A 位于軀體的同一水平上
B 位于軀體的同一縱切面上
C 位于軀體的同一冠狀切面上
D 受同一脊髓節(jié)段的后根神經支配
E 受同一脊髓節(jié)段的前根神經支配
40 某患者因與人爭吵后服用敵敵畏,引起有機磷中毒,被給予大量阿托品治療,阿托品對有機磷中毒的下列哪種癥狀無效
A 大汗
B 腸痙攣
C 心率減慢
D 肌束顫動
E 瞳孔縮小
【B1型題 】
題41~43
A 腦橋藍斑
B 中腦黑質
C 低位腦干
D 紋狀體
E 低位腦干中縫核
41 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主要位于
42 腦內極大多數(shù)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位于
43 腦內5-羥色胺能神經元主要位于
題44~47
A 腎上腺素
B 去甲腎上腺素
C 乙酰膽堿
D 多巴胺
E 5-羥色胺
44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jié)前纖維釋放的遞質是
45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46 交感舒血管纖維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47 交感縮血管纖維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題48~50
A 姿勢反射
B 多突觸反射
C 狀態(tài)反射
D 牽張反射
E 對側伸肌反射
48 腱反射是
49 屈肌反射是
50 肌緊張是
題51~53
A 中央后回
B 中央前回
C 顳葉皮層
D 枕葉皮層
E 邊緣葉
51 體表感覺在大腦皮層的投射區(qū)主要位于
52 視覺的皮層投射區(qū)在
53 聽覺的皮層投射區(qū)在
題54~57
A. α波
B. β波
C δ波
D θ波
E. α波阻斷
54. 成人在清醒、安靜并閉目時出現(xiàn)(A)
55 頻率最慢的腦電波是(C)
56 頻率最快的腦電波是(B)
試題答案
1.B 2.E 3.D 4.B 5.D 6.A 7.B 8.D 9.A 10.E 11.A 12.D 13.D 14.C 15.B 16.C 17.B 18.A 19.D 20.E 21.B 22.C 23.D 24.C 25.E 26.D 27.C 28.A 29.A 30.D 31.D 32.D 33.E 34.B 35.E 36.B 37.C 38.A 39.D 40.D 41.B 42.C 43.E 44.C 45.C 46.C 47.B 48.D 49.B 50.D 51.A 52.D 53.C 54.A 55.C 56.B
第十一章 內分泌
[A1型題]
1 激素的半衰期可用來表示激素的
A 作用起效速度
B 作用持續(xù)時間
C 更新速度
D 釋放速度
E 與受體結合速度
2 體內大多數(shù)由內分泌腺釋放的激素轉送到靶組織的方式是
A 遠距分泌
B 腔分泌
C 旁分泌
D 自分泌
E 神經分泌
3 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是激活
A DNA酶
B 磷酸化酶
C 蛋白激酶
D 腺苷酸環(huán)化酶
E 磷酸二酯酶
4 下列哪種激素屬于含氮激素
A 1,25-二羥維生素D3
B 雌二醇
C 睪酮
D 醛固酮
E 促甲狀腺激素
5 神經激素是指
A 存在于神經系統(tǒng)的激素
B 作用于神經細胞的激素
C 由神經細胞分泌的激素
D 使神經系統(tǒng)興奮的激素
E 調節(jié)內分泌腺功能的激素
6 激素作用一般特性的共同點是
A 由內分泌細胞粗面內質網合成
B 以cAMP為第二信使
C 受體位于靶細胞膜上
D 對靶細胞有嚴格特異性
E 有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
7 類固醇激素作用機制的第一步是與靶細胞的
A 胞膜受體結合
B 胞漿受體結合
C 核受體結合
D 興奮型G-蛋白結合
E 抑制型G-蛋白結合
8 下列哪種激素不是由腺垂體合成、分泌的
A 促甲狀腺激素
B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C 生長素
D 催產素
E 黃體生成素
9 下列哪種調節(jié)肽不是由下丘腦促垂體區(qū)的神經細胞合成的
A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B 生長素釋放激素
C 催乳素釋放因子
D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E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10 生長素分泌有日周期,血中濃度最高的時間是在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慢波睡眠
E 異相睡眠
11 刺激生長素分泌最強的代謝因素是
A 低蛋白
B 低血糖
C 低血脂
D 低血鉀
E 低血鈉
12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長素的直接作用
A 誘導肝產生生長介素
B 促進脂肪分解
C 促進軟骨生長
D 增強脂肪酸氧化
E 抑制外周組織攝取、利用葡萄糖
13 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強的甲狀腺激素是
A 碘化酪氨酸
B 一碘酪氨酸
C 二碘酪氨酸
D 三碘甲腺原氨酸
E 四碘甲腺原氨酸
14 對腦和長骨的發(fā)育最為重要的激素是
A 生長素
B 性激素
C 甲狀腺激素
D 促甲狀腺激素
E 1,25-二羥維生素D3
15 甲狀腺的含碘量占全身含碘量的
A 10%
B 30%
C 50%
D 70%
E 90%
16 在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酶是
A 過氧化酶
B 脫碘酶
C 磷酸化酶
D 蛋白水解酶
E 氨基化酶
17 血液中哪一項物質的濃度最能反映甲狀腺功能的高低
A 結合型甲狀腺激素
B 游離型甲狀腺激素
C 促甲狀腺激素
D 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
E 甲狀腺素結合前白蛋白
18 下丘腦-腺垂體調節(jié)甲狀腺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 生長素
B 促黑激素
C 促甲狀腺激素
D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E 刺激甲狀腺免疫球蛋白
19 調節(jié)血鈣濃度最主要的激素是
A 生長素
B 降鈣素
C 甲狀腺激素
D 甲狀旁腺激素
E 腎上腺皮質激素
20 血液中降鈣素主要由哪種細胞產生
A 胰島A細胞
B 胰島B細胞
C 甲狀腺C細胞
D 甲狀旁腺細胞
E 小腸上部K細胞
21 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原料是
A 葡萄糖
B 蛋白質
C 脂肪酸
D 膽固醇
E 卵磷脂
22 關于糖皮質激素對代謝的影響,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 促進肝外組織蛋白質分解
B 促進腎保鈉、排鉀、排水
C 促進糖異生
D 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
E 促進全身各部位的脂肪分解
23 關于腎上腺髓質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 受交感神經節(jié)前纖維支配
B 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
C 神經遞質作用于嗜鉻細胞上的N型受體
D 主要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E 在應急反應時激素釋放增加
24 刺激胰島素分泌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胃泌素釋放
B 迷走神經興奮
C 血糖濃度升高
D 血氨基酸濃度升高
E 胰高血糖素釋放
25 廣泛存在于人體內的前列腺素是一種
A 循環(huán)激素
B 組織激素
C 雄性激素
D 神經激素
E 自分泌激素
[A2型題]
26 糖皮質激素本身沒有縮血管效應,但能加強去甲上腎腺素的縮血管作用, 這稱為
A 協(xié)同作用
B 致敏作用
C 增強作用
D允許作用
E 輔助作用
27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的患者,排除水分的能力大為減弱,可出現(xiàn)"水中毒", 補充下列哪種激素可緩解癥狀
A 胰島素
B 糖皮質激素
C 醛固酮
D 腎上腺素
E 胰高血糖素
28 由腸吸收的碘以I-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I-從血液進入甲狀腺上皮細胞內的轉運方式是
A 單純擴散
B 載體介導易化擴散
C 通道介導易化擴散
D 主動轉運
E 胞吞
29 在缺乏促甲狀腺激素的情況下,甲狀腺本身可適應碘的供應變化調節(jié)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釋放。這種調節(jié)方式稱為
A 神經調節(jié)
B 體液調節(jié)
C 自身調節(jié)
D 前饋調節(jié)
E 反饋調節(jié)
30實驗觀察到,抑制腺苷酸環(huán)化酶后,胰高血糖素分解糖原的作用不再出現(xiàn),表明介導其作用的第二信使是
A Ca2+
B cAMP
C cGMP
D 前列腺素
E 甘油二酯
[B1型題]
題31-33
A 呆小癥
B 巨人癥
C 侏儒癥
D 粘液性水腫
E 肢端肥大癥
31 成年后生長素分泌過多,導致
32 成人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
33 幼年期生長素過少,導致
題34-35
A 糖皮質激素
B 甲狀腺激素
C ACTH
D ACTH和糖皮質激素
E 糖皮質激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34 產生應激反應時,血中哪項激素濃度升高
35 在腺泡腔內儲存,并在激素儲存量上居首位的是
試題答案:
1.C 2.A 3.C 4.E 5.C 6.E 7.B 8.D 9.A 10.D 11.B 12.C 13.D 14.C 15.E 16.A 17.B 18.C 19.D 20.C 21.D 22.E 23.D 24.C 25.B 26.D 27.B 28.D 29.C 30.B 31.E 32.D 33.C 34.D 3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