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HS版)八年級上冊期中復習 第1章 運動和力
初中科學(HS版)八年級上冊期中復習
第1章 運動和力
第1節(jié)? 機械運動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jié)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 練習:
? ☆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船和山。
? ☆坐在向東行駛的甲汽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去,同時又看到乙汽車也從甲汽車旁向后退去,試說明乙汽車的運動情況。
? 分三種情況:①乙汽車沒動;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 ☆解釋毛澤東《送瘟神》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 第一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zhuǎn)八萬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形式。
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 ?、疟容^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 ?、票容^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 ?、前倜踪惻苓\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13.7S,13.9S,則獲得第一名的是??? 同學,這里比較三人賽跑快慢最簡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時間短運動的快。
4. 分類:(根據(jù)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⑵直線運動。
? Ⅰ ?勻速直線運動:
? 定義:物體運動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
?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 計算公式:變形,。
? 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 換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
速度圖象:
? ?、? 變速運動:
?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 ?。ㄇ竽扯温烦躺系钠骄俣?,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v2>v>v1。
? 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客運火車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 Ⅲ? 實驗中數(shù)據(jù)的記錄:
? 設計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shù)據(jù)的組數(shù),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jù)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 練習:
? 某次中長跑測驗中,小明同學跑1000m,小紅同學跑800m,測出他兩跑完全程所用的時間分別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請設計記錄表格,并將他們跑步的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記錄在表格中。
? 解:表格設計如下
??
跑步路程
時間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紅
800m
3分20秒
4m/s
?第2節(jié)?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chǎn)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zhì):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測量:
? ?、艤y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 ?、品诸悾簭椈蓽y力計、握力計。
? ?、菑椈蓽y力計:
?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
“調(diào)”:調(diào)零;
“讀”:讀數(shù)=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 D、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制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zhuǎn)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表示法:
①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
②力的示意圖:在很多情況下,不需要嚴格按照力的圖示法表示力,而只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物體受到的力,且不過分強調(diào)有向線段的長短,這種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圖。
?第3節(jié)幾種常見的力
一、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shù)=9.8N/kg ? 它表示質(zhì)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zhì)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
? ?、賿伋鋈サ奈矬w不會下落;②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③大氣不會產(chǎn)生壓強。
二、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 4.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jié)合二力平衡求得。
? 5.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 6.滑動摩擦力:
? ?、艤y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 ?、茰y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 ?、墙Y(jié)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由前兩結(jié)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guān)。
7.應用:
? ?、爬碚撋显龃竽Σ亮Φ姆椒ㄓ校涸龃髩毫?、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 ?、评碚撋蠝p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p>
三、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zhì)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fā)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zhì)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guān)。
? 練習:火箭將飛船送入太空,從能量轉(zhuǎn)化的角度來看,是化學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斷依據(jù)是:飛船的運動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飛船實驗室中能使用的儀器是B(A、密度計;B、溫度計;C、水銀氣壓計;D、天平)。
第4節(jié)運動與力
一、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 ?、湃螌嶒炐≤嚩紡男泵骓敹嘶碌哪康氖牵罕WC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 ?、茖嶒灥贸龅媒Y(jié)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 ⑷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 ?、排nD總結(jié)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nèi)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 ?、普f明:
?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guān),所以力不是產(chǎn)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3.慣性:
? ?、哦x: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叫慣性。
? ?、普f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guān)。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qū)別:
?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guī)律。
?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xiàn)為“阻礙”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 第5節(jié) 二力平衡
?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稱二力平衡。
?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 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zhì)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zhì)的力。
? 4.力和運動狀態(tài)的關(guān)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tài)
說明
力不是產(chǎn)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