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滔滔岷江水 千古都江堰

滔滔岷江水,在兩千多年前,就被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魚嘴分割成了內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內江是灌溉渠道。魚嘴分水,是根據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的需要,按一定比例自然進行分水,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科學智慧的結晶。

解放后新建的都江堰外江節(jié)制閘。

都江堰外江節(jié)制閘,是一座電動節(jié)制閘,代替了兩千多年來的“馬槎”,截流調水比“馬槎”更為靈活方便。

內江水流經寶瓶口后,直穿都江堰上的第一座城市——都江堰市。由城中仰天窩節(jié)制閘的分水魚嘴,把內江一分為二;再經蒲柏閘,走江閘的分水魚嘴,分成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四條灌溉動脈,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網,泄向廣闊灌區(qū)。

人民渠,過去叫“官渠”。唐武后年間,彭州長史挖了一條小水渠,取名“官渠”。明嘉靖年間,又下令重修,因設計失誤,渠水倒流,淹沒農田。解放后才擴建成功,更名為“人民渠”。人民渠幾經擴建延伸,已成為橫穿十數縣的灌溉動脈。圖為人民渠的進水口。

人民渠馬牧河連鎖閘。

水流暢通的東風渠。

西河干渠。

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這才有了富足的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