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管理哲學與西方現代科技相融合
理 念 導 向
最早進入理念導向的是日本人,日本的經濟發(fā)展是善用中國的管理哲學加上西方的現代科技,這點值得我們自己做參考。
我們的管理哲學在日本已經走了樣了,他們的終生雇傭制,就是我們的長工。我們以前的長工,就是我一輩子替老板打工,打得好,我兒子也打工,我?guī)状继孢@家人打工,我無怨無悔。
日本人的長工,應用到企業(yè)管理里面,就變終生雇傭了。那既然兩家關系這么好,以前我們東家出了難題,我雖然是到你家打工的,可是我會把我的所有金銀財寶拿來支援你。
日本會的,日本的公司營運不下去,所有干部回家拿錢借給公司,可是我們現在做得到嗎?做不到。我們沒有辦法搬回來照用,因為時空還是不一樣的。
日本率先應用了理論導向,日本企業(yè)家把我們中國很高明的智慧,這個智慧就三個字,就叫“不一定”。
中國人滿腦子都是不一定什么事情我們都說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就變成一定了。不一定,它包括一定,一定沒有辦法包括不一定,妙就妙就在這了。
你說一定、一定,那不一定統(tǒng)統(tǒng)被你刷掉,你說不一定、不一定,最后就變成一定。你慢慢就感覺到,我們是抓住重點,先說要就不能說不要,你先說不要就照樣可以要。
中國人都說我沒有意見,然后再來講一大堆意見。你就說我有意見,如果想不出來,不是很丟臉嗎?你慢慢去發(fā)覺,我們本末分的很清楚,我先說沒有意見,你就不請我講了,那就表示你根本不想聽了,那我講干什么?我說沒有意見,你說你一定有意見,你說我現在沒有想到,那你等等想給我,你看我非想不可。
先講不然后再要,這個是比較安全。先講要再變成不,這很麻煩,轉不過來。這樣你就知道本立而道生這句話很重要。根本抓住了,所有道就產生出來了。道是變化的。中國人講要含有不要,講不要含有要,我們正反是一樣的。
改革跟不改革一樣,你會感覺很奇怪,你加兩個字就好了,合理的改革;合理的不改革。把兩個合理兩邊都去掉,就是改革等于不改革,這種邏輯只有中國人搞得懂。
外國人講Yes,就是肯定;講No,就是否定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中國人講yes,可以變否定的,外國人老覺得我們中國人英文不好,其實不是,而是我們腦筋太靈活了,外國人他的思路是一條線的,中國人思路是這樣翻來覆去的。

其實美國的企業(yè)現在也慢慢走上理念導向了。美國有一個管理科學之父叫泰勒,他原來的著作都是管理哲學。但是因為生不逢時,那個時候美國人最看不起哲學,所以美國幾乎沒有哲學家,然后就把他變成科學家了。各位有興趣可以把原文調出來看看,當時他的理念都是在講心理作用的。
他認為管理的精華就是所有人員的心理改變,你怎么樣使他心理改變是最要緊的。這個不是科學,這哪里是科學?讓一個人很喜愛工作,讓一個人工作不疲倦,讓一個人工作沒有壓力,這才是高招。你老叫他不要有壓力,他還是壓力更大。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我們學美國管理學到現在壓力非常大,我們很緊張、很忙碌,沒有什么樂趣。所以家庭也不安寧,社會也亂了,這個是我們應該去了解的事情。如果心理上不能革新的話,管理科學其實是沒有什么用的。
我們今天說工廠如戰(zhàn)場,那完全是美國,你到日本去看,沒有什么工廠如戰(zhàn)場,他沒有領班監(jiān)督,他哪里有什么superintendent(主管),完全沒有。
日本人覺得你這個事情給我做,就是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做。如果做不好,我就很丟臉,你如果嫌一下,我可能就自殺了,他是這樣的人,哪里需要監(jiān)督?
中國人監(jiān)督也不行,沒有監(jiān)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這才厲害了。美國開始在重視管理哲學,但是科學容易學,哲學是比較難的。因為哲學需要有比較漫長的時間,去孕育、積累、體悟。不像科學那樣一二三很清楚,那么容易學。那我可以說全世界的企管,都已經走上理念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