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里,王語嫣并非真愛段譽,修訂版金庸給出了答案
《天龍八部》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愛情。比如喬峰數(shù)十年等一不歸人,再比如虛竹夢境遇夢姑,他們兄弟三人都遇到那個想相守一生的姑娘。
可相比之下,段譽的感情則比較坎坷。

編輯
世人皆知段譽愛慕王語嫣,為了愛情,甘心做“舔狗”。他甘愿為心愛的姑娘奉獻生命,只可惜襄王有意神女無情,這位神仙姐姐眼中只有自己的表哥。
最后,王語嫣終于在一次次失望中,斷了對表哥的念想。一轉(zhuǎn)頭,她又看到滿眼是她的段譽,最終與表哥相忘于江湖,與段譽生活在了一起。
兩人的感情看似是兩情相悅,但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王語嫣多次為了表哥為難段譽,還多次置段譽于險境。并且在段譽與慕容復(fù)對峙時,她第一考慮的,總是表哥慕容復(fù)的安危。
有人說,第一眼就喜歡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忘。所以,王語嫣真的愛上了段譽嗎?

編輯
兩人初次相見時,王語嫣便如同含羞草般地愛慕著表哥,她所思所想,無一不是表哥的喜好。
而段譽卻對她一見鐘情,自此墜入愛河。為了與她親近,段譽收起自己玩世不恭的嘴臉,開始小心翼翼地討好。
段譽很容易抓住王語嫣的弱點,他用慕容復(fù)的名義,拐騙王語嫣跟自己去闖蕩江湖。雖然他拐騙這個懵懂少女出逃是有私心的,可王語嫣卻是心甘情愿的。
原著中說:“去幫表哥,就算回來給媽狠狠責(zé)打一場,那又有什么要緊?當(dāng)真她要殺我,我總也已經(jīng)幫了表哥?!毕氲侥転榱吮砀缍芸嗍茈y,心中一陣辛酸,一陣甜蜜,又想:“這人說他曾偷偷逃跑,嗯,我怎么從來沒想過這種事?”王語嫣更是害羞,忙道:“怎……怎么可以?我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閨女,怎可提到這些……這些,讓表哥看輕了?”
從這里便看出,王語嫣心里只有表哥慕容復(fù),根本容不下別人。
王語嫣對慕容復(fù)是偏愛,許是從小未接觸其他男人,她將慕容復(fù)當(dāng)成了自己生活中的全部。
在她眼里,沒有人能比表哥更重要。
她憂慕容復(fù)所憂,喜慕容復(fù)所喜。最明顯的便是她雖與段譽有交情,但在表哥面前,她與段譽形同路人。
在眾人為難蕭峰一章中,段譽想出手幫大哥,可王語嫣卻質(zhì)問段譽:你也要為難我表哥?
雖不明白王語嫣是以何立場質(zhì)問段譽,但至少從這點來看,她完全不愛段譽。
原著中記載:“快走!別非也非也的了。”一面說,一面提步急奔,忽見段譽跟隨在旁,道:“段公子,你也上去嗎?你又要助你義兄,跟我表哥為難么?”
言辭之中,大有不滿之意。須知適才慕容復(fù)橫劍自盡,全系因敗在段譽和蕭峰二人手下,羞憤難當(dāng)之故。王語嫣憶起此事,對段譽大是恚怒。
她說這句話時,完全沒有為段譽著想。若此時段譽不出手,那江湖中人以后將如何看他?他日后又如何與大哥二哥相處?
就連大理皇室都未過問段譽出手對大理有何影響,王語嫣卻為了表哥這樣質(zhì)問段譽,實在是過于霸道了些。
原著中記載段譽此時的心理:段譽一時間驚慌失措,心亂如麻,這千百人蜂涌而前,對蕭大哥群相圍攻,他處境實是兇險無比,虛竹二哥已言明兩不相助,我若不竭力援手,金蘭結(jié)義之情何在?縱使王姑娘見怪,卻也顧不得了。
【《天龍八部》原著里描述的很清楚,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一本看看,正品,極力推薦!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大敵當(dāng)前最忌分心,可王語嫣卻絲毫沒有考慮這點,故此時的王語嫣,仍舊不愛段譽。
兩人的感情,也許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發(fā)生變化,可在西夏公主一章中,王語嫣仍然沒有愛上段譽。
彼時段譽被打下枯井,腦袋撞到了硬泥上,頓時暈了過去,王語嫣不明所以,以為段譽死了,便想起他待自己的好,大聲哭了起來:“段公子,你……你怎么……怎么就這樣死了?”
本以為她會因為段譽的“死”一蹶不振,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她轉(zhuǎn)眼就對表哥投懷送抱。
“表哥,你生我的氣,盡管打我罵我,可千萬別藏在心中不說出來?!?/p>
由此可見,王語嫣根本就不在乎段譽,她在乎的只有表哥。最后慕容復(fù)執(zhí)意要娶西夏公主,這才傷透了她的心。
轉(zhuǎn)頭她又想起段譽對自己的好,她大概也在段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才跳入枯井,選擇段譽。
王語嫣對慕容復(fù)是不摻雜任何雜質(zhì)的愛,也是最懵懂的愛。縱使慕容復(fù)傷她千百遍,她仍待慕容復(fù)如初戀。
可對段譽,她的愛并不純粹。

編輯
王語嫣愛段譽,只是因為段譽對自己一片真誠。且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段譽要娶西夏公主時,王語嫣百般不愿,生怕別人搶走表哥。
可當(dāng)段譽要與其他女子在一起時,王語嫣卻沒有太過激的表示。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話:不愛才不在乎。
當(dāng)然,這也可以解讀成王語嫣在意位份,但我覺得她不是這樣膚淺的人。她對段譽大概只是喜歡,只是感動,還沒有達到愛的程度。
所以修訂版最終讓她去陪慕容復(fù),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