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佼佼者為何進入大學后就不行了
對于大部分高中生來說上大學并不是輕松了,而是廢了。在這大學4年時間里面,可能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如果說做出什么貢獻的話,應該就是延緩社會就業(yè)壓力了。 ?為什么會導致這種問題呢。第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我們自己,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培養(yǎng)過自律與人生規(guī)劃的能力。我們很多人會誤以為我們很自律,其實我們錯了,我們的自律完全是來自他人與外界的。我把這種自律稱為他律,即在他人與外界壓力的影響下而產生的自律型行為。我們大部分人是他律型的人,而我們卻很少發(fā)現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大學之前,因為學校與家長的壓力一直推動著我們,中間的間隔基本上是很少間斷的,我們不易察覺,在這種他人壓力下久了以后我們便誤解了自己。當真正與自己面對的時候,那時候的醒悟似乎很晚了,而且大學之前的學習生涯也并未培養(yǎng)過你這部分能力。到了大學,你失去了這種壓力,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人雖然高中看起來很努力與自律,但是一旦到了大學,這種弊端就會被放大,掛科與擺爛一天接著一天。先要從中走出來,卻缺乏足夠的勇氣與能力。 ?第二點我認為是我們被灌輸了太多的錯誤價值觀。我們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不像是學習,更像是逃避與取得一種成就。學習對于小孩子來說當然不是很喜歡的,去到家里玩游戲看電視不比學習快樂。這時的家長與社會告訴我們,上了大學你就輕松了,被消磨了十幾年的里,更想要逃離這一切,于是你期盼著高考完之后的日子。想要好好放松與快樂一下,把之前幾十年的苦悶補回來。而且在學校期間,學校會販賣焦慮,告訴你高考的重要性,于是你奮發(fā)圖強,但是卻被這種種的一切消磨了學習的熱情,可能大部分人就是這個時候被消磨了對待學習的熱愛吧。 ?第三點則是對待人生的錯誤看待,把人生錯誤的看成了一條直線,認為高中厲害大學就一定厲害,大學厲害以后找到的工作就一定是工資百萬的工作,人生其實是一天非線性的線,有時候并不會像你想象的那般順利,有時候他可能會像生物里面達到k值而不動,有時有會像生物在2/k值那里暴增。而且有一點我們一直誤會了,分數并不是等于能力,以前的學習生活中,分數很重要,我們被分數所區(qū)分與排名,是因為那時候的評價標準就是分數,久而久之我們便認為一個人的分數就等于一個人的能力了,其實這并不是的,他只能證明里面要考的內容你確實比別人厲害,但是除去這些書本上的內容外,你的能力就真不一定比別人厲害了,在學校了,很多人覺得你分高,你的所有能力就是第一,有可能有時候除了分高以外,就再也拿不出來任何優(yōu)點出來了,這里我只是說一個觀點,并不是瞧不起誰與鄙視誰,我想說的是要正確的審視自己。 ?最后一點是觀察能力與原生家庭,簡單來說就是眼界與背景,很多家長認為家長高考很重要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高考這一點,而高考之后的事情卻全然不知,給不了子女們有用的意見了,而且很多都是錯誤的。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我們的家長,大部分都見證過一個大學改變人生的年代,所以希望我們也能改變,不要走上他們曾經的老路,但是現在的這個時代與之前的那個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他們還是堅信著老一輩的看法,現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也不是很順利,底層搶一些重復的工作干,高層沒有效果,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又很難去匹配中層建筑,大學更像是延緩就業(yè)壓力的一個地方,因為以前我就在想,大學不包分配了,是不是因為這些大學生無法被社會消化了,前幾年的千萬大學生就業(yè)危機,我想就印證了我的猜想。加上職業(yè)高中與普通高中的社會歧視與資源分配不公,缺乏高級的技術工人,內卷的學歷,導致一些本來可以初中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結果被拖到了碩士甚至是研究生去做。想要單看一個學歷就改變人生是不現實的,出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能力才是關鍵,而這些我們在高中時就被很多扼殺了,我們只會一味的解題與刷題,沒有思考過這是為什么,我們想到的解法,因為怕扣分而停止了使用。在高中,我們的目標很簡單,我們被家長與社會期望去讀一個好的大學,而這一點是被施加的,最開始并不是來自我們自己本身,但是我們知道只要朝著這個點前進就對了,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這個目標是可以看見的,能偶預見的,只要照著做就行了。但是到了大學,便開始迷茫了,不知道干什么,沒有人告訴你應該做什么,你也沒有規(guī)劃過想要做什么。于是在這種迷茫中徘徊許久,你的家長看不到這里,不知道找工作之前要干什么可以提高錄取率,告訴不了你大學什么東西十分重要,只告訴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而你,只是一個刷了十幾年題目的普通人,更沒進出過社會,更不知道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