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愛走親戚了?
文|孫岱
過年走親戚,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必不可少的活動。大年初二到初五,正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高峰期。然而,比起串門走親戚,還要在飯桌上“尬聊”,年輕人似乎更愿意踏實宅家,享受難得的安靜與愜意。這是近年出現(xiàn)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可能讓許多長輩們頗為不解,話題#為什么你不愿意走親戚了#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網友吐槽,因為和親戚許久未見,有些“疏離”,加之要回答許多尷尬的問題,每次只得勉強應付。小時候最盼望過年探親,聚餐玩樂,長大后卻不那么愿意了。長輩們則打出“現(xiàn)在年輕人親情觀淡薄”的感情牌,似乎當下的年輕人已不再看重親情,感情淡漠。

這并非是極個別人的特例,如此普遍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背后必然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年輕人不愿走親戚,實則反映了一種社會變化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已被一種新的法則逐漸替代:依托道德、法治、規(guī)則和契約精神等要素組成的社交紐帶。
年輕人已經逐漸適應并遵循新的社交法則,更加強調公平、個性、尊重,這與舊時父輩依靠血緣、地緣等要素,社交對象僅限于小范圍人群而構成的利益共同體,是截然不同的。人們的社交類型逐步由“熟人”向“陌生人”轉型,傳統(tǒng)交往的“小圈子”往往難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交往需求。而在過去,父母長輩間維系感情則更多依靠共同的人生經歷、群居生活帶來的密切交流與深厚情感基礎。

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去大城市發(fā)展。年輕人與親戚們的成長、生活很少再有交集。家鄉(xiāng)的親戚,時而讓人覺得熟悉又陌生。彼此的共同話題少了,年節(jié)時分的關心和交流,變成了讓許多年輕人尷尬的三連問:工作、對象、車房。刻在基因里的“尊老愛幼”,讓年輕人在面對這份詢問式關愛無所適從,迫切地想要“走親戚自由”,產生了逃避念頭。
對此,倒也不必過分苛責年輕人。大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力讓年輕人疲于應對,面對年節(jié)時分長輩對婚姻、就業(yè)問題的追問,消耗社交精力回應親戚的花式關心,難免會讓部分讓年輕人感到疲憊。生活環(huán)境與經歷完全不同的長輩,很難體會當下年輕人的心境。

“血濃于水”,親情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彼時,距離和時間可能會讓親情變得疏遠。如今,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縮短了人們之間聯(lián)絡的物理距離,讓親情往來和溝通更加密切。傳統(tǒng)拜年走親戚形式已逐漸被新型社交新年俗取代,電話、短信、視頻拜年的方式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離,在社交軟件上留言、送祝福亦不失禮節(jié),一樣有過年滋味。
父母長輩與年輕人,兩種不同文化圈層差異的碰撞,消化和理解總歸需要一些時間。誠然,人們終究會找到一種新的親情存在形式,在當前城市化的語境下,家庭成員之間有著最舒服的相處狀態(tài),從而讓這個具有血緣關系的群體保持緊密聯(lián)系。如何在當前社會現(xiàn)狀下,鞏固和維系親情,樹立更積極的親情觀,依然是值得思考的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