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邏輯 §4、§5】運動

哲學的特有的知識方式,即概念性的認識 ,是在符號系統(tǒng)的基礎上的思想運動/活動。哲學從自在到達自為的認識進展,必然會產生出新的符號系統(tǒng),也因此必然會與宗教等現存的符號系統(tǒng)產生符號運動的分歧,因此符號系統(tǒng)的分節(jié)方式一旦不同,則其內部思想的運動方式也完全不同。

????任何思想活動,必須以符號系統(tǒng)為前提,只有在符號系統(tǒng)的自在自為的運動中,,才會出現思想的運動,毋寧說思想就是這種運動本身。
????反思是一種否定的自身聯(lián)系,也是一種對自身的符號系統(tǒng)的運動進行符號解釋的努力,通過反思的中介性,符號的運動得以成為符號系統(tǒng)的自在自為的運動。在這運動中,反思是一個符號對另一個符號的意義的否定,由此造成了意義的缺場,這種缺場成為了進一步符號解釋的動力。由此,符號通過對符號的否定,實現了從符號到符號的聯(lián)系,因此,反思就如一開始所說的,是一種否定的、符號自身的聯(lián)系。
????符號一開始是自在的,只因為存在的意義一開始是缺場的,存在的意義需要尋求對其進行解釋的符號,因此符號一開始就是自在的、等待被召喚的姿態(tài)。意義一旦實現,其符號就退場,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符號,符號通過反思,實現了其自為的存在,所謂“自為”,便是為其自身而存在——符號自身的意義,需要一個作為“他者”的符號去解釋才得以實現,但須知符號自我與符號他者只是一種虛假的主客二元對立,在通過反思所達到的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自我即他者。
????那么,如何才是“自我即他者”?
????答案是通過反思。表象作為一種臨時的符號學構建,尚未經過反思的環(huán)節(jié),便只是一抽象、空疏的符號學軀殼,其自身是無法保持其運動的,自然也沒有其真理。并且停留于表象,還有一種弊端——符號自我與符號他者被這名為“表象”的軀殼所阻隔,無法克服虛假的主客二元對立。通過反思,符號得以在其內部運動起來,而形成一種整體語意場,這就是符號系統(tǒng)的形成。在符號系統(tǒng)的運動中,自我即他者,有的只是純粹的思想,即符號的運動。凡思想的運作,莫不如此,也僅是如此。

????不妨再次提醒,這種區(qū)別,是表象與思想和概念的區(qū)別。在這個“論制鞋”的例子中,人犯了這樣一種錯誤,即僅將符號系統(tǒng)的運動進行一種抽象、空疏化的抽取,以為其特定的目的驅使的論辯所服務,這種魯莽的借用或摘取忽視了一個事實,即符號的運動只有基于其概念、基于一個符號系統(tǒng)所形成的意義域,才是自在自為的,一旦被抽取出來成為一種表象的軀殼,便失去了其真理,須知這種真理便是其自在自為的運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