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痛苦
前言:
今天要聊的話題是“痛苦”。

關于「痛苦」,可能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它的:它是不好的東西,是不應該存在的東西。
不過,這樣的看法也許是不妥當的。
「痛苦」可以大致上分成兩種類型:①無謂的痛苦;②有用的痛苦。
無謂的痛苦是沒有意義的痛苦,比如別人無端的打了你一拳,你就是白白挨了這一拳,這一拳對你造成的痛苦就是沒有意義的痛苦。
這樣的痛苦并沒有特別的意義,理想的情況是你不必得到這樣的痛苦,就像你不必莫名其妙的挨別人一拳。
相應的,有用的痛苦就是有意義的痛苦,比如考試考的不好所以你很難受、跟別人的交流不順利所以你很難受,這樣的痛苦有警醒意義。
這樣的痛苦有特殊的意義,如果你不會因為考得不好或交流不順而難受難過——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因為這些難過都是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越難過就越能意識到這些不足,就越會有迫切的想法去改變這些不足。
在這方面很鈍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過于遲鈍的話其實意味著自己不在意自己的不足,進而很容易失去改變自己的機會和欠缺做出改變的動力。
長遠來看這是很值得擔憂的問題。
你不需要立刻在今天改變自己的某個不足,但你必須有著「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重視自身的不足」的意識。
因為我們的人生很長,我們必然會在這樣長的人生中遭遇無數的事件,做出無數的反應和選擇。
如果我們總是以“考不好也無所謂,跟別人交流不好也無所謂”的心態(tài)去度過這樣漫長的人生、做出這樣繁多的選擇,我們會因為自身的不足而屢次選到較差的選項。
當無數較差的選項堆疊在一起,就足以使人生陷入實際的下坡路。
你可能會說:如果過于敏感,如果很容易因為各種各樣的事而難過,如果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因為這些不足而糾結,是不是也很容易精神內耗呢?
答案是:是的。
這就是生活的復雜之處,生活不是單純的選擇題,不是說兩個或多個選項之中必定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只要選到這個正確答案就可以避開一切困擾。
生活是在眾多選項之中,選擇不那么錯誤的一個選項。
任何選項都會帶來對應的后果,我們要做的只是選擇一個自己在客觀事實上更能接受更能承擔的選項。而不是試圖選擇一個完美選項,選完之后萬事無憂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不因考試成績很差而難過,這是鈍感的體現,鈍感的人不易產生困擾也不易精神內耗——同時,鈍感的人也很容易因為過于遲鈍而錯過許多東西。
在不易精神內耗與不容易錯過各種東西之間,哪一個更好?
答案可能是因人而異。
不過,如果你能理解「有意義的痛苦」的存在的必要性,那么答案就是「不容易錯過各種東西」更好。
因為真正使你痛苦的東西常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你所感受到的痛苦本身,二是你對這種痛苦的不理解和不接納。
在多數時候,是后者組成了你感受到的大部分痛苦,前者只占到一小部分。
打個比方:你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你因這些問題而痛苦,這是痛苦本身。
你不理解你為什么會遇到這種問題,你不理解別人為什么會這樣對待你,你不理解為什么情況會變成這樣。你覺得這次交流不應該是失敗的,你覺得別人不應該這樣對待你,你覺得你不應該在這樣的交流中受委屈。
你不理解痛苦的原因,也不接納痛苦的出現,你的“不該這樣”的念頭是對現狀的無聲抱怨。
是這種抱怨構成了你感受到的絕大部分痛苦。
因為你越抱怨,你就會越深刻的意識到“這件事是多么不應該”;你越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你就會越痛苦;你越痛苦,就越難釋懷。越難釋懷,就越抱怨。
痛苦的事件只發(fā)生了一次,但你在腦海中像復讀機一樣對它進行的重復復讀,是大量痛苦的真正源頭。
復讀的次數越多,自己就越難對這些事釋懷,就越在意和糾結,就越可能出現內耗。
如果你在感受到痛苦后,會糾結它的存在——糾結“它應不應該存在”。
那你就很容易內耗,只要你開始糾結,你就輸了。
「應不應該」在「既成事實」面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千萬個不應該,也不會改變已經發(fā)生的事實。
只要你不肯接受既成事實,你就無法逃過糾結。只要你糾結的頻率達到某個臨界點,你就會陷入內耗。
當你理解了有些痛苦含有特殊意義,這些「痛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你就能以更好視角來理解你的經歷和感受:我為某事而難過而痛苦,這是我的感受,我產生這種感受意味著這里有一些需要我注意的事…
你不再關注與糾結這些痛苦“應不應該出現”,而是關注它能給你帶來什么提示、你能借助它發(fā)現哪些問題…
這樣一來,你就有了面對痛苦的勇氣,也不容易因為面對痛苦面對自身的缺點而陷入精神內耗。

我是若終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6天!
覺得寫的不錯,就點個贊吧——據說專欄雙擊屏幕是一鍵三連~
看更多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