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這群年輕人用13年復原了400套漢服,這才是真正的高定
驚艷!這群年輕人用13年復原了400套漢服,這才是真正的高定
圖文來自:
特別聲明:本號本號除原創(chuàng)文章外,其余文章均為原作者觀點,發(fā)布主要是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前些年上映的電影《妖貓傳》中的“極樂之宴”,想必大家記憶都很深刻,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
電影對大唐勝景的描繪,可謂美輪美奐,片中富麗堂皇的皇城、奇幻異常的布景、唯美夢幻的場面、應接不暇的表演,風格繁美又不失精細,的確是一場視覺盛宴。


而極樂之宴的那天,是楊貴妃的生日。
不過楊貴妃是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有多美?答:“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眸一笑百媚生”、“一枝紅艷露凝香”。


雖然很多小伙伴對于張榕容飾演楊貴妃不太滿意,但至少對于這部電影而言,她是適合的,美的。
特別是楊貴妃乘秋千飄蕩在整個皇城上方這段,全國人民無不仰頭凝視,人人都愛楊玉環(huán),太美。
當然,貼合電影背景的演員妝容和服飾也為電影加分不少。
而中國自古就有有“衣冠大國,禮儀之邦”的美稱,漢服是中國服飾之美的源頭。漢服款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服飾文化也歷經千年的演變,唐朝的服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為豐富、最為富麗雍容的一個篇章。
不過曾經盛極一時的傳統(tǒng)服飾,如今也只能陳列在博物館中,又或是通過古裝劇來被更多人認識。
也幸好,最近幾年來國潮和漢服正在年輕人當中復興。很多人都開始關心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問題。
更有一群這樣的小伙伴,因為喜歡,所以以考古的姿態(tài),嚴謹地做著復原中國古代服飾工作。
比如小銀子我今天要說的中國裝束復原團隊。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自2007年開始專注基于文物來研究復原中國古代服飾。
當然,還有妝容和配飾的復原和搭配。

五代-宋初

中晚唐 文宗時期
為了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復原團隊對各朝代裝束的復原嚴謹考究,不僅整個團隊需要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實物資料,還需要全部手工完成。并且,無論是原料,還是工藝,以及穿法、搭配、禮儀全部遵照古時“原版”來進行。
13年來,這個團隊復原了四百余套從先秦到清代的服裝和妝發(fā)。

北宋晚期文士便裝

西漢武士
復原小組成員雖然只有20多人,但“90后多,博士多,碩士多”,聚集了眾多國內美術、文史、手工藝等“大咖”。
不過復原小組最初只是一個愛好小組,成立13年,他們已經從愛好堅持到專業(yè)?,F在,團隊的日常工作劃分為美術、文史、有制衣等不同小組,各司其職。


從2014年開始,一些專注于古代樂舞復原的成員 加入進來,豐富了復原的內容。
不過一件成衣的制作是艱難的,它的背后是千次的失敗和不懈的堅持。

盛唐時期仕女裝束
中晚唐時期仕女裝束

初唐高宗時期宮女裝束
裝束復原印證了那句“慢工出細活”,雖然投入高、成本大、制作艱難、無人理解,無不考驗著這群80、90后匠人的耐心。但這群熱血逐夢的年輕人,依然沒有放棄。
當一套古代裝束最終復原完成,穿到模特身上,配以妝容和發(fā)型的細節(jié),著實讓人驚艷又驚喜:那些文獻壁畫中不可觸及的古人形象,終于成了生動的現實。
唐昭宗時期貴婦裝束

盛唐仕女
但復原這些古代裝束后,要怎么才能讓更多人知道呢?
于是他們開始主動去宣傳,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看好,他們也從未停下腳步,而是主動去科普,讓漢服文化走進高校,走進短視頻,走進人們的生活視野。

北朝·武士裝束

帷帽仕女
一群年輕人,因為認準了目標,因為敢于實踐,因為肯擔當,在復興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路上,不折不撓,終成才俊,在今天實在難能可貴。
因為他們覺得,先人的審美太高級了!秦漢大氣、魏晉風流、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歷朝歷代各有其風采。服飾文化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代表了中國的美學和精神。
所以,他們希望將書本上的文字和繪畫上的圖樣變成一個真實鮮活的服裝,讓人們能夠穿上身感受。而且,搗練、花色鑲嵌那些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持續(xù)地使用它,讓它被更多人看見。畢竟“如果我們不用、不重視,這些手工藝就失去了生命力。”
南朝
西漢
努力總會有收獲,他們復原的服飾妝容配飾不僅得到廣泛的認可與肯定,還出版了《漢晉衣裳》《中國妝束》兩本權威著作,還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甚至享譽國外。
迄今為止,他們還為不少影視劇、紀錄片、提供過服飾制作和顧問服務,也已經登上過CCTV《我有傳家寶》《開門大吉》、湖南衛(wèi)視《天天向上》等多檔節(jié)目的舞臺。
令我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在首檔原創(chuàng)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節(jié)目《巧手神探》中,中國裝束復原團隊中的胡曉團隊帶來的唐代復原服道化分辨環(huán)節(jié)。
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還讓人不覺間長了知識。


這場“極樂之宴”,真的太太太驚艷了。
雖然復原裝束跟日常穿著的漢服不是一回事,因為復原有歷史有考古和藝術的成分在里面,用嚴謹的態(tài)度去制作是沒有問題的!而現代日常穿著的話,還是以實用、舒適為主。
而胡曉團隊帶來的這些復原作品復原度相當高,仿佛身穿這些服飾的女子都是從畫中走出來的。
“極樂之宴”上的群眾演員們,從發(fā)型到服飾再到妝容,一眼望過去,真的是夢回大唐。


當然,這些演員們表現的舉止也比較到位,一步一行都展示出了古人那種優(yōu)雅,大氣,端莊,得體的氣質,有深度的古裝展示是一件很值得贊揚的表演。



另外,節(jié)目中胡曉還分享了很多的知識,還介紹了唐代和隋代的服飾特點。
比如古代人會把最好的布料最正規(guī)的布料,放在領口和袖口,所以有了一詞叫領袖。

從初唐到盛唐,服飾藝術由纖麗挺拔之姿轉變?yōu)樨S腴健碩之態(tài)的審美變化。
復原團隊在復原唐和五代時期的服飾時,除了參考國內出土的文物,還參考了日本傳世的唐代文物,如正倉院收藏的唐代服飾。
團隊成員們反復研究資料,比對文物,從多種類的織物中選用不同材質制作不同的款式,從而達到逼真的復原效果。


看完這一期的節(jié)目后,我不禁發(fā)出感慨:中國女性真的是美了幾千年。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漢服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僅是當前大發(fā)展大融合大變革時期傳播文化的介質,也是一帶一路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個星星之火,它的出現和存在都有意義。
而留住漢服之美,不讓千年的華服僅僅存在于影樓和戲劇。裝束復原小組所做的,就是想留住傳統(tǒng)美,為今天的我們展現古代有過的美麗,這就是傳承。

因為無論民族、地域、文化,其實人類的審美是相通的、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充足的自信,敢于向全世界展現什么叫做真正的東方之美!
他們所堅持的夢想努力,就是在弘揚中國古典美。
就像CCTV9紀錄片《矢志青春》所說的:“我們復興漢服,不是為了回到過去,不是復古,是為了找回我們民族,曾經美麗的東西?!?/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