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正確的選擇嗎?

馬謖是諸葛亮欣賞之人,劉備死前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為人浮夸,只會紙上談兵,難以擔當大任。但諸葛亮都沒有聽信過,還是對馬謖委以重任的。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是真的欣賞馬謖,看中他的才能的,他是舍不得殺馬謖的。而且勝負乃兵家常事,當時蔣琬就認為,事后殺馬謖于事無補,不如讓他戴罪立功。
但諸葛亮有必須處死馬謖的理由。
原因有三:
1.蜀軍自從夷陵之戰(zhàn)后都屬于休養(yǎng)生息的狀態(tài)(除了平叛),此次北伐是首戰(zhàn),本來可以一鳴驚人,占據(jù)大好局勢的,但因馬謖的過失,導致戰(zhàn)役失敗,蜀軍陷入危難,人心惶惶。諸葛亮這時必須安撫軍民,否則人心動蕩,后果不堪設想。
2.馬謖是諸葛亮的徒弟,親近之人,他要是不殺他就是徇私枉法,沒有辦法給蜀軍交代。要知道諸葛亮治國就以法律嚴明著稱,不會輕易赦下。如果放過了馬謖,諸葛亮日后的司法工作會非常困難。
3.根據(jù)《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記載,馬謖被張郃擊敗后,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一度被諸葛亮免官。作為先鋒的王平尚且能夠鳴鼓逼退張郃,一路收攏殘兵。馬謖作為大將只顧逃跑,豈不是罪加一等。
總而言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是出其不意的,所以前期非常順利,趙云、鄧芝的疑兵將曹真的大軍牢牢釘在郿縣,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漢,祁山堡岌岌可危,隴西郡也人心震動,多虧太守游楚安撫住人心??梢哉f諸葛亮前期的戰(zhàn)果非常大。
此時如果馬謖能夠在街亭擋住張郃的援軍,過不了多久,諸葛亮就能慢慢蠶食、消化涼州;再以涼州為依托,向長安進軍。如果是這樣的話,馬謖的功勞簿上也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日后接替諸葛亮的位置打下基礎。
但是馬謖偏偏沒有守下街亭,而且是因為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以及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諫造成的。導致大好局勢化為泡影。馬謖本來就是諸葛亮力排眾議強扶上位的,不但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軍隊大敗,還臨陣脫逃。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勢必不能服眾,更對法治有所破壞。綜上所述,諸葛亮殺馬謖,雖然可惜,但只能說“固其宜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