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皮囊
高中就因為討厭《雷雨》,而沒有去通篇讀。
如今,讀完之后,更討厭了。
正因為,曹禺入神的筆觸,才如此的討厭故事里面的每一個人。之前看的所以的劇本中,無論是莎士比亞,還是更早的索??死账梗覀兌寄芸吹健叭恕钡拇嬖?。無論命運如何捉弄這些人,主角都會試圖去擺脫命本身,試圖去理解自身和命本身的差異,試圖去活成自己。
而,曹禺筆下的人,無不是活在層層枷鎖之中,無不是非“人”的存在。
如果說,那些悲劇都是命運迫害了他們,俄狄浦斯被命運所害。
那,《雷雨》中的人則是完全相反,他們自己殺死了自己。
命運不過是,把他們的關(guān)聯(lián)更緊密地維系住了。最終,產(chǎn)生悲劇的決定性是,他們心中的所謂倫理、所謂道德、所謂不幸、所謂偏見。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是活成自己的,全篇,唯有最后決定私奔的周萍的這個決定是唯一出自些許的本我,雖然按照后面的口吻,其實也是受了所謂“良心”的些許左右,并不純粹出自愛意。這樣的私奔和羅密歐朱麗葉的死亡,在愛情層面無法相提并論。
甚至說,《雷雨》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布蘭琪,而且是不自知的布蘭琪。
而,如果讀過描述同時代的別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比作品里的人更麻木,更可憐,更可恨。
都是些不曾思考的靈魂,雷雨降臨之前,所有人都不曾有任何思考。
唯有“吃人”!
唯有“唯諾”!
唯有“皮囊”!
而雷雨之中的短暫而不完善的思考,使得他們在可怖倫理(在這樣極端情況下,倫理反而成了毀滅的終極因素)的大框架下掙扎了片刻,最終消亡在無從突破的倫理當中。
值得說的是,亂倫在這里的狀態(tài)不是科學上的狀態(tài),而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狀態(tài)。眾人不是因為倫理的基因等問題而忌諱,更不是因為“本我認為無法接受的”,而是因為“祖上說是不齒的,人人都說是不齒的”而左右著自身的意志。
到死,這些人都是社會中的浮草,是一個個沒有臉孔的木偶。
可憐,而又討厭。這可能是那個時代無法突破的孽障。
而,一想到至今見過的種種面孔,這個時代,這個孽障,依舊存在著。
這孽障不是“傳統(tǒng)”,不是“倫理”,更不是“道德”,而是歸根結(jié)底的思維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