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為什么不能夠理解我?||共情的性別差異

在與異性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會覺得,總是無法理解對方或者被對方理解:為什么區(qū)區(qū)一件小事對方一直在糾結(jié)?為什么對方就是不能夠感受到我對這件事的困惑與煩惱?種種不理解交雜在一起,形成了與異**往的困窘,為什么彼此之間這么難以相互理解?
共情的性別差異
難以理解異性的相處模式,或許與共情能力的差異有關(guān),共情是指我們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緒體驗,并能夠?qū)Υ俗鞒鲞m當行為反應的能力。
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在共情能力上顯著不如女性,尤其是情緒共情。共情能力中的情緒共情是指個人能與他人的情緒感受產(chǎn)生共鳴,更具體地說,當個人對他人的情緒有所覺知時,會引發(fā)自身相應的情緒體驗,此時自身通過覺察自身情緒來理解他人的體驗便是情緒共情。情緒共情是人天生就存在的一種能力,在嬰兒時期,聽到其他嬰兒哭,個體也會出現(xiàn)一起哭喊的反應,此時個體是一種無意識的情緒反應;隨著個人的成長,這種無意識地模仿他人情緒的反應被隱匿,不過傳染性情緒仍然在共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從嬰兒時期開始,女性嬰兒就比男性嬰兒更容易被其他新生兒的哭泣感染,到了兒童時期,相對于男性兒童,女性兒童也更能準確地把握嬰兒哭泣的緣由并去安慰嬰兒。
由此可見,女性在情緒共情上確實是高于男性的,正是因為如此,在異性相處時,男性對女性一些情緒體驗表示難以理解。例如,女同學A剛和舍友B為不征求對方意見而使用了對方的洗衣粉一事爭執(zhí),氣正在頭上,出外打飯,遇上男同學C,向其提起吵架的事情,C未能夠感受到A的憤怒,說了一句:“這么小的一件事你們居然能夠吵起來”……
?
然而,生活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男性能夠很好地與異性相處,在交流過程中也能夠表現(xiàn)出很高的共情,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共情的性別角色差異
在共情的另一種成分——認知共情上,性別差異并不明顯。認知共情是個人識別他人情緒并理解他人的想法的一種能力,是心理理論(個體推測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與共情的交集。相比來說,情緒共情是個體對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感同身受的體驗,而認知共情則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來輔助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并不是先天的,在嬰兒時期,個人完全是以情緒共情來對他人情緒進行共情的,隨著認知能力發(fā)展,逐漸長大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和欲望,才出現(xiàn)了認知共情。由于后天環(huán)境對于認知共情有非常大的影響,其在性別上難以產(chǎn)生顯著的差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男性依然能夠很好地與異**流情感體驗。
如果綜合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來對比男女之間的總共情能力,會發(fā)現(xiàn),差異并不是非常顯著。為了描述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著的差異性,研究者用性別角色來描述共情差異。
性別角色更傾向于描述性別的社會文化方面,如個人更傾向于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男性化,在社會文化中常以獨立、堅強、果斷等形容詞來形容,男性化程度高的個體,對情緒的理解力較低,對正性情緒有較高的易感性。女性化在文化中常用溫柔、善解人意、有同情心來形容,女性化程度較高的個體,往往對情緒更為敏感,對負面情緒也有較高的易感性;雙性化則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程度都非常高,如既有溫柔,也有堅強果斷,雙性化程度高的個體,對情緒的把握較為適度,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同時也能夠理解他人情緒。
所以,對于同一件事,女性化程度高的個體,常常會產(chǎn)生一些負性情緒,而男性化程度高的個體則感覺沒什么。
性別角色是后天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可以形成不一樣的性別角色:父母懲罰與孩子性別不一致的行為(男孩哭泣反而被父母罵得更兇)會使得孩子形成與自己性別一致的性別角色;在學校生活中,孩子接觸不同的群體也會模仿學習該群體的一些性別特質(zhì)。
性別角色可以與自己的生理性別不完全一致,男性可以是女性化或雙性化的,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化或雙性化的,國內(nèi)的一些研究也發(fā)現(xiàn),近些年來異性化(男性的女性化程度較高,女性的男性化程度高)的趨勢較大。
在幾種性別角色中,女性化與雙性化個體的共情能力要明顯高于男性化個體,這也就是為何生活中一些男性難以對女性的情緒做適當?shù)姆磻恍┠行詤s能夠很容易把握女性的情感:男性化程度非常高的男性就很難對女性產(chǎn)生共情,而雙性化或女性化程度高的男性,卻能更容易以知心者的身份去安慰女性。
?
?
參考文獻
1,王夢露.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的性別角色差異研究[D].陜西:西北大學,2017年5月
2,顏志強,蘇彥捷.共情的性別差異:來自元分析的證據(jù)[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8年,第2期:129-136
3,貝姆性別角色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