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舞曲無人問津,AI翻唱后卻成了網(wǎng)紅神曲?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載??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周的#音樂科普與鑒賞#系列。
波爾卡,對于常聽古典樂的朋友或許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對于剛入門的小伙伴來說,可能還有點摸不著頭腦。
這是古典音樂中一種經(jīng)典的舞曲。不管你對這個詞是否熟悉,但我敢說,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聽過這個體裁的音樂,不信來聽聽這首《伊娃的波爾卡》?。

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十幾年前由二次元偶像初音未來唱紅的《甩蔥歌》,就是由這首一百年前的芬蘭舞曲《伊娃的波爾卡》改編的。

所以,其實大家在很久之前,就聽過了古典音樂中看似神秘的波爾卡。
好啦,繼之前為大家科普了古典音樂中的器樂體裁和聲樂體裁之后。今天,我們繼續(xù)跟大家聊聊古典音樂中常見的舞曲種類。
從舞蹈BGM到成為一種音樂類型
舞曲,顧名思義,起初是為了配合舞蹈而創(chuàng)作的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經(jīng)文歌中出現(xiàn)在男高音聲部的舞曲旋律。
15世紀起,歐洲宮廷開始熱衷于跳舞,對跳舞的背景音樂有了極大需求,舞蹈音樂進入了繁榮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舞曲的結構逐漸衍化為前舞、后舞兩首速度不同的成對樂曲。到17世紀時,發(fā)展為由4首舞曲組合而成的“古典組曲”,與此同時,民間的舞曲在宮廷得到了藝術加工,三拍子優(yōu)美典雅的小步舞曲成為17、18世紀的流行。

19世紀,圓舞曲開始流行且盛極一時;三十年代后,人們膩煩了“蹦擦擦”的單調節(jié)奏,需要更多的舞曲風格來滿足舞蹈的需求,于是瑪祖卡、波爾卡等不同風格的舞曲開始廣泛傳播。
隨著流行的更替,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舞蹈會漸漸被人們冷落或淘汰,但舞蹈的背景音樂卻流傳下來成為了經(jīng)典。在這樣的過程中,舞曲漸漸脫離了舞蹈,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器樂音樂。
作曲家們留下的經(jīng)典舞曲
不同時代的作曲家都曾結合各民族特點進行過舞曲創(chuàng)作,留下了一批音樂性很強的經(jīng)典作品。
比如巴洛克時期,巴赫就曾寫過舒緩婉轉、充滿神秘感的《西西里舞曲》。

19世紀勃拉姆斯曾創(chuàng)作了一套《匈牙利舞曲》,其中的第五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shù)囊皇浊?,粗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顯的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特征。

查爾達什(Czardas),原意為“客?!薄J?9世紀匈牙利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音樂往往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舒緩,適用于男子獨舞者出場;第二部分節(jié)奏鮮明,情緒熱烈,常用來伴奏男女雙人舞。
維托里奧·蒙蒂所創(chuàng)作的《查爾達什舞曲》,也是這種舞曲中的典型代表。

20世紀初,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在學生時代曾創(chuàng)作過一首帕凡舞曲(Pavane)。這是一種文藝復興時期在歐洲盛行的宮廷舞曲,緩慢而莊重,優(yōu)雅如孔雀,因此又名“孔雀舞”。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每一種舞曲,都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文化風俗,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記憶。
三種常見的舞曲體裁
也正是因為源自于不同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舞曲的種類變得繁多復雜。而在眾多的舞曲種類中,有三種是我們聽古典樂時最常遇見的:圓舞曲、波爾卡、瑪祖卡。
圓舞曲和波爾卡幾乎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必備曲目;而瑪祖卡也在肖邦之后,成了古典樂中的一種經(jīng)典舞曲,至今仍是芭蕾舞劇中的常用音樂形式。
01 圓舞曲(Waltz)
圓舞曲,又可音譯為華爾茲,起源于奧地利一種民間農民舞蹈——連德勒舞。18世紀開始盛行于各種社交舞會,19世紀在歐洲廣泛流行。由于跳舞時需要由兩個人成對旋轉,所以叫做圓舞曲。
圓舞曲旋律流暢舒展,動作輕快優(yōu)美。采用的節(jié)奏是3/4拍,重音位于第一拍,“蹦擦擦”的節(jié)奏非常明顯。熱情奔放,情感充沛,展現(xiàn)了一幅幅人們隨著音樂起舞的美好景象。

《藍色多瑙河》也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膱A舞曲代表作。它的創(chuàng)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400多首圓舞曲,是古典音樂史上的“圓舞曲之王”,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做出了巨大貢獻。
至今為止,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依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重頭曲目。

02 波爾卡(Polka)
波爾卡,同樣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的重要角色。
這是一種起源于捷克的民間舞蹈,據(jù)說是由一位農家少女在家中自娛自樂而發(fā)明的。一經(jīng)傳出,歡快的節(jié)奏和新鮮的舞步立馬吸引了人們的興趣。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歐洲廣泛流行,40年代也開始在美國盛行。

在捷克語中,波爾卡意為“半步”,也就是一只腳與另一腳按照2/4拍飛快交替,樂曲歡樂活潑,且非常洗腦。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聽到的大多數(shù)波爾卡曲目,都是輕松有趣、生活化的主題。
比如《閑聊波爾卡》《鐵匠波爾卡》《電閃雷鳴波爾卡》《狩獵波爾卡》等等。

03 瑪祖卡(Mazurek)
瑪祖卡誕生于肖邦的祖國波蘭,是波蘭一種民間鄉(xiāng)土舞蹈,18世紀中期開始在歐洲各國流行。
瑪祖卡的節(jié)奏為中速的三拍子,重音變化比較多,通常落在第二、第三拍,旋律輕盈、飛快,情緒活潑且熱烈。與波蘭民族開朗、直率、熱情的個性不謀而合,波蘭的國歌,也是一首瑪祖卡舞曲。

肖邦是瑪祖卡音樂的集大成者,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彩的瑪祖卡舞曲,充滿了他對祖國的眷戀與懷想。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還會有評選“最佳瑪祖卡演奏獎”的傳統(tǒng),鋼琴家傅聰就曾在第五屆肖賽中拿到這個獎項。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當舞曲成為一種音樂類型,自然也就不再受應用場合的束縛。它可以出現(xiàn)在歌劇、清唱劇、芭蕾舞劇等任何的音樂體裁里,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舞曲的自由運用,更充分地實現(xiàn)自我表達。
比如柏遼茲曾在自己的清唱劇《浮士德的沉淪》中,插入了一段小步舞曲,這就是著名的《鬼火小步舞曲》。
柴可夫斯基不但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寫了許多著名的圓舞曲,甚至將圓舞曲納入了交響曲的統(tǒng)一構思中,使之成為交響樂中的一個獨立樂章。
以及,舞曲的創(chuàng)作也不必被已有的民族風格禁錮。
拉威爾在創(chuàng)作《波萊羅舞曲》時,沒有對已有的民間舞曲音調進行再加工,而是在音高設計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為曲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正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任何時候,都要用動態(tài)的眼光以及包容的心態(tài)來認知流動的音樂知識,這樣,才不會被各種名詞與概念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