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語與 相比陽光語言矯正哪個 比較好?
陽光原來是東北的吧,然后到北京有自己的分中心,其實一開始我對他們家還是挺有好感的,打電話咨詢什么的溝通的都還挺好,但是后來我覺得楊清語還行,所以就去楊清語了。然后陽光就非得讓我去他們家,我說我找到了語言機構(gòu),然后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還給我打電話,甚至還給我發(fā)私信,我簡直是服了,我都說別打電話了,還一個勁的問我為什么不選他們家,巴拉巴拉的,真的絕。
好的語言康復機構(gòu)都在一線省會城市,這讓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家長左右為難,孩子說話晚,說話不清楚,真的一天都不能耽擱。
選擇在家自己訓練效果一樣嗎?家長什么都不懂,自己教能行嗎?
去年夏天,一位安陽的家長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通過網(wǎng)絡找到了我們,在我們的幫助下,她的女兒軒軒,在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語言康復。

軒軒媽的心事
1、軒軒媽第一個苦惱
軒軒說話晚,還口齒不清,4歲才上幼兒園,比同齡小朋友落后一大截,幼兒園老師都跟著著急,不止一次提醒軒軒媽,娃語言發(fā)育可能有問題,會影響以后上小學的。
帶軒軒去做過檢查,什么問題都沒有,可能是從小就缺乏語言刺激,缺少親子陪伴的原因。
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單親家庭的寶寶,語言發(fā)育都不太好,有的開口說話晚,有的吐字不清晰,有的詞匯量少等等。大部分原因都是陪伴不夠,“放任生長”造成的。
2、軒軒媽第二個苦惱
軒軒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軒軒媽是個忙碌的“上班族”,每天陪伴時間有限,忽視了孩子的語言發(fā)育問題。
和很多父母一樣,軒軒媽分身乏術,只能在家里自己教孩子說話,但面對枯燥、專業(yè)的語言病理學術語,軒軒媽頭疼得很,看過的相關文章很多,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不得其法,不知道做的對不對,經(jīng)常陷入自我懷疑中。
語言矯正師的建議
1. 找原因
孩子說話不清楚的原因很復雜,最好帶孩子去專業(yè)的科室或兒??谱鰝€全面的檢查,找對了方向,才能確定訓練方案。否則家長只能是不斷地嘗試,在失敗中總結(jié),這種試錯的成本太過昂貴,對孩子、對家長來說,誰都等不起。
2. 尋求專業(yè)的幫助。
家庭訓練也能解決問題。采取家庭訓練前,必須有專業(yè)的評估和測評,由專業(yè)老師幫助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并輔導家長完成訓練任務。家長要保持與康復機構(gòu)的聯(lián)系,隨時溝通,共同解決訓練中遇到的難題,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尤其是關于孩子的訓練評估,有些父母需要尋求專業(yè)老師的幫助。
3. 做好老師的助手
語言訓練需要階段性的評估,所以家長需要掌握一些簡單的語言病理學知識,以方便掌控語言訓練的進程,并以此決定是否需要調(diào)整下一步訓練計劃。如果家長沒有時間和精力,就需要通過網(wǎng)絡尋求專業(yè)的幫助。語言矯正老師經(jīng)常通過遠程網(wǎng)絡,對學員進行評估,記錄孩子的發(fā)音情況,詞匯量,句子長度,主動、被動語言進展等等。然后指導家長下一步如何訓練。
軒軒媽是怎么做的?
1、軒軒媽帶著兒??频臋z查結(jié)果,找到一家專業(yè)的語言康復機構(gòu)做了很詳細的評估和測試,并征求了康復訓練建議,得到了一份很完整的訓練計劃,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康復訓練執(zhí)行手冊。
2、軒軒媽和公司領導商量,每周有三天倒班,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訓練,另外和幼兒園商量,每天只上半天課,周末雙休,這樣就可以安排足夠多的訓練課程了。
3、軒軒媽和語言康復訓練機構(gòu)溝通,每周上3節(jié)網(wǎng)絡矯正課,語言訓練師在線1對1評估軒軒的訓練進度,同時指導軒軒媽如何開展下一步訓練方案。
4、提前預約,暑假的時候,軒軒媽帶孩子到康復機構(gòu)進行集中康復訓練十天左右。

以下節(jié)選自軒軒的康復日記:
1、訓練第三天,還是有些手忙腳亂,吹水泡弄濕了一地,一到吹氣鼓腮時就笑場,總以為我是在和她開玩笑。20分鐘的功能訓練,失敗了,頭大得很······。
2、訓練第七天,最近對軒軒嚴厲了很多,訓練要求也上了些強度,剛才老師線上評估給了建議,不要急于求成,前期孩子的訓練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但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否則孩子產(chǎn)生抗拒、逆反心理,會影響后面的訓練。
3、訓練第10天,最近軒軒進步很多,能夠老老實實坐在那里10分鐘了,對著鏡子看自己發(fā)音,按照老師教的方法,我用棉簽試著壓舌發(fā)音,軒軒配合得很好,一遍遍地體會發(fā)聲的感覺,很欣慰······。
4、訓練第13天,今天線上1對1課程,老師重點表揚了軒軒,測試了很多音素,進步很大,很奇怪,軒軒對老師的夸獎表現(xiàn)的很激動,為啥我這個當媽的就不行?
從日記可以看得出,很多孩子最開始都是不怎么配合,因為口舌功能訓練很枯燥,也很容易疲勞,這需要父母耐心地給予引導,千萬不能和孩子一起泄氣。如果孩子容易疲勞,那就減少單位訓練時間,增加訓練組數(shù),達到整體訓練強度即可。
另外,很多家長不會變通,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脾氣,脾氣差的孩子可以適當安撫,耍滑偷懶的孩子可以適當懲戒,委屈哭鬧的孩子可以適當給以獎勵等等。
軒軒媽媽很懂得付出,每次訓練,都是和孩子一起訓練,每次的訓練課程,都變成了和孩子之間的競賽。這讓軒軒自動就進入競爭狀態(tài),很多訓練計劃的完成質(zhì)量都非常高。
據(jù)我們老師的了解,大概4個月后,再對軒軒評估時,就已經(jīng)感覺到天差地別的變化了,軒軒主動進入聊天模式,除了幾個鼻音尚需調(diào)整,很多發(fā)音都已經(jīng)和同齡人沒有差別了,無論語言理解還是表達,都已經(jīng)達到本年齡應有的水平。